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物理的,喜欢概念严密、理论完备。大家各抒己见,让精准管控更科学、更好管控疫情。
一、我对精准管控之管见
我想谈谈对精准管控的理解,希望在大家的交流中,各抒己见,更好的理解精准管控、以期在以后的形形色色疫情中能够指导、帮助疾控部门,更好的管控疫情、清零疫情。
1:精准管控的核心是精准、是对精的认识和理解:
a)首先我们管控应该是小样本事件,如果样本非常大,那么精准管控一定会流于形式。譬如武汉疫情,全国封控,现在要搞精准管控显然是强人所难;
b)科学之精神:我在分析上海疫情时,有个很不好的感觉:数据的科学性问题。不知道是对数据科学性不理解?还是故意用数据迷惑人。譬如,上网查一下,无症状数据不容易找,其实在疫情管控中,只要检测阳性就OK了,因为只要是核酸检测阳性,就说明有传播病毒的危险,有没有必要分出雌的、还是雄的?这样非常不科学、不靠谱的数据,老外怎么想?难道中国没有搞科学的科学家?你的数据会被国际承认吗?没有科学精神,只耍小聪明,误导吃瓜、误导媒体、误导领导,延误战机;
c)毛泽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发布会上大多数病例在管控区发现,只有少数病例在管控区外发现。这样的语境是否有点误导人。其实疫情精准管控的核心是——管控区外少数病例,它们就是新的病毒传染的源头。我们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必须是精准的、是能够掌握最核心问题的,而不是误导、侥幸、麻痹、......。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是在某些细节上突破,而不是什么大多数、大部分、......。精准管控的语境里只有社会面的失控率,这才是疫情防控的源头和防控的重点。
d)人命关天,精准管控必须是做到——万无一失、杜绝侥幸、如履薄冰。看着每天失控率不断增大而无动于衷,那是对精准管控的重大嘲弄!徒有精准管控的花架子,却是放任自流的美式躺平。
2:精准的物质条件:
a)精准的流调队伍、精准的检测队伍、流调对象高素质、......。譬如北京疫情有发展的苗头,结果对检测环节连杀三刀,事不过三,疫情立马得到很好控制,说明北京的检测队伍还没有达到精准的程度;
b)精准管控决策高素质、精心谋划、准确分析、应对突发、......。譬如华亭饭店,可以说是疏忽了通风管问题,但也可以说是没有高素质的分析师,致使隔离环节出现失误,导致满盘皆输。譬如上海最近每天都有社会面病例,说明流调队伍还没有达到精准的要求、流调分析师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c)精准管控是个技术活,技术的提高需要锻炼,需要高标准的要求。美国越来越疯狂了,可以想象以后形形色色的疫情可能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必须对精准管控的各方面人才锻炼和培养。
d)物资储备、医疗资源、防护措施、人才储备、......。
3:人才储备:
a)流调队伍:精兵强将、疫情管控最重要人才储备;必须做到精准、排除干扰、细致周到、尽量前置;
b)检测队伍: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检测快速高效、尽量前置、极强责任心;
c)分析师:提供决策依据、面对形形色色突破情况,正确高效合理解决问题能力、对流调和检测的异常,准确分析合理解释、分析师作用很重要,如果能够把流调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分析到位,那么就可以为精准管控提供依据。
譬如:物流环节应该是分析的重点:据说有三个市的疫情都是与韩国邮购服装有关;譬如辉瑞神药有复阳情况存在,那么如果该城市出现社会面问题,是否就是分析师重点关注的;......。
二、精准管控重要概念:管控区外失控率、管控区划定冗余度、总病例数及病例数均线及变化率;
1:失控率:社会面发现病例、疫情失控情况、疫情管控的源头——牛鼻子,社会面清零,说明疫情得到管控,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所以失控率是判断疫情管控的依据;失控率是判断管控区合理与否的依据、失控率是判断管控工作成效的依据;
2:冗余度:冗余度的辩证法:管控区划定太小了,冗余不足,那么就可能导致社会面的失控;反之冗余度太大了,社会面可以保证有效清零,但社会成本太高了,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
最近有个笑话,河南省要对全省所有人都要搞核酸检测,并且强调落实到每个人两天一检,大家是否感觉怪怪的?是否有点劳民伤财的感觉?这就是过度冗余的问题。解决疫情防控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那么精神要求制订决策的人具有科学的就是和科学的素养。
3:均线及均线变化率问题:疫情变化的趋势,我们感觉到可能是均线等概念来了解趋势可能更客观、也更能反映疫情变化趋势和说明疫情的本质问题。
上海的疫情失控程度非常严重,亟待建立一支熟练、高效、精准的流调队伍刻不容缓;管控疫情是一个科学问题,那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队伍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而训练、提高对疫情的应急响应能力也应该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次疫情被破防,就是水桶有短板。
据说奥密克戎又有新的变种,他的传染性更强,与其搞冗余度极高的核酸检测,倒不如打造一支精准流调、精准检测、精准分析的队伍更值得期盼。
以上是我对精准管控的几点初浅的理解,只是想希望能够更好服务未来,
我的室友:杨学明——中科院士、李远哲的博士生,在极紫外光有重大突破。《杨学明:“点亮世界上最耀眼的极紫外光源”》
替他高兴、祝贺成功、刚才互动,这一代极紫外光强度不够,下一代有希望用在光刻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