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文化角度聊聊“中国式抗疫”

火烧 2022-05-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抗疫策略,对比西方躺平与动态清零,强调中国以人为本,不放弃任何生命,体现大禹治水精神与人本思想。

  前两天,有朋友希望我从文化角度聊聊中国的抗疫,其实,我早就想从文化角度去说“中国式抗疫”了,只是我的水平有限,恐怕很难讲清、讲透,但既然有朋友提出来了,那就胡乱分享下吧。

  新冠疫情两年多了,在大多数国家早就“躺平”的大背景下,中国能一直坚持“动态清零”属实不易。“躺平”对中国来说最大的难处就是“说服人民接受确诊及死亡病例为日常的一部分(彭博社)”。这在西方国家或许没什么,但恕我直言,这在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是压根不可能的,别说听的人听不下去,说的人同样说不出口。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连脱贫都“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又怎么可能以放弃部分人生命为代价去“躺平”呢?

  和“与病毒共存”相比,“动态清零”很累、很苦、很难,更要命的是,没有任何人知道“动态清零”何时是个头,至少目前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病毒会神奇消失(特朗普语)”,但中国人向来有股不信邪、不怕鬼的精气神。

  同样是面对大洪水,西方人选择了逃离,把希望寄托在“诺亚方舟”上,但中国人选择的是迎难而上,这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大禹治水的思想内核就是“人定胜天”,天能不能胜另说,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将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天”上。

  治理洪水的难度很大、周期很长、代价很高,这在西方人看来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诺亚方舟”只要上去了就万事大吉了,何其省心省事,又何必费时费力去跟大洪水过不去呢?说是这么说,但别忘了,选择“诺亚方舟”的后果就是所有无法登上“诺亚方舟”的人都将被无情抛弃。

  这与西方的“与病毒共存”的抗疫思路是惊人一致的。“共存”不代表“共死”,总有钱多的、命硬的人会成为幸运儿,但同样总有人会为“共存”买单。这就好比“恶魔抽签”,总有人会成为倒霉蛋的。

  说到底,“诺亚方舟”的实质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支持“躺平”的人,敢问你们有多大把握你们一定会成为幸运儿,一定能拿到“诺亚方舟”的船票呢?

  中国的大禹治水则是另外一种选择,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大灾大难面前,抗争未必有好的结果,但主动放弃肯定会有坏的结果。中国人讲究“知其不可而为之”,且不说治水的投入远高于造艘“诺亚方舟”,治水能不能成功也很难说,但这不是主动放弃的理由,因为一旦根绝水患,挽救的就是所有人的生命。

  “诺亚方舟”与大禹治水与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挽救的是部分人的生命,而后者挽救的是所有人的生命,请注意,是所有人。

  截至目前,美国一百多万、欧洲两百多万人死于新冠,如此惊人的死亡数字在中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决定了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以主动放弃部分人生命(更不要说,还是百万级)为代价去“共存”的。

  我是中国人,我从小听的就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赞歌,你要我去接受那种自我抛弃、自我放弃式的“与病毒共存”,实话实说,我还真做不到。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我们可以战死,但绝不会被吓死。

  有朋友要我从修长城的角度谈谈“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两千多年来,北方游牧民族绝大多数时期都是无法对中原造成大的伤害的,但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朝,修建长城的浩大工程从未停止,这就与“动态清零”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两年多来,新冠病毒历经多次变异,有的传播力相对较弱但致病致死率较高,有的传播力相对较高但致病致死率较低,那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新冠病毒下一次变异后是什么样子呢?这就跟游牧民族一样,大部分时期“人畜无害”,但哪天兵强马壮了你怎么办?这时候长城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吧。

  修长城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外敌侵扰,保护人民安居乐业,本质是为了和平,就像“动态清零”一样,“动态清零”不是要消灭新冠病毒,而是将新冠病毒的危害降至最低。

  新冠疫情早晚会从人类社会消失,但中国的“动态清零”必将和长城一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永远铭刻在世人的记忆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