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演讲笔记:汪晖2005年演讲“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从鲁迅谈起”

火烧 2006-11-28 00:00:00 思潮碰撞 1035
汪晖2005年演讲聚焦20世纪中国历史与鲁迅,探讨革命政治、文化自觉及全球化影响,强调重新政治化与去政治化问题,分析20世纪中国独特性与复杂性。

汪晖演讲“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从鲁迅谈起”

萧武记录

2005年6 月24日早上在华东师范大学讲的,是“全球化与东亚现代性——现代中国文学的视角”高级研讨班的开幕演讲。我没办法全面的复述,只能提供一个比较简单的提纲,因为笔记记得都是只言片语。而且前面讲的记得还差不多,后面讲鲁迅的比较神乎,属于子不语的内容,没怎么记。同志们做个参考就成了。

以下为照抄笔记部分:

1.20世纪过去了,但我们对20世纪是不熟悉的,陌生的。

2.先讲了一个人类学家的研究,说明农民的主体意识是通过独特的“诉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然后就讲到了这30年来知识分子的“诉苦运动”,接下来反问,这种“诉苦运动”背后的意识形态诉求是什么?

3.“文化自觉”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中国是没有被纳入文化自觉的思考范畴的。这样做不对。

4.20使是包裹在19世纪内部的,19世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时代。他所谓的“20世纪中国”是指1911年到1976年这一段时间。他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的过程,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5.“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被“去政治化”(该演讲最关键的关键词)的建构起来的,我们要重新理解它,就要重新政治化。(我理解为“复政治化”,演讲完以后好多人试图总结,但基本上没有准确一点的说法,所以我自己发明了一个说法。)

6. 告别革命的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是怎样产生的?本来要讲几个原因,但只讲了两个,后来就没了,转到别的话题上面去了。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其它领域的功能,包括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经济成了一种新的统治每。B.20世纪中国的政治主体,核心是政党政治。今天,虽然政党仍然是政治的核心,但与 20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的政党的合法性是诉诸于代表性的,而今天从中国到美国、欧洲、日本,这种代表性正在消泯,政党政治正在与国家政治重合。他在此提到,台湾的政治文化内涵很丰富,对未来世界的政治也许会有贡献。

7.新自由主义的统治逻辑是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

8.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辩护恰恰是去政治化的结果,是在19世纪的逻辑内部的,而没有打破这个逻辑。

9.20世纪中国是丰富的,复杂的,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这两次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10. 其实是接着上面讲的,即苏联十月革命是受到中国革命的影响的,(插讲了列宁在1912年对亚洲问题的一些论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是密切互动的,而不仅仅是西方在影响中国。(对不起,我这个表述不大确切,因为他们采用西方/中国这样的二元对立,但我嘴拙,只能先这样表述。)

11.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有斯大林主义的因素,但是在世界历史的视野里,毛泽东是最早质疑斯大林主义体制的。中苏论战是对二极对立的冷战世界秩序的批判,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的世界秩序中冲开了一个缺口。

12.20世纪中国的革命、革命所产生的政治形式,及其所包裹的政治主体……(似乎是说,这些都被我们忽略了,没得到重视。)

13.19世纪没有结束,但20世纪已经结束了,我们生活在19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里。

14.政治是一个主体性的、参与性的领域。

15.鲁迅写的不是文言文论文,而是古文。与文言文相比,古文要更能做到“言纹一致”,这是鲁迅在章太炎的影响下有意识的选择。

16.鲁迅意识到了资本主义潜在的去政治化的倾向,所以他用不断介入却又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姿态的方式来批判这种趋势。

17.文化用运动的方式创造了自身的主体性。

18.20世纪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正是新文化运动导致了政党政治的兴起。

19.去政治化的统治逻辑的生成与兴起是在政党政治本身中生长起来的,而在此之后又终结了新文化运动,导致了鲁迅在1926年所说的情况,“寂寞新文苑”。

再后来就是一直讲鲁迅,其中提到的最多的是鲁迅是在用鬼眼看世界。讲完了同学们提问,似乎都比较傻,有两个哥们大发了一通感慨,说这个演讲如何如何对自己产生了震撼,基本上不得要领,一个哥们居然问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这样的大题目,不提也罢。

以下是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1.有人问汪晖,他所谓的政治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后来明确表示拒绝给政治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但我认为他已经讲得很明确了,政治就是斗争,他的演讲暗含着这个意思。正是在斗争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因为斗争的合法性的被取消,世界被去政治化了。

2. 他对20世纪中国虽然做了一个界定,但没有坚持,他频繁的换用“20世纪中国”与“20世纪”两个概念。按照他的逻辑,如果说“20世纪中国”已经不再是存在的事实了,那么“20世纪”却并没有成为过去时。因为“20世纪”在他那里本身就是一个“反抗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国的反抗结束了,但其他地区的反抗却没有。

