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朱有华:胜利山上说胜利

火烧 2016-10-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毛泽东在胜利山上指挥切尾巴战斗,红军长征胜利的关键战役,展现战略自信与定力,回顾吴起镇战斗细节与毛泽东的英勇领导。

 胜利山上说胜利

朱有华

我登上了胜利山,我在胜利山上感受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

在著名的陕西吴起镇,我流连忘返于吴起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住过的窑洞,特别是顶部浑圆的胜利山,情不自禁地为红军长征胜利高歌。

胜利山,原名平台山,是毛泽东在此指挥了一场完胜的“切尾巴”战斗后,吴起镇人民叫开的。19351019,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尾追的国民党骑兵部队就跟了过来,当晚,毛泽东组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消灭尾追敌骑,并郑重要求彭德怀,“打退追兵,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史载,吴起镇的“切尾巴”战斗干净利落,中央红军采取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全歼敌三师的两个团,敌六师的十七团;击溃马培清的骑兵团及敌六师的两个团,总计毙伤敌600多人,缴获战马1600余匹,山炮、迫击炮、重机枪数十门(挺)。至此,中央红军切断了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

这里有个历史的细节鲜为人知,也耐人寻味,就在“切尾巴”战斗即将打响的关键时刻,1021日清晨四点半,毛泽东登上了吴起洛河以西的平台山,来到设在一株杜梨树下的指挥所。他在查看了作战准备,进行了战前动员后,和衣躺在那棵杜梨树下睡觉了。休息前,毛泽东叮嘱警卫员说:“枪声响得激烈的时候不要叫醒我,等到打冷枪的时候再叫醒我。”于是,一个奇特的场景出现了,一边是毛泽东疲倦入睡的鼾声,一边是打击敌骑的枪炮声。顽敌当前,战斗正酣,怎么睡得着!毛泽东的洒脱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的洒脱来自哪里?来自他稳操胜券的自信,来自他对红军将士决战决胜的把握。就在这次“切尾巴”战斗胜利后,毛泽东欣然挥笔,写下著名的六言诗《赠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诗赞彭德怀,彭德怀看到后,将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这里,毛泽东和彭德怀都道出一个实情:红军的胜利靠一线指挥员,还靠广大红军战士。

然而,驻足于胜利山上,面对见证了毛泽东迎着枪声和衣而眠的杜梨树,我直觉得,红军胜利的密码还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永志不破的战略自信、毫不松懈的战略定力。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条,中央红军能从江西苏区,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到达陕北根据地吗?且不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光“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就可能让红军止步,甚至失败。正是战略上的自信,战略上的定力,转化为了红军奋勇向前的无穷动力,升华为了红军锐不可当,藐视一切敌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打败和压倒的英雄气概。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是带着战略自信、战略定力起航的。从拉开革命的大幕第一天起,就信心满满,坚守初心,勇往直前。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毛泽东形象地给红军指战员打气鼓劲时说:“国民党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19301月,毛泽东在他那著名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坚信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坚信中国革命必将成功。毛泽东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国革命从理论擘画到实战推动,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与其说是与国内外一切敌人战斗出来的、与一切艰难困苦拼搏出来的,不如说是靠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的积淀酿造出来的。有了战略上的自信和定力,就有了斩关夺隘、所向披靡的思想准备,也就有了追寻胜利、敢于胜利的前提基础。

胜利从来不容易,特别是带血的胜利。今日吴起镇的胜利山,山上是毛泽东披着大衣安祥地坐在杜梨树下眺望远方的雕像,山下是彭德怀横跨战马,手持望远镜直逼前方的雕像。两尊雕像一静一动、相映成势,它记载着“切尾巴”战斗的胜利,也大写了“战略自信、战略定力”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是红军夺得胜利的密码,也必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梦圆的财富和营养。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