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人民才能忠于党
臧克家是人民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的人》由于写进教科书而广为人知。
鲜为人知的是臧克家另外一首人民诗作——《人民是什么》。这首诗写于1945年,是讽刺南京国民政府之作。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面旗吗?
用到,把它高高地举起,用不到了,便把它卷起来。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一顶破毡帽吗?
需要了,把它顶在头上,
不需要的时候,把它踏在脚底下。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木偶吗?
你挑着它,牵着它,
叫它动它才动,叫它说话它才说话。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一个抽象名词吗?
拿它做装潢宣言、文告的字眼,
拿它做攻击敌人的矛和维护自己的盾牌。
人民是什么?
人民是什么?
这用不到我来告诉,
他们在用行动做着回答!
人民是什么?在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闭幕词时,毛泽东同志曾发表一篇讲话,即著名的《愚公移山》。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把人民比作上帝,把党比作愚公。他认为党只有发挥愚公坚持不懈、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感动人民这个上帝,让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站在一起。只有人民和党站在一起,党才具有无往不胜的力量。在毛泽东眼中,党的力量在于人民的力量,而党之所以能借助人民的力量,是因为党忠于人民。因为党忠于人民,所以对于党的干部,只有忠于人民才能忠于党。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党的干部要保持初心,必须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
然而在实践中,党的领导干部通常能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和事业的进取心,但是很难保证对人民的感恩心。为何如此?因为他们认为,对党的忠诚心和事业的进取心领导看得见,而对人民的忠诚心,领导看不见,他们总记得忠于领导,但却忘记了忠于领导的根本是要忠于人民。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不满意,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党的事业就不会稳固。所以,党员干部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初衷,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问问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
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人民会支持,人民会高兴,人民会满意呢?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人民会支持,维护人民利益的干部人民会高兴,感恩人民的干部人民会满意。如果反过来呢?干部把人民当奴仆人民不会支持,干部与人民争利人民不会高兴,干部让人民感恩人民不会满意。
如果党员干部真正把党的利益放在心里,他们就不会忘记人民的利益,如果党员干部真正忠于党,他们就不会不忠于人民。新冠病毒的爆发对国家和人民是一场严重的灾难。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党的干部应该学会反思,反思怎样才是真正的忠于党。不给党添麻烦是忠于党,不给党制造危机更是忠于党。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一致化,真正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权力的人民化和官员的公仆化,就是创造党员干部忠于人民的制度机制,就是毛泽东答复黄炎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