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是社会生活的镜像
民间信仰是社会生活的镜像
山河
清华大学博士徐腾的讲演不意间捧红了河北易县奶奶庙。他的讲演表现出一种克制和谨慎,似乎感觉到了听众对民间信仰的鄙夷,几次提醒大家不要只是从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但,民间信仰仍然被裹进了雅俗之争的泥潭。奶奶庙也被指责为不是道场而是生意场。在我看来,媒体讨论与讲演者的言说错位以及民间信仰的热闹表象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态更值得关注。
其实,徐腾讲到了好多风格独特的建筑,为何奶奶庙引起了热议?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充满创造力的神像和无处不在的文字标识,猛烈冲击着满脑子标准化宗教想象的人们。第二,看似荒诞不经的奶奶庙,居然有如此多的信众,在商业营收上甚至超过了同在易县的清西陵。在不少人看来,充满喜感的奶奶庙,居然能取得如此成功,实在不可思议!
常听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唯一能接近宗教这一宏大概念的似乎只有儒学。但孔子又避谈鬼神世界。如果我们丢开概念,去观察社会生活,就会发现其实我们身边的信仰活动一直都在。春节期间,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多次见到车神祈福图片。更别说农村的敬天祭祖,求神拜佛等等仪式了。读书期间,我曾有幸在河北赵县做过短期的社会调查。发现当地民间信仰活动非常活跃,平日里在家供神,庙会期间在村里搭棚举办庙会。简直是个盛大节庆。借着庙会,老百姓请来戏班子或演出队,既娱神又娱人。小商贩借着神仙的光,生意红火几天。信仰和生意混搭在一起,并没有什么违和感。毕竟神灵是大家的欲求,美食华服更是大家的欲求。
易县奶奶庙却走得更远,在经营方式上采用个人承包制。有人斥其打着信仰的幌子,大发其财。按照需求随意造神,简直是一种欺骗。的确,我也觉得奶奶庙的商业化色彩浓得有些过头。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奶奶信仰的基础,再怎么迎合市场需求,创造出更多的神灵,都不会有如今的繁荣。灵不灵,应不应才是老百姓最在乎的。灵验,是日常生活体验的一种宗教追认。灵验故事会在有宗教情绪的人们中间广为流传,甚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也将成为新的灵验故事。徐腾说:其实老百姓是内心有所祈求,而将其外化于崇拜对象的。深以为然!在老百姓看来,只要朝拜了奶奶庙就行了,至于拜的是哪一尊佛,哪一方神并不太计较。他们烧香、磕头、祈求保佑,把社会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安定、不满意一股脑表达出来了,内心获得了慰藉和安宁。敬神若神在,跟欺骗不沾边儿。
徐腾在讲演中谈到,民间文化自有其生长脉络,经典文化不能干预、指导它。而不少媒体的关注点却仍然围着雅俗文化打转。我觉得很滑稽。这暗含着将民间文化归为俗,将经典文化视为雅的意思。甚至透露着俗为下,雅为上的思维。从审美上说,雅俗的差异真没你想得那么远。大雅还都得带点拙气、俗气,越是抖机灵,卖乖巧的反而不成气候。再者说,文化是不息的河流,它的姿态是多样的,涵义是多元的。徐腾欣喜于民间信仰的生命活力,不少人却兴奋于奶奶庙俗出了新境界。
历史上,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互相渗透一直都存在。虽然也有民间信仰逆袭入国家信仰序列的案例,但多数时候都是经典文化在塑造、挑选民间文化。这与历史上知识权力和政治权力过度集中有关。而今天,权力结构变化了,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的沟通鸿沟却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习惯了一谈宗教信仰,头脑里先想起耶稣或和尚的人们,突然迎面撞见一位车神老爷,震撼确实挺大的。现实摆在哪儿,由不得我们不把脑洞开得再大点。说到底,崇拜车神老爷的才是中国的大多数。他们是被沉默的大多数。在社会风险飙升的今日,老百姓竭尽全力地讨生活,他们心里有多少焦灼、苦楚,有多少恐惧、不安。谁人在意?几人知晓?在柴米油盐上斤斤计较的他们,却是奶奶庙一年4000万营收的主力军。这意味着什么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愚昧、不理性之类的判断,对于理解民间信仰行为毫无意义。在我看来,老百姓反而是很理性的。如遇重大疾病,他们会选择多管齐下,既有医疗诊治,又有求仙问卜。前者医身,后者治心。而普通人进庙就磕头,见神就跪拜。是基于尊敬神佛,哪怕不能如愿,总不会有害处的朴素心理。还有一些信众,他们将求神拜佛作为对神灵庇佑的报答。更是对神仙灵验的宣扬。这些行为他们称之为“行好”。在他们的概念里,行好还有更广义的内涵。简言之就是行好事。涵括孝敬父母,帮助别人,热心公务几乎所有美好德行。我的老友,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对我说:只要做好人,做好事情,信不信教不重要。从这点上,我觉得不管形式如何,信仰的本质是相近的。
我觉得民间信仰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是普通人表达其对社会、生活认识的一种方式。它自有其生命力。你以为它要灭绝了,它却仍然影影绰绰,你以为它要复兴了,它却怏怏地无精打采。批评也好,赞扬也罢,我觉得能重新出现在公共讨论里总也有其积极意义。只是希望大家更多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别将其视为一种谈资甚至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