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迎春: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文化革命

火烧 2022-05-31 00:00:00 思潮碰撞 1033
文章强调文化革命的必然性,指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斗争,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主张通过文化革命消灭私有制,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的革命,包括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也包括文化领域的革命。

  一, 文化革命的必然性

  我国进行文化革命的必然性,是由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开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把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主义在我国也开始成为了现实。

  国际国内的资本主义不甘心死亡,必然与共产主义进行殊死搏斗。不是采用军事手段复辟资本主义,如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就是采用文化手段,逐步演变,如苏联的解体;国内的原因是,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上还存在着商品货币的私有制经济关系,必然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总之,在整个过渡时期,文化领域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阶级斗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必然要开展文化革命,反对资本主义从文化领域的颠覆。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同时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65、272页)因为传统的社会意识,是传统的私有制的反映,要消灭私有制,必然要消灭传统的社会意识;反之,传统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恢复传统的私有制。因此,共产党执政以后的社会,必然存在着两个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搏斗,必须开展文化革命。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犯了大错误”。“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86页)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   第196页)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他不仅提出政治革命的任务,包括城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提出文化革命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毛主席说,他只抓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的系统的抓起来-----一九六二年十中全会作出要在全国进行阶级斗争这个决定之后,文化方面的兴无灭资的斗争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   第25页)“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讲话。在讲到国内问题时说:我们现在搞农村十条(指‘前十条’——引者注),城市‘五反’,实际上是在国内反对修正主义,打下基础。这中间,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除了文学之外,还有艺术,比如歌舞、戏剧、电影等等,都应抓一下------要推陈出新。过去唱戏净是老的,帝王将相,家院丫头,保镖的人,黄天霸之类,那个东西不行--------现在经济形式已经改变了,是社会主义经济了;上层建筑应该适应这个经济形式,上层建筑的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十二月十二日,他写了一个对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文艺工作的批示,把这方面的问题看得十分严重------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又写了语言更为尖锐的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二个批示-----看了毛泽东的这个讲话,读了他的这两个批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文艺问题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从一九六四年夏季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从文艺界逐步扩大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许多方面,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领域内规模最大的批判运动。这种批判,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政治性的批判,被当做反修防修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传》1949-1976   第1330-1331、1385页)

  上面大量摘引毛主席有关文化革命的思想,主要是说明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研究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运用马列主义研究、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有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出现的“毒教材”事件,再一次证明社会上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无产阶级不革资产阶级的命,资产阶级一定要运用各种形式“革”无产阶级的命。

  二, 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文化革命的一个部分

  我国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有关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的科学性,证明开展文化革命的必要性。

  毛泽东逝世以后,我国就有人以各种理由,反对说社会主义阶段存在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在经济学领域,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按照生产关系的理论,把经济划分为封建经济、雇佣劳动经济和公有制的共产主义,以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过渡时期等,而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分类,抹杀公有制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之间的根本对立,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推行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贸;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国营经济为国有经济,解雇大量职工,实现招聘制,实际上是实行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总之,整个国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现代西方经济学窃据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当前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标志,就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的表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认为就是“经济”增长,反之,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就认为是“经济”下降,这是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集中表现,是用资产阶级赚钱的视野看待经济。事实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收入指标,而且是以纸币收入计算的收入,反映的根本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既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不懂什么是经济,更不懂什么是经济关系,不懂货币、资本,抹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界限。正是由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占据了统治地位,蒙骗了广大群众,把毛泽东时期发展公有制经济,引向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让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广大劳动群众从生产资料的主人,重新沦为雇佣奴隶。

  三,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

  为了重新回归毛泽东时期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道路,就必须开展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向广大劳动群众灌输马列毛主义的经济学,这是过渡时期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广大劳动群众掌握了马列毛主义的经济学基本知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就永远不可能再复辟了。

  让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一个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包括批判西方经济学在内,普及马列毛主义,普及马列毛主义的经济学知识,使之像日心说、进化论那样,成为广大群众的常识,到那时资产阶级再想复辟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就完全没有可能了!

