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企业在非洲,收获了什么,又带去了什么?

火烧 2021-03-22 00:00:00 时代观察 1038
本书探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分析中非经济合作中的挑战与机遇,揭示非洲工业发展困境及中资企业面对的劳动力效率问题。

图片

  书名:《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

  作者:(美)孙辕

  译者:江琪、唐晓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20世纪50-60年代,非洲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走向了独立建国,摆脱了欧洲殖民的统治。那是一个激情满怀的时代,这些国家虽然艰难的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选边站,却坚信着自己将重复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历程后,迈入符合欧美标准的文明国家的行列。

  但很快,非洲国家的工业梦大多破碎了。首先,欧洲殖民者曾经为非洲一些国家留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却并不重视非洲本土居民的文化教育,这也使得非洲国家的本土工业化迟迟难以起步,甚至无法利用好殖民时期的工业设备。

  第二,正如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所揭露指出的那样,政治独立的非洲国家,在经济上依然高度依赖原宗主国以及二战后的经济霸主美国,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扮演国际贸易价值链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商角色。

  第三,非洲国家独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腐败无能的政治怪圈,尽管原宗主国为之植入了欧洲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和共和框架,事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再加之种族矛盾、国家冲突,许多非洲国家走入了战乱、内乱的循环。

  第四,20世纪50-70年代,一些仍然有希望走向工业化的非洲国家,事实上面临着欧洲的德国、土耳其以及亚洲的日本的强力竞争。

  第五,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鼓励非洲国家(以及拉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却半强制性的导致了这些国家欠下巨债,而建起的基础设施常常严重超前于经济和社会需求,且所在国缺乏维护的具体经费,因而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工业化。

  所以,在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到达非洲发展的中国商人(华裔商人),所面对的是一个颇为艰难的状况。

  为什么非洲人看上去不太适应流水线?

  机械工业出版社去年9月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孙辕,出生和成长于我国吉林长春,后经留学已经加入美籍,负责麦肯锡公司“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合作”研究,是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此前,她曾在纳米比亚的乡村中学任教。

  书作者在负责前述项目时,在非洲多个国家采访了中资私营企业以及纯粹意义上的华人在非企业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不约而同的抱怨了非洲本土居民的劳动效率大大低于中国工人。而这种抱怨的不加掩饰,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欧美媒体注意到,并将之称为中国(华裔)企业家种族歧视的依据。

  按照《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这本书的看法,在非的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确实存在对非洲本土居民的偏见,但细究其言论,其实并不是种族歧视言论,而是阶级和文化首次碰撞的结果。非洲20世纪50-60年代的工业化浅尝辄止,意味着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工业进程的理解也几乎不存在。

  所以,当勤勉的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在非洲创业,自认为为非洲国家带去工作机会等福祉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本质,那就是“在流水线上工作是一场斗争”。虽然流水线工厂的工作确实不需要务工者具备很高的受教育水平,却也并不容易,人必须要放弃自己原先很可能的高度自由散漫,而“将人的身体和思维塑造得像及其那样,有着固定讲话的节奏。而人的身体有它不均匀的脉动,人的思维是会开小差的”。

  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人,要达到灵巧的动手能力、高度自觉的纪律意识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摩登时代》成就了查理·卓别林。

  正如历史学家们所记述的那样,与流水线的斗争其实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包括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的美国,以及20世纪30-40年代的苏联。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广东和浙江,外资企业(含台资和港资企业)一定程度上凭借了政策保护,规避了外资来自国家或地区不可避免的劳工保护压力,再加上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化教育普及,所以得益于服从纪律而又具备一定技术和文化知识、供给数量还十分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但这也不意味着中国内地的工人在从农村来到城市,被卷入工业化秩序时,在表现出所谓的耐心服从特质的一方面,就没有经历过煎熬、纠结与痛苦。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和发展,不可避免要经历中国企业家在本土很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那就是学会适应非洲工人对于工业化进程的不适应。正如《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这本书所说,“工厂带来的就业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价值观和权力的问题”。

  中资企业在非洲发展的利好与风险

  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要去非洲发展呢?

  答案很简单,有利可图。非洲市场的供应短缺程度,要远远超出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而欧美国家的制造产业外溢以后,已经不太可能生产规格和价格高度低廉的产品。中国制造当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敏锐的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发现了另一个空间,那就是在非洲当地投资,不仅可以受益于便宜得让人无法想象的劳动力价格,以及事实上从未发挥过约束作用的劳工、环保监察法规,赚取更大的利润;并且,非洲投资再转向欧美出口,可以规避欧美国家给中国制造量身定做的各种歧视门槛。

  至于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学家不断鼓吹的非洲(或非洲一些国家)将接替中国和东南亚,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发挥更加主要作用的观点,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对此不过是听听罢了。

  《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创业故事》基于之前几年的调查指出,非洲的中资工厂生产的商品门类相当多样,从加厚的皮革沙发到用于制药的精致的凝胶胶囊,再到为美国人制作的短裤、球鞋,以及用于当地住房和工程建设的钢筋,既有面向欧美市场的,也有服务非洲本土市场的。甚至有专门生产人字拖的企业,价格低廉到中国和东南亚工厂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对于非洲的中资工厂来说,由于非洲国家的货币的汇率并不稳定,所以许多订单从接单到交货结款时承担了额外的风险。

  另一大风险,也是中国企业家(华裔企业家)常常忽略或者说不太愿意承认的风险,就是中资企业的环保与劳工保护意识的确薄弱。996这种工时当然不可能在非洲推行,但劳动环境过于糟糕,以及肆无忌惮的排污,在非洲国家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些国家反对党攻击执政一方的直接口实。书中专门提到了一起工伤事故造成非洲本土工人死亡,而中资企业仅仅支付了丧葬费,也没有安抚其他工人及当地社区,对此当地执法部门保持着沉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美国家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并不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美企业越来越多的被要求在海外也需遵从欧美国家的反腐败、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法律,欧美国家往往还会致力于派遣专员来确保欧美在外投资企业满足上述要求——这导致了欧美在非企业无法与中资企业开展竞争,无论是成本层面,还是与投资目的地的地方政府的合作和关系层面。虽然如此,很显然,如果中资企业继续满足于在非洲的现有发展方式,就难以避免在未来招致不可知的排外风险。

  事实上,非洲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更加强调本土自主性的呼声。对此,确实有中资企业重视包括管理层和技术层的员工本土化,发展到后来,几乎不再保留中国派遣员工,但这样的公司为数甚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