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减少和杜绝浪费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减少和杜绝浪费
作者 望长城内外
一、什么叫“浪费”?
什么叫“浪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可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浪费”的解释,浪费肯定是不对的。
通常来说,浪费行为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是不讲效益,使用过度。例如,明明用3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却叫5个人去干,这就是对人力的浪费;制作一件家具,明明用0.3个立方的木材就够了,却使用了 0.5个立方的木材,这就是对财物的浪费。
二是不必要的多余耗费。例如,不必要的多余的原材料储备,不必要的多余的工作和操作,不必要的更换(如手机刚买了半年,还是好好的,为了赶时髦就又买了一部新款手机)等等。
三是过量的生产,产大于需。如生产的产能和产品,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要。
四是等待造成的的浪费。如一个工程或一项工作,由于要等人、等原材料、等审批等,而处于停滞状态,结果造成人力、财物和时间的浪费。
五是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浪费。如生产的产品和工作的成果不符合质量要求,不得不返工或者抛弃,从而造成人力、财物和时间的浪费。
六是铺张造成的浪费。如大办喜事、丧事和各种节庆、典礼等,政府部门大建楼堂馆所和豪华办公楼,公费吃喝,超标准用车、接待等。
二、这些年我国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在我国还有没有浪费现象呢?应该说,不但有,而且还十分严重。这些年在我国,对人力、财物、时间的浪费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些方面的浪费规模非常巨大,数量极其惊人。
一是盲目投资、过量生产造成巨大的浪费。
这些年搞市场经济,由于盲目投资、过量生产而造成的浪费是非常惊人的。例如钢铁行业,由于生产的无计划和盲目投资,导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这8年间,为削减过剩产能,累计淘汰粗钢产能7600万吨,但在此期间,国内又累计新增粗钢产能4.4亿吨。有关方面估计,当时,中国粗钢过剩产能约为3亿至4亿吨。2008—2012年,国内钢铁行业投资共计1.71万亿元,新增产能3.96亿吨,平均吨钢投资是4318元。由此可见,仅仅钢铁行业盲目投资导致的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的浪费就是非常惊人的。
二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巨大浪费。
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重视保护环境,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并造成人力物力特别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据媒体报道,2005年德国《明镜》周刊对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进行了专访,潘岳介绍说,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由于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那还没有包括健康问题的损失。可见,环境污染造成的浪费更加惊人。
三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例如,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煤炭企业的资源回收率平均只有40%左右,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更低,平均只有15%,与国际上产煤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高的可达70%到80%相比,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这些年由于滥采滥伐,浪费的煤炭资源至少达630亿吨,扔掉的煤炭足够全中国用10年。
再如,目前全国小型载客汽车超过2亿辆,可是据观察,路上行驶的5至7座小客车,多数车辆实际载客只有1至3人。以平均每辆小客车每年行驶1万公里,每百公里耗油10升计算,2亿辆小客车每年要消耗汽油2000亿升左右,约合1.5亿吨,相当于2018年中国成品油消费总量(32514万吨)的近一半。可见,仅仅小客车一项,造成的石油、铁矿等资源的浪费就十分惊人。
三、这些年我国浪费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我国的浪费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奉行GDP主义。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但是,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新创造财富的多少,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转化成流通的财富,则是不一定的。也就是说,一些无用的生产成果,也会被计算在GDP中。例如,某地方新建了一条高速公路,用建设总投资扣除建造高速公路所需的原材料成本,就是新增加的GDP,至于这条高速公路有没有汽车通行,与GDP是没有关系的。此外,建造高速公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也与GDP的统计无关。如果这条高速公路因为质量问题需要返工甚至拆除重建,那么返工和拆除重建还会创造出新的GDP。治理因建造高速公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创造出新的GDP。这事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事实的确如此。这些年来我们创造的GDP,其中究竟有多少是无用的,只有天晓得,但数量肯定是巨大和惊人的。
这些年来,不少地方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甚至奉行GDP至上的GDP主义,结果,GDP的增长成了考核官员政绩和决定官员升迁的最主要的考量指标。对各级官员来说,GDP不仅有政治利益,而且也有经济利益。经济发展了,各级官员也就可以获得具有实质性的经济利益。结果,在GDP主义的影响下,不仅生产了大量无用的GDP,而且不重视保护环境对资源的节约,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并造成人力物力特别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市场机制导致的唯利是图和无序竞争。
这些年搞市场经济,由于刺激和利用人的贪欲是市场机制得以运行的基础,结果导致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只贪图利益的最大化,却不重视生态的保护,超标排放“三废”和滥采滥伐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虽然各个市场主体自身的生产是有计划的,但就整个市场来说却是无计划的,结果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一些行业的产能和产品严重过剩,出现巨大的浪费。
三是消费主义的影响。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属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大力鼓励消费,企业为了推销和赚钱千方百计地刺激消费,结果消费主义之风在我国愈演愈烈,超前消费、借钱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无节制地过度消费等现象非常普遍。有的人买了小轿车,一个月也开不了一两次;有的人手机两三个月就换一种新款式;有的人为消费欠下巨额高利贷甚至出卖自己的肾脏等器官;今年“双十一”一天,光是天猫和京东的成交额就分别达2684亿元和2044亿元,有的一个人就在网上买了10万元的东西。如今,迷恋于消费,已经继吸毒、赌博、炒股、买彩票、网络游戏之后成为新的精神鸦片和社会公害。
任何浪费说到底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即使是一件棉布衣服,从棉花的种植到纺纱织布和最后加工成服装,都要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今天用得多了,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少了。如果处处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地球上的资源早晚有一天会被耗尽,人类将无法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浪费就是对人类犯罪,就是对子孙后代犯罪。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和杜绝浪费呢?我认为,我国目前的浪费主要是错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要想减少和杜绝浪费,就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减少和杜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