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舆论战争

公知的黄昏(六):公知的危害

火烧 2020-04-21 00:00:00 舆论战争 1025
文章围绕公知在疫情中的表现及其危害展开,分析其言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指出公知虽危害不大却影响深远,呼吁理性看待公知问题。

  新冠疫情是面照妖镜。在这面照妖镜的照射之下,各路公知纷纷现出原形。疫情期间,公知不仅通过渲染“惨惨惨”严重干扰了抗疫的节奏,还为某些西方国家提供了贬低和否定中国抗疫努力和成绩的“口实”,公知的言论甚至成为某些西方国家攻击和讹诈中国的工具。公知的危害可见一斑。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公知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公知表演的越充分,暴露的就越彻底。公知在疫情期间的言论教育并唤醒了众多网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公知的危害,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对公知危害的认识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因此,有必要系统性的梳理一下公知的危害,让更多人看清公知的丑陋嘴脸和险恶用心。

  公知的危害是《公知的黄昏》系列的重点。正是公知事实上给整个网络空间以及现实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才使得揭露公知有了现实意义。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公知没有什么现实的危害,揭露公知的必要性何在呢?

  要说明公知的危害,首先需要对公知危害的程度做一个界定。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公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但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辩证的看待公知的危害程度。

  公知的危害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

  公知爱表演、能煽乎,确实能够迷惑很多人,但是公知真正能够影响的群体毕竟有限,越来越多的“看完评论就放心了”系列昭示着公知的鬼把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穿看透。当前中国社会大环境整体稳定,虽然可能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烦恼,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安居乐业,不会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所以民众根本没有跟随公知追求所谓“民主”的欲望。你要某些人跟着公知在网上发发牢骚、骂骂娘可以,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绝对不会傻到为了公知的“民主”而心甘情愿给公知当炮灰。

  公知的危害也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小

  公知网络存在感强,而现实存在感弱,这可能会让某些人产生错觉,认为公知完全不足为虑。这种说法同样不客观。公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由于这危害是经过公知“精加工”的,是披着“普世价值”和“民主、自由”的伪装的。这伪装足以使得公知能够欺骗(起码在短时间内)一大批善良的网民,荼毒他们的思想,并让他们心生怨恨,对国家不满,对社会失望,从而成为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

  综合起来看,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判断公知的危害都是不够辩证的,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公知的危害进行客观的界定。在我看来,公知的危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如同疥癣之疾。疥癣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毛病,它肯定要不了人的命,但是却能让你整天痒得浑身难受,烦不胜烦。

  众所周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网络上有舆情出现,就少不了公知上窜下跳的身影,并且经过公知的七绕八绕,总能将问题绕到所谓的“体制”问题上,并得出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你不服都不行。例如08年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但公知却如同偷吃了糖果的孩子一样,兴奋不已,他们欢呼雀跃,高呼“地震震出个新中国”,并认为中国的救灾行动和救灾精神是在向他们所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靠拢。当然,这并非孤例,这些年来,公知处心积虑的“崩溃”中国无数次,有条件要“崩溃”,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崩溃”,如同疥癣一样,让人烦不胜烦。

  但,话说回来,疥癣永远也不过就是疥癣,一个人的健康并不会因疥癣而有太大的改变。正如公知虽然专注“崩溃”中国好多年,但中国非但没有“崩溃”,相反,在公知的一片“崩溃”之声中形势越来越好。

  张维为教授曾经说过:这几十年来,围绕中国的主要有两种声音,看衰中国的和看好中国的,结果是看衰中国的基本全部落空,而看好中国的基本全部成为现实。虽然中国当前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依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一个人只要精神正常,就绝不会相信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真的会“崩溃”。

  因此,将公知的危害比喻为疥癣,我觉得是合适的。疥癣虽然死不了人,但确实烦人得很,毕竟你不能每次痒就每次去抠啊,这样就算抠破皮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将公知的危害剖析清楚,并引起更多的人警醒。

  我们必须承认,公知是有一股“执着”的劲头的。为了恶心中国攻击中国,公知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只要你能想象得到的招数,哪怕再下三滥,公知也一样不会落下。

  公知最拿手的自然是造谣。那么公知为什么要造谣呢?你以为造谣很好玩么?2013年9月“谣言转发500入刑”的规定出台后,各路公知纷纷出台各种“急公好义论”、“手抖论”,可见他们对造谣的后果也是有着本能的恐惧的。既然如此,公知为何还要铁了心造谣呢?

