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国际贸易的实质——加速社会革命

火烧 2017-07-05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探讨国际贸易如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推动社会变革。分析自由贸易对不同阶级的影响,揭示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加速社会革命的作用。

 

  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力量究竟何在?简单地讲,就是贸易能够促进专业化,而专业化则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内,扩大的贸易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使所有国家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于是各国都逐渐意识到,向全球贸易体系开放自己的市场,是经济通向繁荣的最佳路径。

 

  1835年包令博士在英国议会下院就5万名伦敦织布工人的问题发表了演说。他说,我这里有印度总督跟东印度公司的往来信件,其中论及达卡地区的织布工人。……关于印度织工苦难的报告是可怕的。但是这些苦难的原因何在呢?

  在于英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在于用蒸汽发动的织布机来进行生产。大量的织工死于饥饿,其余的人则转入其他行业,特别是转入农业劳动。不能改行的人则活该饿死。现在英国的棉布和棉纱充斥达卡地区。以美观和耐久著称于世的达卡细棉布,也由于英国机器的竞争而完全绝迹了。像东印度的整个阶级所受的那种苦难,恐怕在全部贸易史上都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5万名伦敦织布工人当时同样处于饥饿潦倒之中。

  在经济学家眼中,资本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丝毫没有看到不同阶级的人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同处境,或者说他们认为资本家以外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处境都是活该。贸易的发展的确能够互通有无,但自由贸易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下成为一国牺牲别国而致富的手段。马克思指出,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  

  基于以下几种原因,各国发现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的: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各国偏好不同,生产成本随规模递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生产条件的差异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禀赋情况。一国可能拥有石油,而另一国则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一个多山的国家可以大量用水力发电,再卖给邻国,而一个拥有深水港的国家却可以成为一个国际船运中心。

 

  先生们,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秉赋吧。

  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

  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秉赋竞争。而这个自然秉赋异常富庶的西印度,对英国人说来,正如有史以来就有手工织布天赋的达卡地区的织工一样,已是同样沉重的负担。[1]  

  贸易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偏好。假设挪威和瑞典两国从海里捕的鱼和在陆地上生产的肉类食品在数量上差不多,但瑞典人非常喜欢吃肉,而挪威人则偏爱吃鱼。那么,挪威出口肉到瑞典,瑞典出口鱼到挪威,两国将都从这种贸易中获利,国民的满足程度会提高。

 

  这种基于偏好的贸易很难恰好是双向的。当年英国通过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对鸦片有偏好,而英国人和印度人对鸦片无偏好。这只是因为被西方人称为半野蛮人的中国人坚持道德原则,反对种植和吸食鸦片,而西方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马克思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种植罂粟,英印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灾难。英国政府公开宣传毒品的自由贸易,暗中却保持自己对毒品生产的垄断。英国的自由贸易说到底就是垄断。[2]  

  也许,进行贸易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存在差异。例如,制造业生产可以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即当产出量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就会降低。所以,当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之时,它就可以成为该产业的高产量、低成本的制造商。规模经济使得它在成本和技术方面都比其他国家要占有明显的优势。其他国家会发现,从领先的厂商那里购买,比自己动手制造要更加便宜。

 

  但是,发达的欧洲国家并不满足于从领先的美国波音公司那里购买便宜的客机,而是几个国家集资设立空中客车公司自己动手制造客机。反过来,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代理人则鼓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3]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国内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的生产力,显然需要脱离国界的束缚才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降低了工人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也就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并降低了工资,而促进了资本家的利润和资本的积累,使资本的生产力更加扩大。

  但是,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的惊人巨大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了广大劳动者的需求的增加,从而束缚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4]

 

  本文摘自《微观经济学真相》一书的第13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8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3页至第720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