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藏有关(10):冬小麦
与西藏有关(10):冬小麦
“见证西藏”的第二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天宝。
天宝这个名字的来历。
“1936年底,我随红军长征到延安后,组织上为了给中国革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安排我和一批少数民族战士到中央党校民族班学习。有一次毛主席为民族班学员讲完课,大家自动到校门口欢送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和大家握手、交谈。问到我时,学校领导介绍说,他叫桑吉悦西,是少数民族班的班长。毛主席说:‘了不得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嘛!’毛主席又问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我一一做了回答。”毛主席对我说:“汉语有句古语,叫‘物华天宝’,也是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从此,我就有了“天宝”这个名字。
天宝身上,有不少第一。以前说过的第一个藏族西藏工委委员就是。还有,“从党的八大到十六大,我已经连续参加了九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还有,“我作为惟一的藏族正式代表到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之所以说“正式代表”,是还有“候补代表”,后来也担任过西藏自治区主席的多杰才旦,就是当时的“候补代表”。
西藏改革开放之初,冬小麦成为一个很负面的话题,话题有两大背景,一是粮食自给问题,一是粮食结构问题。不过,在粮食自给已经不是问题的今天,这个话题早已沉寂了。
西藏原为春小麦的种植区,春小麦分布范围很广,凡是能种植青稞的地方,几乎都能种春小麦。解放后,冬小麦仅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东部河谷地区有少量试验性种植。较之青稞和春小麦,冬小麦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对发展西藏粮食生产,解决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自治区推广冬小麦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来抓。西藏冬小麦的推广,首先是在农垦系统开始的。1972年,山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获得成功,推广种植冬小麦10万。总产量3000万斤,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5%。1973年,西藏军区生产师澎波农场在海拔3800米的高寒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获得丰收,全农场27356亩冬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00斤。1974年,全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24万亩。1979年,全区种植面积达78万亩,总产量达2,6亿斤。1972~1980年的9年里,西藏全区平均每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1%,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21.2%,成为西藏仅次于青稞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冬小麦的广泛种植,对发展西藏的粮食种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广冬小麦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过过分强调冬小麦,忽视青稞种植的倾向,造成了粮食结构比例失调,致使西藏一度出现青稞供不应求的局面,群众反映很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