  如果你能在心里有这样的疑问,那恭喜你,你已经基本接近问题的核心了。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谣言的危害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解构社会共识,从而为公知凝聚“普世价值”的“共识”服务。谣言正如疥癣,一旦你接触了,就有可能被感染,没有人对此有天然的免疫能力。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说难听点就是“窥阴欲”,越是耸人听闻、匪夷所思的谣言其传播范围就越广,也越容易被人所接受(如一地无主手机)。老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奇心害死猫,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个人的“窥阴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公知的贼船。

  虽然公知的危害包含却绝不局限于谣言的危害,但是,从公知所制造的系列谣言入手却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公知的危害。那么谣言到底有哪些危害呢?谣言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解构对历史的共识、解构对现实的共识和解构对传统的共识。可想而知,当人们对历史、对现实、对传统的概念越来越弄不明白,理不清楚的时候,难免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如此,我们还哪来什么自信?

  1、解构对历史的共识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近些年公知不断以所谓“重读历史”的名义对历史进行解构,并试图通过虚无历史以达到全面雾化、污化、丑化党史国史的目的。

  公知解构历史的手段并不高明。无非就是通过所谓的张三、李四说的一些无从考证的细节,用隐藏在细节当中的魔鬼去否定整体。客观来说,通过点滴的细节入手编织谣言是非常高明的,因为细节往往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能够引起他人共鸣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抗疫的巨大努力和成果可以被一个“一地无主手机”的谣言就轻松否定的原因。如此,你就不难明白公知为何往往都会在细节上下功夫,把一些细节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如亲见,并希望以此赢得他人的认同,最终使他人接受他们“真实的谎言”。

  然而,细节越细,可能露出的马脚也就越多。如某公知的《我就是那场大饥荒的死剩种》一文,为了夸大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困难,以配合其他公知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三千万”的惊天谎言。该公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回忆去“记录”他们家当年由于饥饿而造成的“惨状”,但是,由于他描写的实在太过细致,最终被细心的网友指出,他的文章里有一个绝对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那就是按照他的说法,他爷爷坐牢十年,可等到刑满释放的时候,他爸爸8岁,叔叔5岁,姑姑3岁,也就是说,在他爷爷在监狱服刑的这十年里,他奶奶一共“为他爷爷”生了三个孩子。最终在网友的一片哄笑声中,某著名网站删除了其重磅推出的这篇“回忆录”。

  同样,别说某人的日记完全禁不起推敲,退一步来讲,就算其他地方完全像某些人说的都是“真相”和“真情实感”,光从这一个细节就该知道,魔鬼隐藏在日记之中。至于这魔鬼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为之,除了天知道外,恐怕只有日记的作者最清楚。

  当然,这些谣言相对来说只是“小打小闹”,这些年,公知对毛主席的污蔑抹黑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可以说,公知要不是如此丧心病狂的污蔑抹黑毛主席,相信他们会瞬间可爱一半。但是,不管公知如何狂犬吠日,毛主席都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一座巍巍高山。

  对于中国人来说,毛主席永远是最值得敬爱的人,任何一个良知未泯的人都不可能不反对公知对毛主席的大不敬。我们是不能神话毛主席,但不能神话绝不代表可以任由公知无底线的丑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构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解构现实,大家都是聪明人,公知污蔑抹黑毛主席的用意用脚指头大概也可以想明白吧?

  解构历史的危害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看。虚无历史以解构对历史的共识的危害短期效果并不是太明显。由于公知的很多“结论”都是颠覆性的,所以人们一开始对这些大多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公知会因为这些“结论“的可笑而沦为人们心目中的小丑。可是,公知是“执着”的,公知笃信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因此,同一个谣言他们会反复说、说反复。当越来越多的谣言泛滥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里的时候,人们就有可能会将谎言当真,而一旦当真,公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是公知的“战略”:一点一点的渗透,一点一点的推进,步步为营,直至图穷匕见。

  公知解构对历史共识的众多谣言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后,一旦被人们取信,其巨大的危害和杀伤力就体现出来了,无论是前南斯拉夫还是前苏联的解体,都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公知的喧嚣中,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轰然坍塌,而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国家,其下场有多惨都不值得同情。事实上,造成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悲剧的并不是别人,而是那些曾深深信仰社会主义,最后又亲手埋葬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人民,正是他们自己在公知编织的谎言中逐渐麻木、沉沦,直至万劫不覆。

  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悲剧,就是公知最大的动力所在!

