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楼:劳动文化的灿烂之花
春节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传统节日。无论哪行哪业的人们,都会在这个节日里停下脚步,回看过往,期待来年。近三十年来,中国亿万的普通百姓习惯了每年大年三十的央视春晚。早期的央视春晚的确令人期待,很多精彩的节目流传至今,成为文艺节目的经典。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春晚产生了厌倦,时至今天,人们对它甚至产生了反感和抵触。最初的解释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丰富,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所以春晚难以满足人们的期待,但这个说法越来越让人感觉苍白无力。如果你看过打工春晚就知道,同样是一个时代、同样是普通百姓,但人们对打工春晚赞许有加。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打工春晚的技术水平更高、节目形式更好、甚至花钱更多吗?恰恰相反,在这些指标上,打工春晚与央视春晚的差距当在天壤之别。更夸张的是,2015打工春晚是依靠很多人的众筹支持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打工春晚在严格意义上讲,仅仅是一群打工者在过年的时候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业余时间自搭舞台,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活动而已。用张承志的话说,不过是一个“劳动者的休憩时刻”。这些打工者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最多是对文艺有些兴趣。他们缺少专业的技巧,甚至缺少充裕的排练时间,有些节目从排练到演出,换了几茬“演员”。他们在台上不时表现出羞涩紧张的神情,但他们无一例外的质朴诚恳。没有利益的诱惑,没有名气的负累,打工春晚的演员们只需要本色表演。他们不仅真实表达了自我,也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正如支持人崔永元所说,我们在打工春晚的舞台上并不只是表达我们的悲伤与愤怒,也展示我们的快乐和尊严。对于很多参加打工春晚的工友来说,他们或许不大明白学者和思想家头脑中那些学理概念,但他们肯定懂得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他们真实表达自身生产、生活、思想和情感过程就是劳动文化的创造过程。多年来,人们被灌输了太多荒唐可笑的观念,以为文艺、文化只是专业人士的工作。我一直好奇,真正的文艺和文化怎么可能专业?没有生产生活基础的文艺文化还是文艺文化吗?反过来说,有生产生活体验的人又怎么可能没有文艺文化?只不过我们被教育成,只有属于某种特定类型的东西才叫文艺文化,而不属于这种特定类型的东西就不能叫文艺文化。
2015年的打工春晚一如既往的创新,一如既往的真诚,一如既往的畅快,一如既往的质朴。主持人姑娘有时略显拘谨,但她们在台上不加掩饰的情感表达令人为之动容,你能感觉到她不仅是一个主持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的劳动者;女工的小品表演不仅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们思想觉悟的开始;打工诗歌就是一部工人生活记录,这里有他们单调沉闷的工作和艰苦无奈的生活,更有他们对生活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体察;小崔在现场与各位嘉宾的对话非常直接,气氛虽然轻松,但追问的社会现实问题颇为辛辣;孩子们的诗朗诵可能感动了所有人,他们稚嫩的童声可爱倔强的表达融入现实生活的渴望;《劳动者赞歌》是一首普天下劳动者的国际歌,它不仅唱出劳动者的尊严,也唱出劳动者的力量。
看到打工春晚视频下边几乎一边倒的点赞评论,就知道人们对它的肯定和认可。打工春晚的成功是因为它真实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活。人们不仅从艺术的形式去欣赏艺术,更从艺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去感受艺术。比起艺术表达形式的华丽和专业,人们更喜欢能够表达自己心声的艺术。我们不是反对精致的文艺,而是希望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回归艺术的劳动本质。
劳动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了多少年,主流文化就营养不良了多少年。此刻回想起当初打工春晚的主创人员的谈话,“央视春晚一年年看着挺没意思,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办一场春晚呢?”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这些打工者没有奢望那么多,只是希望真实的表达自我。也许有人嫌他们过于苦情,也许有人认为他们不够觉悟,但更多时候其实是外来者不了解不理解打工者。他们并没有刻意展示苦情去获得同情和怜悯,因为那就是他们时时需要面对的日常生活;他们也并不是不觉悟,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存的压力远大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打工春晚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5-2-28 成都)
相关文章
- 印象春晚:两锅文化粥吃起来不够“力”
- 倪剑雄:我怎么看打工春晚
-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34次文艺讨论——看打工者自己的春晚
- 海空:2015打工春晚彩排观后
- 崔永元将担任2015打工春晚的男主持
- 2015打工春晚新闻发布会
- 2015打工春晚:崔永元将回归
- [视频]2014年“打工春晚”实录(附孙恒访谈)
- 张承志:劳动者的休憩时刻,不久奋斗又要开始
- [视频]《东方时空》:打工春晚开演 打工者为自己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