  我写过一些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文章,现将部分文章汇集在下面,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录:

一,论我国主流经济学不懂经济与经济关系

迎 春

  当前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界不懂什么是经济,不懂什么是经济关系,必然把我国经济引向邪路!

  说主流经济学界不懂什么是经济,主要依据就是运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经济的增减;说不懂什么是经济关系,主要是用“市场经济”说明我国的经济性质。

  一, 什么是经济

  什么是经济?当前我国主流经济学界的观点是: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就是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就是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就是经济下降。事实是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收入,是“赚钱”,而不是生产、经济。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错误理论制定的指标。

  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不是收入,不是“赚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经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统计摘要》2021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项收入之和,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210页)

  生产与收入是经济学中两个不同概念,生产量怎么可以用收入表现呢?这是混淆生产与收入的典型表现。

  经济的科学概念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即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词典》许涤新主编   第55页)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收入是不同的事物。只有生产了物质产品,才能进行分配、流通,在分配、流通领域才有收入。因此,生产与收入是不同的事实,怎么能够用收入表现生产呢?

  国内生产总值的理论基础是:“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刘日新著   第44页)这是资产阶级“赚钱”的理论形态,只要赚了钱,就是“生产”。

  俄乌战争再一次证明混淆生产与收入的错误。201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4万亿美元,而俄罗斯只有1.7万亿美元,(《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202页)还不及美国的1/12。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复经济制裁下,俄罗斯经济依然挺立。因为,俄罗斯能够生产粮食、石油等产品,人们有粮食吃,飞机、汽车有燃油发动等,在国际贸易中还实现“去美元化”,采用卢布结算。事实再一次证明,以纸币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真正的经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与纸币收入是不同的两回事。

  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错误,我写过很多文章揭露、批判,这里就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附录。

  主流经济学对于经济的错误认识,还表现在一系列的概念上:如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等等。

  “虚拟经济”是错误的概念。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生产粮食、石油能够“虚拟”?消费粮食、石油能够“虚拟”?相对应的实体经济也是错误的概念。这些我已经写过文章批判,就不重复。

  “数字经济”也是错误的概念。互联网等能够生产物质产品?不能!把互联网等传递信息的收入,列入“生产总值”,也是混淆收入与生产的错误。

  总之,我国主流经济学界混淆了生产与收入,把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与纸币收入混同,已经把我国经济引向了倒买倒卖股票、债券、期货等所谓的“第三产业”的邪路,并必将继续把我国经济引向衰落!

  毛泽东时期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采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指标,科学地反映了经济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质生产的大发展。

  二,什么是经济关系

  物质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关系下进行,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下进行,或者在雇佣劳动关系下进行。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页)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指出:“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究竟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呢?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唯物主义提供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率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比如说,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别名。唯物主义并不像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4、6、8、10页)这是列宁对生产关系的重要阐述。

  我国主流经济学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概念,把我国经济引上了错误的道路。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按照“决策”划分经济关系的,以历史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经济学》中,没有经济关系的概念。它根据决策的不同,把经济制度划分为“‘统治经济’——一种由政府作出一切有关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最后一种------市场经济----在这里,一种价格制度------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等等。(《经济学》第12版   第40页   萨谬尔森等著)

  按照决策把经济制度划分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掩盖了雇佣劳动经济关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本质区别,把我国经济引上了“外向型”即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不仅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对立,而且造成了政治、文化关系的大倒退,也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出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下滑;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破产;居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累累债务等等,都预示着即将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行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1825年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周期性的爆发危机。1929年爆发生产过剩大危机以后,说市场经济“失灵”,要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但是,凯恩斯主义也“防范”和“化解”不了经济危机。连萨谬尔森等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在我们的整个现代史上一直受着经济周期的折磨。”(《经济学》第313页)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力“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