  现在的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每天都有恐怖袭击的事件发生,每天都有人惨死在恐怖袭击之中,受伤的那就更多了,甚至导致死亡几十人的这样的严重的恐怖袭击已经让很多人麻木到见怪不怪了,可想而知,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民众此刻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恐惧的阴影之下。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总有公知会冷笑着说:“死这点人算啥?还不如萨达姆一次“大清洗”死的人多呢。”听出啥味道来了没?公知造谣“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三千万”,如果将公知用在伊拉克、利比亚的那套“理论”挪用到所谓的“民主”后的中国,那么将来就算中国血流成河,死个上千万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公知那时也一定依然会冷笑着说:“才死这点算啥?还不如一次大饥荒饿死的人多呢。”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种浸透全身的寒意?

  2、解构对现实的共识

  我们无法说这是最好的年代,因为表面的风平浪静的背后,是暗流涌动,但这肯定也不是最坏的年代,是好还是坏,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当今中国。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你要从公知的角度去看,那中国一无是处,分分钟都要“崩溃”;而你要从“五毛”的角度去看,那中国一片莺歌燕舞,分分钟实现中国梦。很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客观更不切实际的。

  要评价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必须要了解中国当前的真实状况,辩证的看待当前的成就和问题,认清什么是主流,而什么是支流,只有厘清了主流与支流的辩证关系,才能更深入的认识当下中国。

  当前的主流是什么?纵向比,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比任何时代都要更好,横向比,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要好,绝大多数人能吃饱饭,填饱肚子,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主流。至于有公知说什么“‘民主’比食物、空气更重要”,就当个笑话听了也就罢了,千万别太认真,认真了你就输了。美国没给斯诺登和那些被监听的美国老百姓啥民主,但他们依然能活,你让斯诺登他们三天不吃饭、三天不呼吸空气看看?此前,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公知说什么中国要的不是疫苗和中医药,而是“民主”和“自由”,现在美国的疫情那么严重,公知怎么都闭嘴了?

  说道疫情,中国抗疫情的努力和成绩巨大,但是,回过头看,在某些事情上,我们确实可以做得更好,这也是公知一直攻击中国抗疫努力和成绩最大的借口,可是,对比英美等国抗疫的表现和成绩,中国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话说,如果中国的表现和英美等“民主国家”差不多,那公知爱怎么骂就怎么骂,我非但不制止还会陪着他们一起骂,可是,有人见过公知说过那些表现稀烂的“民主国家”一句不是吗?既然如此,为何公知独独对表现碾压那些“民主国家”的中国求全责备?

  解构现实的风险远比解构历史来得大,因为大家都是现实的见证者,而不像历史那样,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现在,因为疫情期间的言论,公知成了臭狗屎,或许,这就是公知当面撒谎的代价吧。该!

  3、解构对传统的共识

  中华民族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无数优良的传统。可如今这些传统一个个的在公知嘴里成了“糟粕”,对于那些实在无法否定和抹黑的传统,公知则表示那些传统体现了“普世价值”,与中国无关,更与中华民族无关。

  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历史底蕴的浓缩,公知否定传统当然是为了否定中华民族(悲哀的是,他们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那么公知都否定了哪些传统又认为哪些传统体现了“普世价值”?

  记忆最深的就是汶川地震期间,公知高呼“地震震出一个新中国”,所有抗震中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都被公知归功于“普世价值”,并认为中国将就此进入“文明社会”。这就让人奇怪了,新中国不是在1949年就建立了吗?更何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中国历来有之,难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之前中国人就不抗震救灾了?就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了?这跟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是这些年,公知一再将枪口对准老人。是的,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好坏与年龄无关,但是公知当初一再炒作“彭宇案”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是彭宇撞倒了老人,而不是老人讹人,但是经过公知的炒作,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消除。当一个国家的人,面对摔倒的老人连扶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社会该是什么样的人间地狱?话说,一个社会,当所有人都互相猜忌、互相堤防,什么救死扶伤,什么雷锋精神都被公知解构了一个遍的时候,我们势必一无所有,难道我们的身体里真的像公知说的那样,再也容不下高尚的灵魂了吗?

