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
教科书说:“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都没有充分发达的大工业。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着这样一项任务:以加快发展大工业(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的办法,最迅速地消除资本主义统治的这些后果。”
这里讲发展大工业是“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说得不完全。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本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难得分家。不涉及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容易说得清楚。
这本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但是,搞出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大功劳,不管里面有多少问题。
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这本书,没有展开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所以看起来很沉闷。
教科书说:“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段话说得对。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与农业,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上不去,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东欧各国过去几年都是这样的。从一九六〇年起,我们要增加农业所需要的钢材。
所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个生产力的性质是什么意思?我们在合作化以前和以后,大多数地区农民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大体上一样,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变,但是生产关系根本不同了。农村生产关系改变以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科书说:“还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就强调过,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俄国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并引用列宁的话:“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教科书说:“苏维埃政权初期,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
同外国来比,政权是先进的,经济是落后的,我国现在也有这种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国内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教科书说:“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农业获得新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是保证工业得到干部的主要泉源。”
这几句话说得对。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办了人民公社,吸收了大批的人员参加生产,这就增加了劳动力。现在我们还要逐步地从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有了人民公社以后,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现在帝国主义不说我们不行了,也开始承认人民公社不会垮台了,但是他们还说我们的公社不好,说公社就是奴隶劳动。
教科书说:“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业,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牺牲。”
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教科书说:“在苏联建立重工业,要付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为了积累必要的资金来建设新工厂,必须在经济中厉行节约。”
这里把厉行节约,积累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成只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要做的事情,这是不对的。难道困难少了,就不需要厉行节约了吗?
资本家一方面在生产上注意节约,另一方面在消费上却极为浪费。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工业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国有化工业、对外贸易、国内国营商业和银行系统的收入。这些来源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
几个来源平列不好。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工业“是全国统一、规模最大、积聚程度最高的工业,它不受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影响。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发展的计划性,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就全国来说,能够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要增加很多新的生产单位,也就要吸收很多新的劳动力。
教科书说:“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工业化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
教科书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计划是意识形态。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就说明,像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
都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那些企业由谁去管,这些都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极性。过去中央有些部门,把地方办的事业不当作自己的,只把直属的企业看成自己的,这种看法妨碍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去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就大大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
教科书引用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中的话:“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大家都是知道的。这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
列宁的这段话,讲得很好,可以用来辩护我们的做法。他讲到“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我们的政治挂帅,就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觉悟程度;我们的大跃进,就是实现这种计划或那种计划的尝试。
据邓力群同志编辑整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国史研究学习资料清样本名义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一书的主要部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收录,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读该书时批注和谈话的风貌。
邓力群同志是这篇文献的原始记录者,先后六次对它做了系统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