  我国主流经济学界陷入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泥潭,既不懂什么是经济,也不懂什么是经济关系,已经将我国经济引向了资本主义的老路,必须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回归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覆辙。  

,不懂什么是经济——经济学界的最大悲哀

 

  迎春 · 2020-11-01 · 来源:乌有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主流经济学界(包括经济官员)却不懂什么是经济,不懂经济区分为经济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更不懂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最大的悲哀,已经将我国经济引向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并且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 不懂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学界不懂什么是经济有很多表现,集中的表现就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示经济的增减: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就是经济增长,反之,就是经济停滞或者衰退;又如把我国列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仅低于美国,所以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总之,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经济规模的大小、增减。经济发展能够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吗?不能!国内生产总值增减是经济的增减吗?不是!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更不是经济!

  什么是经济?马克思早就讲清楚了。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如通常所说经济活动,即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环节;通常所说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即指生产的增长或衰退”。(《政治经济学词典》许涤新主编    第53-54页)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574页)人们要吃、喝、住、穿等,首先就要生产粮食、饮料、住房、衣服等生活资料。不管是缴纳地租的封建社会,还是买卖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都要生产粮食、饮料、住房、衣服等。我们所说的发展经济,指的就是物质生产品的发展,而不是货币流通(金银)的增减,更不是纸币流通的增减。物质产品生产与纸币流通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数量的差别就更大了。只要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者是爆发战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现障碍,国家拥有的金(银)货币再多,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更不用说拥有的是人民币、美元等纸币了;金(银)还是生产品,国家不能任意发行,而纸币却可以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发行,再用纸币购买债券、股票、期货等等,资本市场急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与物质生产品的差距就更大了。所以,美国尽管工业产品大量依靠进口,贸易逆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但是,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原因就是采用货币(准确地说是纸币)流通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增长、衰退,是指的物质生产品的增长、衰退,可以把生产增长、衰退认为是经济增长或衰退。因为,经济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再生产。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可以等于经济。但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现的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更不能表现经济,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总量,准确地说是纸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特别是纸币流通量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根本不是一回事,国内生产总值根本就不能反映生产、经济的活动状况。可见,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经济发展,是脱离实际的,是完全错误的,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表现。

  其次,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所有常住单位”,而不是物质生产单位,混淆经济、政治、文化等单位之间的根本区别

  《中国统计摘要》2020一书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第208页)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中的“所有常住单位”,既包括物质生产单位,也包括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的非物质生产单位。政治、文化领域的单位能够生产物质生产品吗?存在“生产活动”吗?当然不能、也没有!而资产阶级则认为赚钱(支付货币主要是指纸币)就是生产,就是经济,由于所有常住单位都有纸币的收入与支出,因此都是生产单位,统统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混淆了物质生产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可见,运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经济增减,既混淆了物质生产与纸币流通之间的本质区别,又混淆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的根本不同,完全脱离实际,是不懂生产、不懂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不懂经济的原因

  最近,网上发表了一篇《GDP的来源于误区》的文章说:“GDP这个概念,诞生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遇到了世界经济危机,政府就想知道老百姓手里到底有多少钱,后来美国要考虑战争,又想知道政府到底能有多少钱打仗。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1933年库兹涅茨便着手搜集国民经济核算信息,这就是GDP的前身-----到了1940年,在凯恩斯的带领下,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方法建立了起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GDP开始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主要统计的收入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直到1985年才开始统计GDP。”我不能证实这个论述是否符合实际,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是“钱”,而不是物质生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是库兹涅茨、凯恩斯等资产阶级学家研究的结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投靠了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其他什么主义;抛弃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采用了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我国经济学界不懂什么是经济的根本原因,就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彻底投靠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尽管党章、宪法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主流经济界执行、宣传的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

  三,投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后果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反映,又将推动这种经济沿着资本主义的死路继续前进。我国采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本身就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反映,而且必将推动经济朝着经济危机的方向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大船”,朝着“冰山”迎头相撞而毁灭!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就写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指标》、《再论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指标》、《三论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指标》等一系列文章,加起来可以出一个册子,但是,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界或主流媒体,既不反对、批判,也不讨论,直到我公开给国家统计局局长写信,提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处长才回复了一封短信,但是,当我继续提出反驳以后,就如“石沉大海”,实际上就是西方经济学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政。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宣传、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政,也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爆发危机,陷入无底深渊。因此,建议经济学界、经济官员要认真讨论、研究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以及整个经济理论的方向,否则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主流经济学家们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罪人!  