3.他所谓的“20世纪中国”其实更应该被理解为“革命的中国”。虽然他几次提到毛泽东都欲言又止,但我觉得有心的人基本上能理解,他所谓的“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的重点应该在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的重新理解上,而不是其它。我认为这也是他不经意间互换“20世纪”与“20世纪中国”的原因。因为在他自己的头脑里,“20世纪中国”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

4.我认为这是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一个逻辑延伸,这次演讲其实是他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的一个序言。他一再说,“重建20世纪中国的政治传统”是需要许多人一起做的事,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如果我们的儿子搞了资本主义,我们的孙子一定会再反过来走社会主义”。

网友补充:

“萧武同学”下手真快!这就上传笔记了。

那我也来补充几个汪晖举的具体例子与引文吧:
补充在楼主第15条之前:
一、谈到鲁迅,汪晖特别结合了时下热门的竹内好相关言论。
鲁迅的自觉(出发点):“走异路,寻他乡,去寻找别样的生活”。这是在一个自觉底下去向西方之地去寻找真理,而不是认为西方就是真理。这个自觉是一种“无”(竹内好)。并不知道答案,因而不会把任何对象(西方)偶像化。
去掉一切辞章、修饰的古文,与新文学一致,也就是说这种复古与革命一致,都是高度自觉的主体化。
所以——
二、那个称作民族主义的东西不如称作中国主义。
三、被人们称作鲁迅的“个人主义”的东西实际上是要打破个体无差异的状况。

补充到19条之后:
谈鬼之前先谈20世纪的文化。此文化不同当今文化,既是政治性的又自觉保持相对于政治的独立的场域。与国家主体相联系。这就好理解文化人鲁迅与政治的纠缠。
问:毛泽东成为伟人因为背后有个政治力量,那么区区鲁迅凭什么成为巨人?答案是特殊时代的文化,文化或者说争夺文化领导权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
问:为何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一帮小年轻(名字我忘了)能凭几篇砖头杂文,就立刻逼得鲁迅茅盾们重新学习?答:因为那时理论有崇高地位。理论权威性又由背后的政党决定。
两个鬼世界:1、祥林嫂、闰土、阿Q之鬼对启蒙者的逼问。2、明亮、讽刺活人世界、极具欢乐的鬼世界。以《女吊》为例。特别讽刺了一番害怕报复的前进作家。

头有点昏,凭记忆补充一些。“如果有什么问题,责任由我承担,与汪晖无关。”我觉得第9点遗漏的部分,是汪先生演讲的最重要的部分:

“9.20世纪中国是丰富的,复杂的,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这两次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记得汪先生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革命导致了一次对世界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实验。此后,正是因为有了中苏论战,才使我们在两大超级大国引领的冷战的世界格局打开了一个缺口,重新促成了一个世界图景,否则就没有冷战的结束了,可能发生的或许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也不会以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来描述今天的世界图景了。也就是说,20世纪中国,始终是一个创造历史的积极参与者。在我看来,这也是汪先生今天的讲座的核心意思:20世纪中国是政治性的。由此引申出来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丧失了理解这个政治性的20世纪中国的能力。汪先生给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本主义取消了政党、国家的政治化职能,将其转移到经济范畴中去了;另一个是,20世纪的政治主体——政党,逐渐和国家一体化,丧失了对政治代表性和政治行动性的诉求。也就是说,“政治化的政治主体本身包含了去政治化的逻辑”。由此显现出了鲁迅的意义。汪先生今天别开生面地解读了鲁迅。他以鲁迅创作古文、对伪士的憎恶和他的鬼眼等等为例,讲述了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鲁迅;而且通过辨析鲁迅与革命势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复杂纠葛,并通过区分鲁迅与尼采的不同的虚无主义,论证了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鲁迅是如何努力将他的文化自觉作用于催生政治主体的政治性的,此处的关键例子是“两个口号”之争。在我看来,鲁迅不仅是汪先生为我们选择的观察20世纪中国政治性的突破口,而且将它看作是使我们重新卷入和即或政治性的方式或经验。所谓的方式和经验,就是那些死去的鬼,鲁迅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鬼,是可以被我们移植到21世纪的政治文化实践中去的重要资源。在演讲的最后部分,汪先生论证,新文化的解体和某些中在萌芽的与革命结合的文化的诞生密切相关。后者是由新的理论所提供的,这就是为什么理论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重新解读20世界中国政治性的努力,是为了清楚20多年来我们所中的畏惧政治的毒的努力。

话说到这里,我为什么说第9部分漏掉了汪先生最重要的意思的原因就清楚了。漏掉的第九部分触及到的是20世纪中国政治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而汪先生说,文革之所以能够利用鲁迅的资源,也就必须重新理解。如果说,鲁迅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文化自觉激发政治主体的政治性的话,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文革这个被人们认为“极左”的激发政治主体的政治性的实践呢?它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吗?一切都要重新思考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