  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国家之后,爱国就和爱情一样,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当然,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一样。爱国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如今公知却污蔑爱国主义就是“民粹主义”、“极端民粹主义”,谁爱国谁就是“极左”,似乎在公知眼里,人世间最无耻最罪恶的事莫过于爱国。为此,他们污蔑、抹黑、恐吓所有爱国的力量,尤其在网络上,只要不认可公知的“普世价值”的,那么“五毛”“极左”你没商量。可笑的是,那些凶巴巴恶狠狠的公知还动不动自诩“博爱”,话说,你敢信吗?

  当然,公知否定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远不止这些,他们千方百计的否定我们的传统,无非是为了论证他们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的“理论”。说到底,公知就是这样的一群坚定的逆向种族主义分子,他们卑微的跪在那里,对幻想中的“普世价值”顶礼膜拜,并痛斥站在那里的人为“奴才”!

  今天的中国舆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些学者不像学者,一些记者不像记者,一些老师不像老师,一些律师不像律师,一些作家不像作家,一些专家不像专家,更要命的是,连一些共产党员都不再像个共产党员的样子了。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就要有做君子的样子,做臣子的就要有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就要有做儿子的样子,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一个国家要稳定,每个人各司其职,守好自己的本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可如今在公知刻意的解构之下,这个国家的一切在某些人眼里都显得那么荒唐可笑,可是如果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现实、我们的传统真的全部变成一场玩笑的话,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还剩下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公知费尽心思解构历史、现实和传统究竟为了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营造虚假民意,并用虚假的民意否定真实的中国。

  “民意”是个神圣的词,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但是如果“民意”是虚假的,是公知刻意营造的,又该如何?老实说,公知对搞假民意还真是挺有一套的。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几乎全世界人都知道,伊拉克现在是个人人都只想逃离的地狱,但惟独公知不这么看(尽管打死他们都不会去),他们经常发些当年伊拉克的孩子围绕着美国大兵,喜笑颜开的照片,并冠以一些诸如“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的真相”等误导性标题,似乎在公知眼里,美国大兵好像真的给伊拉克带去了“民主、自由”,而不是人肉炸弹、恐怖袭击。在公知这种刻意的误导之下,你说“不明真相的群众”能不越来越多吗?那么有孩子围绕美国大兵嬉戏打闹就能说明伊拉克老百姓的民意是“欢迎”美军了?这个问题就好像问当年日本鬼子进城,那些夹道欢迎的汉奸代不代表民意一样可笑。事实是,伊拉克的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成了虚伪的成人刻意摆弄的布景,可悲的成了他人刻意用来营造“民意”的道具。

  某公知曾编造谣言说【联合国第9527号决议】有这样的规定:凡是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和地区,警察面对群众运动时;如果抗议者只有1000人,你有权使用催泪弹;如果1万人上街游行,你们只能站在那里注视;但如果有10万人出现,你们应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那代表了民意。”然后还煞有介事的说“联合国国际警察组织在2014年3月29日通过了该项旨在保护人权的决议”。

  这样一条荒诞不经的谣言,我不知道多少人曾信以为真,但我想肯定不在少数。但是10万人游行就代表了民意?如果真的有十万人游行,结果对面有一百万人正等在那里憋着要揍他们呢?民意到底站在十万人那边,还是站在这些人前面憋着要揍他们的那一百万人那边?

  当然,公知神话“民意”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崇尚民意。现在,那么多人指出公知对中国抗疫表现的描述不准确、不客观,可公知什么时候尊重过这样的民意,还不是一口一个“极左”的大帽子飞过去?

  我们必须肯定“民意”是神圣的,但是那些跟着公知喧嚣的公知信徒们能代表民意吗?是的,现在肯定不代表,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被公知迷惑、欺骗、煽动,被他们绑架上“普世价值”的大船,当这个人数多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民意”却很可能就真的在公知那边了,而那一天,或许就是红旗落地的一天,这才是公知的真正危害!!!

  公知的危害可谓全方位,多角度,因此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就将公知的危害阐述得既深刻又全面,毕竟就算再想说得面面俱到,也难免会挂一漏万,但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在这里,我就当抛砖引玉了。与某些公知随便三言两语就能让舆论沸反盈天不同,即便我再怎么敝帚自珍,我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其实是没什么人看的,只好用留待“有缘人”自我安慰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就这样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