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沙皇俄国为何在一战中率先崩溃?

火烧 2020-10-2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分析沙皇俄国在一战中率先崩溃的原因,探讨战争如何导致帝制解体,涉及外交决策、民族矛盾与军事动员等关键因素。

  

640.webp.jpg

  所评图书:

  书名:《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

  作者:(英)多米尼克·利芬

  译者:苏然、王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德意志帝国,并严重削弱了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主要参战国。很明显,除了美国,这场大战对于每个参战国来说都得不偿失——对于战争的反省,基于英国、德国、哈布斯堡帝国(奥地利)、法国、奥斯曼帝国的视角,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历史分析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经过细致考证,显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一场巨大的地缘危机,是如何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各国的政治、军事精英经过彼此之间复杂、混乱的互动和博弈,最终导致矛盾彻底激化,无可挽回。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高级研究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多米尼克·利芬所著的《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一书,从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滑入这场最终导致帝制解体的战争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

  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其实对于发动、参与战争其实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热衷。《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书中谈到,以俄国为例,这个国家的主要外交官很清楚,战争会导致哈布斯堡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引发民族主义狂潮,而这会让面临同样多民族治理困境的俄国陷入困境。类似的挑战事实上对于1914年及之前的英国也是存在的——塞尔维亚、乌克兰、爱尔兰之于当时的哈布斯堡帝国、沙皇俄国、大英帝国都形成了致命的离心倾向。

  所以,当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任用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都向哈布斯堡帝国发去了真诚的唁电。沙皇俄国的多个高层官员此前也曾遭遇过暗杀,有理由相信他们真心真意在表达同情。尽管如此,俄国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在此前的巴尔干危机中交恶太深,而尼古拉二世错误的估计了他的德国表兄的克制力,所以在对哈布斯堡帝国施压以避免其攻击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中才用了非常直接的宣言。在没有经过充分动员的情况下,沙皇俄国就开始了调兵备战——这样的草率出现了同时期的法国、德国和哈布斯堡。“赌徒”们似乎都相信把自己的“王炸”一口气押在“牌桌”上,就能吓走对方。

  俄国卷入这场恶性循环战事时,尼古拉二世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据其亲人后来的回忆,压力几乎击溃了这位皇帝。他一直在祈求避免战争,实现和平。但无论是俄国的武力集团,还是其他参战国的军方,已经不再允许诸如尼古拉二世这样的君王的个人慈悲来阻止战争。一战爆发刚开始,参战国内的社会各阶层,包括工人阶级,都积极响应和支持战争。

  一个脆弱的老大帝国

  这本书开篇首先回顾了19世纪的欧洲历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由几个大国主导建立起的均势秩序,事实上已经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就宣告了终结。俄国不仅承担了战争的很大损失,而且还变成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敌手。这个转折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拿破仑战争期间,还是1848年革命期间,俄国都为奥地利提供过援助。俄奥关系恶化,使得普鲁士统一战争中,俄国同样保持了中立,这在后来肯定被俄国人认为是错误的选择,因为导致了更强的大陆对手:统一的德国的出现。在那之后,尽管俄国也加速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但这个过大的国家事实上根本没有赶上诸如英法德美的发展水平,制约了其军备水平,俄国部队在日俄战争和一战时都因为军备劣势而吃了大亏。在后来,俄国基础上建立起的苏联,恰恰是因为完成了重工业和军备的提振,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从而才重新变成了那个让整个欧洲感到害怕的东部巨人。

  《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详细探讨了沙皇俄国的脆弱性。这个国家从最初主要统治俄罗斯人,到1900年前后已经变成了地域辽阔、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已经不足一半的超大帝国,但发展水平失衡;沙皇的统治基础建立在被纳入俄国统治的各民族的贵族地主、上层知识分子拥戴的基础上。但薄弱的工业基础以及农业基础,也不可避免使得民族主义浪潮博兴的背景下,各民族精英对于发展落后局面会直接归因于沙皇的统治。事实上,曾长期被视为“小俄罗斯”的乌克兰的分离倾向,正是肇始于19世纪末期——经济越发展,俄国与欧洲的交流越多,滋养乌克兰等民族的民族主义活动就变得越踊跃。

