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帝国主义经济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帝国主义经济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帝国主义经济产生的条件
——人类历史的探讨(100)
什么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金融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就是在金融寡头统治下为金融垄断服务的经济。
在西方经历了三百多年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由于“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就产生了金融垄断资本,在此基础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转化为金融垄断的帝国主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这个转化过程。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货币是金银货币。为了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资本家把金银货币作为货币资本,投入到产业中去,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这样,就把货币资本转化成生产资本。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工资)和剩余价值(利润),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这样就把生产资本转化成商品资本。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商品,而是为了获得利润(剩余价值),要获得利润就要把商品资本在市场上出售。这样资本家就要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过程。资本家不是一次生产,而是要连续不断的再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货币资本总是生产的起点,所以循环过程就是周转的过程。因为购买和售卖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生产过程是一般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作为资本只存在于资本家的头脑中,存在资本家的账簿中,在生产过程中则看不见了。流通过程则是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交换过程。资本主义流通最明显的特点是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归资本家私人所有,所以这些交换只是资本家之间的私人的交换!这与简单商品交换是有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商品是自己劳动的结果,交换的目的是用自己的商品交换别人的商品,在这里,商品是别人劳动的结果,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为了获得“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在资本家之间的交换中,货币资本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购买),商品资本执行的是商品的职能(售卖)。货币是金银货币具有价值,所以在交换中确定商品的价格,确定货币的流通量,遵守的就是价值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扩大,商品资本的数量不断地增加,货币资本需要的量也在增加。由此,商品资本就转化成商品经营资本形成了商业资本,紧接着货币资本就转化成货币经营资本形成了银行业资本即金融资本。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业资本三驾马车就开始了自由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利用市场经济对利润率不断平均化进行的!这种竞争的结果就是利润率不断下降!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了大鱼吃小鱼大资本家吃掉小资本家形成了资本的集中。随着资本的集中,商业信用发展到银行的信用,银行信用由此发展成一种制度!在银行信用中,货币资本发展成生息资本!从这时开始,银行家就把生息资本贷放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取得利息,并无偿地占有利润(剩余价值)和剥削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
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马克思已经从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总结了帝国主义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Ⅰ.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以便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
Ⅱ.流通费用的减少。1,通过银行信用金银货币得到节约。大部分交易不用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加速了;金银为纸币(包括银行券、有价证券等)所代替,2,由于信用流通过程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信用使买卖行为分离较长时间,成为投机的基础。准备金缩小了,流通手段减少了,货币资本缩减了。
Ⅲ.股份公司的成立。
1.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
2.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
3.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利润表现为对别人的剩余劳动的单纯占有,这种占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也就是生产资料已经和实际的生产者相分离,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与一切在生产中实际进行活动的个人(从经理一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相对立。
一些新的工业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了。这些形式代表着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在大工业的一切领域内,生产现在能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增加,与此相反,这些增产的产品的市场的扩大却日益变慢。大工业在几个月中生产的东西,市场在几年内未必吸收得了。结果是全面的经常的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利润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总之,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要自行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
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
Ⅳ.银行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它所以会被强化,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这种人办起事来和那种亲自执行职能、小心谨慎地权衡其私人资本的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这不过表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性质基础上的资本增殖,只容许现实的自由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限度,因而,它事实上为生产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但不断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缚和限制。
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是: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正是这种二重性质,使信用的主要宣扬者,从约翰·罗到伊萨克·贝列拉,都具有这样一种有趣的混合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最后,交易所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还有一种趋势,要把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在内的全部生产,包括交通工具和交换职能在内的全部流通,都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里,这样,交易所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就逐渐变成了股份企业。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遭到这种命运。首先是现在需要巨额投资的铁业(在此以前是采矿业,不过还没有股份企业的形式)。然后是化学工业,以及机器制造厂。商业也是这样。在农业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形。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
帝国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产生的,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根据十九世纪的商业信用转化成银行信用,货币资本转化成生息资本,货币资本资本集中,借贷资本的发展,金银货币转化为纸币,股份制度的建立,交易所的发展,以科学的精神已经预见到今天的帝国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情况,不可避免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因此,要认识今天的帝国主义经济抛开马克思主义,就会处于五里大雾之中!永远看不清楚!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就是在马克思论述的上述产生的条件基础上阐明的!因此关于认识帝国主义经济,要把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理论联系起来!
劳动者2016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