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望长城内外:话说“人民的名义”

火烧 2017-04-1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人民的名义’展开,探讨真实为人民服务与假借名义谋私利的对比,涉及国企改革、医疗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揭示部分领导干部背离宗旨的现象。

  话说“人民的名义”

  近日,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正在湖南电视台热播,由此,我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民的名义”?

  什么是“名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2)表面上或形式上。

  由此可见,“人民的名义”也有两种解释(涵义):第一种解释(涵义)是“依据人民的意愿来做某件事”,例如为民除害、为人民主持正义等;而第二种解释(涵义)则是“假借人民的名义来做某件并非有利于人民的事”,例如表面上说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却是为个人谋取私利。

  纵观古今中外,上述两种以“人民的名义”做事的事例都是举不胜举的。

  就拿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闹革命、搞暴动、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办的土改、镇反、抗美援朝、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事情都是依据人民的意愿来做的,都得到了全国大多数人的拥护。

  而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虽然也口口声声说是为人民办事,但他们办的事都是在为自己和反动官僚、地主、资本家谋利益,而把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近些年来,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也逐渐背弃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假借人民的名义来做只有利于自己和少数人而有损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

  例如,他们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国企改革”,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国有资产“改”进了少数“人民”的口袋,把国企工人“改”成了社会无业人员;

  他们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医疗卫生改革”,把救死扶伤的公立医院“改”成了认钱不认人的“医疗有偿服务和药品销售公司”;

  他们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教育改革”,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公办学校“改”成了赚钱的“产业”;

  他们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城市改造,把建设项目“改”成了个人的“摇钱树”、“聚宝盆”,或者包给自己的亲友去赚大钱,或者私下“招标”,谁送的“红包”大就把工程包给谁:如此等等。

  如果说他们一点也不为人民着想,也着实有点冤枉他们了,但他们热衷于服务的对象并不是广大群众,而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民”。就象自打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后,工人阶级虽然还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但各级领导岗位和人大、政协就很难再见到真正的工人的代表一样,自从一部分“人民”先富起来以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对这部分“人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经济上的好处,而且还让他们当上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以前的封建帝王是以“君权天授”的名义统治民众的,自从封建帝王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人民的名义”就成了世界各国的统治者和政治家皆可高喊的口号。但是,高喊“人民的名义”的人,究竟是真正依据人民的意愿来行事,还是假借人民的名义来办私事,或者只为一小部分“人民”做事,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才是真正依据人民的意愿来行事的,而那些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府以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假共产党人,则是高喊“人民的名义”为“名义的人民”做事的。

相关文章

  • 梁之:隐性腐败VS显性腐败--《人民的名义》的贵族倾向
  • 孙佳山:《人民的名义》爆红背后的产业成因与传播逻辑
  • 《人民的名义》寻求的是最大的市场公约数
  • 人民的名义?名义上的人民!_亲历者告诉你:李达康是怎样变成孙连成和高育良的
  • 张慧瑜:《人民的名义》与大众文化中的政治想象
  • 《人民的名义》说明什么?
  • 刘伯行:为什么要枪杀王文革?——略评大型政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 《人民的名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
  •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毫无疑问
  • 郭松民:“登徒子”高育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