三,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西方经济学批判

 

  迎春 · 2012-01-09 · 来源:乌有之乡

  为什么要反复批判西方经济学?首先是经济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政治、文化等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574页)其次,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就会产生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有科学的与不科学的两类。科学的经济理论,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解释经济现象,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趋势;反之,不科学的理论就会把人们领进错误的道路。当前我国占统治地位的西方经济学,就不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它却天天在说明、解释经济现象,因此,要不断地、反复地批判西方经济学,使人们从错误的经济理论、认识下解放出来。

  我曾在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文章中说过,西方经济学里没有一个科学的概念。这里就从西方经济学不懂经济说起。所以,文章的大标题就叫西方经济学不懂经济。老百姓常说,卖什么吆喝什么!而西方经济学号称经济学,却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它能够成为科学吗?当然不可能!

  一,    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说起

  自从爆发经济危机以来,人们常常听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等概念,其实这是错误的概念。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虚拟经济”,当然也没有与此对立的“实体经济”。

  经济学所指的经济是什么?“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如通常所说经济活动,即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环节”。(《政治经济学词典》上  许涤新主编   第55—56页)就是前面说到的“经济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的内容。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生产吃、喝、住、穿等生活用品的生产,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生产;消费生活用品也是实实在在的,不可能有“虚拟”的生产、“虚拟”的消费。因此,“虚拟经济”的概念就是错误的,与此对应的“实体经济”的概念也是错误的。

  经济的外延有很多,从物质生产的内容看,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有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就是不可能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外延,因为,生活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不可能虚拟的,否则人类就不能存在。西方经济学杜撰出个“虚拟经济”,经主流经济学界一宣传,我们就信以为真,这也是一种“上当受骗”。

  有的经济学家说:“关于虚拟经济一词的来源: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本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它必须产生剩余价值。由于证券类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概念是科学的。虚拟资本是指有价证卷,如股票、企业债卷、国债以及所谓的“衍生金融产品”等,是资本的“纸制复本”。有价证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说它是资本,是因为它能带来收益,与资本有共同的作用;说它是“虚拟”的资本,是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资本,没有价值,只是资本的“纸制复本”。 但是,怎么能由“虚拟资本”“衍生”出“虚拟经济”来呢?“虚拟资本”不可能衍生出“虚拟”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 这位经济学家还说:“我对虚拟经济提出的定义是明确的,那就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以上引自《成思危就虚拟经济给几位博士生的一封信》)

  金融系统属于流通领域,不能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虚拟资本的运动,又只是金融运动的一种形式,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把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这种流通领域的特定金融现象,概括为虚拟经济,把物质生产、消费等都包括在内,显然是错误的。总之,从虚拟资本的科学概念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衍生出”“虚拟经济”来。

  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错误概念中,看出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更不可能是科学的经济理论了!  

四,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西方经济学批判

 

  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还表现在不懂得什么是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574页)这是最简单的事实,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人们的物质生活首先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只有生产出生活资料,人们才能吃、喝、住、穿;而要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生产生产资料,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政治、文化活动的基础。

  物质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物质生产的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西方经济学不仅不懂生产关系的生产(这方面的问题在后面专题讨论),也不懂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一个不断的再生产的“流”。生产的物质资料经过流通、分配等环节,直到消费掉,然后继续进行新的生产,是一个不断再生产的过程。生产只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它的基础,经济活动还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活动。关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进行过分析,登载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上,就不重复。

