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张文茂:《我们是第一书记》观感

火烧 2021-12-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展开,探讨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双重使命,强调党建引领与农村组织化发展的重要性,呼吁通过党建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助力农村振兴。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以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斗争中几个战斗在基层第一书记的真实事迹,由新闻题材完成拍摄的真实故事。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歌颂了基层共产党人挥洒青春、激扬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模范事迹。所以,我首先给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点个赞!也向编导们表示我的敬意!一个是因为这个题材选的好,一个是人物的事迹也确实很生动感人。

  当然,从思想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角度看,影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细节这里不说了。我想讲两点感受,与编导们共享。

  我认为,这个题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上级党委派下去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实际上要承担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

  一个是肩负着强化党对农村的领导权的历史使命。因为自承包制分田单干以后的几十年来,之所以还存在着大面积的农村贫困问题,从政治层面看,实际上是党对农村基层的领导权逐渐弱化甚至丧失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是能否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根本前提,也是后续巩固成果和走向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怎么解决这个战略性问题?靠一般性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样的号召已经难以扭转局面,只有由上级党委派出驻村第一书记,直接扎根基层,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重新建立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权,才是一个现实的、正确的政治选择。

  另一个重要使命,是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批农村之所以多年不能摆脱贫困,经济上的原因是因为失去了组织化,陷入了户自为战的分散的小农经济陷阱,根本无力抗击市场竞争的风险。出路只有重新组织起来,克服一盘散沙的分散状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才能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农村弱化了党的领导和人才的普遍流失,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已经失去了自组织和发展现代产业的能力。而要帮助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只有党的组织才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而不能靠社会资本或所谓的“乡贤治理”。贵州省毕节市脱贫攻坚中推行的“四个留下”,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毕节的四个留下: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至于整个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社区建设、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党的领导和组织起来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解决。

  最后,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多拍这样题材的影片,或者结合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搞出系列化的精品,助力我国农村的重新振兴。

  张文茂

  2021—12—2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