  俄罗斯帝国的另一大脆弱性则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外交理性,长期凭借于把持外交大臣 等要职岗位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这一群体。这些人认同俄国国家、民族和文化,但在所谓纯粹的俄罗斯人看来,俄国的外交是被德国人出卖了——这些人常常就是亲斯拉夫民族主义者,他们理所应当的要求俄国要成为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的庇护者。巴尔干在当时主要由哈布斯堡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分别统治,这意味着俄国主体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想会不自觉的导致国家外交朝着制造仇敌的方向推进。俄国的外交官们还希望避免与德国产生冲突,这种愿望在后来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俄国偏偏又在20世纪初持续斥巨资修建了推及到远东甚至中国境内的铁路,花在军备、产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钱就相当少了。《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这本书指出了这些选择的直接后果:军备投入不足,俄国部队先是败于日本,然后在一战期间被德奥军队压制;文化、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俄国甚至不能让富裕农民、城镇居民稳固国家认同。

  从危机滑向更大的危机

  1904年2月,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对俄国太平洋舰队发起攻击。次年,远途征伐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歼灭。陆军战场上,俄国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也被日军挫败。这场战争期间,德国其实向俄国释放了善意,比如为波罗的海舰队加煤;而日本当时的盟友是英国,俄国名义上的盟友法国却并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支持。

  所以,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德国有机会劝服俄国与之结盟。但俄国外交官对于德国的诚意感到怀疑。同样重要的是,由于战败,俄国国内触发了革命,重建国家军力等方面的经费需要,必须仰赖于19世纪晚期就开始仰赖的法国金融市场。

  在分别与日本、英国修好,缓解了与对方在中国东北、波斯的竞争以后,俄国与德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关系却不断走向低谷。俄国军方人士更多的意识到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的薄弱性;如前述,俄国外交人士则清楚的看到了俄国与上述两个帝国在多民族构成和治理上的相似之处(同样的脆弱性)——有意思的是,俄国军方人士等民族主义者希望借哈布斯堡王朝的多民族治理困境,来找到庇护甚至吞并巴尔干斯拉夫人口和土地的途径。

  尼古拉二世当时竭力希望俄国人民真心实意的接纳他这个沙皇,虽然他的妻子是德国公主,英女王维多利亚的外孙女。这让他努力贴合斯拉夫民族主义。书中还谈到,“尼古拉非常在乎俄国的国际地位与他眼中的俄国荣誉。”1908-1909年波斯尼亚危机,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俄国均在德奥或奥地利的压力下退让,这让他觉得愤懑,对战争又感到恐惧。但维系俄国荣誉的使命感,让尼古拉二世又坚信不能一退再退。而尼古拉二世的阁僚,但凡对于俄国的财政和军备问题有深切认识的人,大多也能保持理性,却难以因此取悦民族主义者。

  一战爆发后,俄军总体来说可以压倒协作水平很低的奥军,在土耳其战场上还能击溃英军部队。在应对德国军队让俄军吃尽了苦头,《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书中强调,德国在重炮、飞机和通信技术等方面全面领先俄国,而后者缺乏专业军官和士官的缺陷并因此导致部队行动效率不足更是暴露无遗。战争持续到1916年、1917年之交的冬季时,俄军已经支撑得很困难。

  俄国此前斥巨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而导致工农业薄弱的问题就锁紧了国家的咽喉:“1917年,俄国的食物尚能自给自足,困难在于将食物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北部工业区和西部边境上驻扎的大量军队”。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这时就显得很关键。“在战争努力背后,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空前的社会动员,这就要倚靠能将触手伸进每个家庭的公民社会和同它紧密联系、能协同合作的国家。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国家需要高度的合法性,而且社会中的众多群体和阶层需要有相同的价值观、信任和交流”。在这方面,俄国基本上是高度不合格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