  我们说西方经济学不懂物质生产,是根据西方经济学混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区别,把流通、消费都包括在生产之内,说明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也不懂什么是经济。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者是国内生产总值)。这是西方经济学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发展还是衰退的标志性指标。“当实际GNP(国民生产总值——引者注)连续下降两个季度时,经济便进入了衰退。”(《经济学》上册  第12版  第314页  萨谬尔森等著)这次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依据这个经济指标判定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国民生产总值(或者是国内生产总值)包含三个产业的活动:“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在统计指标解释中还说明,“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中国统计年鉴》1994   第51页)这个指标既混淆了生产与流通、消费,又混淆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活动,集中表明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

  首先,这个“生产”指标包括了流通、消费等部门的活动。

  在第二层次中就包括为生活服务的部门:如餐饮业、旅游业等,这些部门能够生产粮食还是汽车?怎么也包括在“国民生产总值”之内?“指标解释”自己就说明是“生活服务”活动,却列入“生产总值”指标里,说明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与生活的区别;说明这种“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是错误的,混淆了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

  金融、保险等部门,是流通领域的部门,也不是生产部门。金融、保险部门能够生产服装还是鞋帽?金融、保险部门与物质生产有联系,但不是生产部门,列入生产总值指标,说明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与流通的区别,混淆了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

  其次,西方经济学混淆物质生产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区别,把政治、文化等活动,也包括在物质生产之内

  指标明明说是“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内生产总值”,标明是“生产”的总值,可是第三层次是文化领域的部门,而第四层次则是政治领域的部门,怎么能够把政治部门、文化部门的活动也包括“生产总值”的指标里呢?《中国统计年鉴》1994的指标解释承认:“------而国民生产总值除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劳动成果外,还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同上书   第49页)明明知道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偏要计算进“国民生产总值”,充分表现了我国统计工作从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转变为以西方经济学指导;表现了西方经济学的混乱;反映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也进一步说明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按照这种理论,我国政府的“维稳”、“三公”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都是“生产”;“维稳”、“三公”费用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多么荒谬的理论!我国的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公告,说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0万亿,就是按照这种理论统计出来的。

  主流媒体反复宣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世界位第二,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就是错误的指标;我国不停地宣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就是传播错误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不懂什么是经济的表现。  

五,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批判

 

  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也不存在用生产关系分析经济现象的内容。这是西方经济学甚至西方社会学不能成为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西方经济学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人们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又结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而不是单个人的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社会方面。

  任何具体的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不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或者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世界上就没有抽象的生产。我们曾经说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不懂什么是经济,这里讲的物质生产、经济都是理论的抽象。现实的物质生产,总是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汽车的过程,一方面生产了汽车,另一方面生产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毛泽东时期我国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也生产汽车,但同时生产的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政客们由于阶级立场决定,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生产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只有“经济组织”、“经济机制”、“经济制度”之类的模糊概念。萨谬尔森等说:“我们早就知道,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的模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经济学》上   第68页)他们认为出现这种“经济组织”是为了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萨谬尔森等说:“这三个是基本的,而且是一切经济制度所共有的,但是,不同的经济制度却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上  第38页)至于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形成经济组织?是什么性质的组织?西方经济学根本不于说明,只说经济组织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出现的。可见他们根本不懂生产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形态的分类说明不懂生产关系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   第19页   魏埙等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萨谬尔森等编写的《经济学》的分类更离奇。他们在第二章《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的《习惯、本能、命令和市场》一节中,把经济组织分为:“习惯可以支配一切行为”的原始社会;“统治经济”——一种由政府作出一切有关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经济,或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等不同类型。

  划分的标准是对于经济问题的决策方式。

  “在自给自足经济中,生产什么------完全是由家庭或村落自行决定的,借助于习惯、本能、民主协商或者家长专制来实现的”;

  “计划经济-----生产什么-----基本上是由中央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决定的。”

  “市场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

  “混合经济-----经济运行是由自由市场机制和国家机构共同调节的。”(参看《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第19—21页)

  萨谬尔森等的《经济学》,根据按照“习惯”决策的是“原始社会”;按照命令决策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按照“价格制度”决策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社会是带有市场、命令和传统成分的”叫混合经济。(参看《经济学》上  第40页)

  马克思主义则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分为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奴隶主与奴隶的生产关系、封建主与农奴的生产关系、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以及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正是由于它们的生产关系不同,社会才区分为不同类型的社会。而萨谬尔森等则反对这种分类方法,说什么:“------从野蛮到封建主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预言,是“一种机械的和不可避免的进程时间表”,“在20世纪,这种精确的时间表并没有应验”等(《经济学》下  第1287页)。总之,他们反对以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

  由于萨谬尔森等根本不懂生产关系,认为“经济组织”是人们主观选择的,因此,把“政府拥有生产资源”、“制定计划”、“收入再分配”等都认为是“社会主义”。他们把“在斯堪地那维亚、法国以及撒切尔之前的英国”的“国有化”等,也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济学》下  第1294—1295页)总之,他们是根据“决策”方式区分“经济组织”的性质,只要是政府决策的经济活动,就是“社会主义”的;“国有化”更是社会主义。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生产关系,不懂什么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在于生产关系,只要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即使国有化也还是资本主义性质,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只有同志式互助合作关系的国营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总之,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关系,他们不可能懂得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之间的根本区别;也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三,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大体上石器时代与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相适应;青铜器时代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适应;铁器时代与封建生产关系相适应;机器时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自动化时期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等。所以,列宁说过:“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根据生产力日益社会化,最终必将要求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的。当然,这种说法只是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生产关系最终要受生产力发展制约。但是,并不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机械的关系:即生产力水平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某种生产关系;反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会自动实现,而不需要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例如,十月革命时,俄国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落后的国家,但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揭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物质根源,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置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西方经济学则无法科学地说明“经济机制”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认识了某种“经济机制”存在“缺陷”,对“缺陷”加以改进,“经济机制”才发生变化。因此,“经济机制”及其发展变化等纯粹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例如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即存在着所谓‘市场失灵’的现象-------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以克服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  第21页)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且已经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四,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制是最“美妙”的

  资产阶级政客和学者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 是最美好的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正是这种资产阶级阶级性的反映和表现。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懂得生产关系,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经济学。

  萨谬尔森等说:“市场经济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这些经济活动都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强制或者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经济学》第79、80页)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是唯一的、永恒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区分,只有所谓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分;作为反映物质生产的经济学不承认有资本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等,只有统一的经济学,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关系的表现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按照生产关系的性质,把经济学区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或者称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等,反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四,西方经济学不懂经济危机

  由于西方经济学不懂生产关系,不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也不可能懂得经济危机,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不可能做出科学地预测和说明。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工人以雇佣劳动的身份参与生产,工资必然是劳动力商品的货币表现,是由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工资的这种性质,不仅决定了工资的质,也决定了工资的量。在资本主义关系下,无产者的工资从总体上讲,仅仅能维持工人阶级生活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再生产出无产者,不断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否则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可能继续进行了;而资本家则在竞争无政府的状态下,拼命地发展生产。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贫穷,购买力有限;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拼命生产物质产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事实也是这样,自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滞,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变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315—316页)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不承认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必然产物,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以克服。

  1929年爆发大危机以后,资产阶级政府主要采用“货币政策”调控,依靠发行纸币刺激“需求”,但是,经济危机不仅仍然周期性爆发,而且到20世纪70年代还爆发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经济危机,表明依靠过量发行纸币并不能增加“需求”,也不能克服经济危机;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又依靠“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搞社会“福利”,扩大“需求”,当前的欧债危机的爆发,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7页)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的预言是多么科学啊!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生产关系与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政府不论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都不可能克服。

  总之,面对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实现,西方经济学已经彻底破产了,但是,出于它阶级本性,仍然要继续挣扎,马克思主义者反对西方经济学的斗争也还要持续进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