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简单贫乏而又快乐的生活

火烧 2016-09-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忆了文革时期简单贫乏却快乐的童年生活,强调自然环境、自由成长和社会环境对童年快乐的影响,突出快乐与幸福与物质无关,源于自由与平等。

  文革十年,我的童年我的梦(四)

  简单贫乏而又快乐的生活

  作者:mp83412-08

  快乐的童年是人人都有的。这种快乐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呵护、关爱和家庭带给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来自家庭之外的平等、自由和他人对你的接纳和认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了这两条童年就是快乐并令人怀念和回味的。我的童年并不乏父母亲人的爱,然而更令我刻骨铭心的则是社会环境和谐健康和大自然无私的恩赐和人们对它的共享。和今天的孩子比起来,我们的幸运的。我们穷着、简单着、单纯着,却快乐着、幸福着。

  我属于前六零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于远离自然的城市,也不同于完全融于自然的农村。我们和哪个时代的许多孩子生活在一个独立的,有着城市人的身份而又与农村紧密联系和接触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我们称之为“队部”或“工区”。因此,一群单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很少带有文化、世俗的成见和偏见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少有今天我们所谓的文化和修养,也少有地域的成见和乡村的世俗。他们自然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分享,他们奔跑游荡于天地之间,沐浴着阳光、雨露、风霜。他们有着野蛮的身体,却有着赤子的情怀;他们时常也污言秽语、凶横野蛮。内心却正直、淳朴善良。总之,一切都那样本真自然,随心所欲。他们如同阳光下、旷野中的小鸟,自由嬉戏、飞翔。

  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那时的大自然是共有的,是用来供所有人来分享的。那时,大自然的准主人农民,在人民公社的制度下,他们没有独自占有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想法。因此任何人,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自己去获取自然界出产的任何。大自然是伟大而又浪漫的,他一方面神工匠心造就最美丽的风景,同时也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初级物品。再加上哪个时代并没有太多贪欲、生活简朴的人们。社会、自然、人类就这样和谐地共生共存。在加上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欢快地、歌唱着、叫喊着穿梭期间,构筑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我们生活的环境属于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周围那些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受着大自然潜默移化教化和熏陶的山民们都有着一颗颗淳朴善良和坦诚率真的心。他们虽然很穷,但很知足。他们非但不贪还很慷慨,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他们孩子也是如此,尽管面对这些外来的孩子带有一些卑怯和隔阂,但从他们的眼中和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热情、真诚和善良。当然今天我们回头看那时的人们确实穷和匮乏的不堪回首。但那时与他们接触中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快乐和幸福。幸福和快乐其实本来和金钱、富裕没有根本的关系。维系快乐和幸福的根本在于自由、平等和安全感。这也是我童年生活时代的切实感受。

  今天回想起我童年的伙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队上大队书记的孩子,书记家和普通的职工同在家属区,书记的孩子也和其他的孩子混在一起。尽管我们都知道他的父亲是队上的领导,却没有感到有任何特别和优越。书记也确实和大家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如当时的说法“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还有就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确实是当时生活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写照。这些语录标语中的思想也影响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党群关系。书记的儿子叫冉健,大我一两岁,是我们这些孩子的王。上学和放学我们走在一起,有时放学了去他们家写作业,他家里有许多好看连环画。有时碰到他的父亲在家,也从没有感到有任何的拘束,还记得他的父亲靠在藤椅上微闭双眼想着事情,而我们却安静地在旁边写着作业,偶尔这位起身过来看看我们的作业,并指出作业中的错误。所以说那时的孩子们的交往不受父母的职业、官阶和家庭背景影响,完全处于个人的偏好和感觉,通常是和居住地的远近及区域有关系。这群孩子通常分两派,通常也是按照驻地的区域来划分的,当然两派中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做头,每个孩子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两派中成员。当然,也有被排斥在这两派之外的,用今天的话是太悲催了,最得意快乐的是直接和头交往密切的孩子。在两派别中的叛变行为是很常见的,虽然是孩子间的虚拟游戏,但在选择背叛还是坚守的问题上内心的确有着太多的纠结和忐忑。然而真正上升到超越两派做逍遥派这种境界的孩子我想可能会有,但我没有见过。

  童年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带有派别的群体生活,孩子的心是开放的,随心所欲的。在这种集体的群体生活中,每天都有新奇的事物出现,各种游戏轮番地在孩子们中间传播和轮回,当然也有许多的创新。总之生活中不能没有游戏,没有游戏的日子是无法忍受的,也是难以想象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成长着。

  简单与自由或许有着相互的关联,也许正因生活的简单,才给了孩子们更大的思维、想象和行动的空间,快乐也由此而生。他们犹如一块块干燥的海绵随时都在强烈地吸收着水分和营养。吸吮着大自然中的天地精华。

  由于童年的情节,如今每天从网络微信中我都十分关注西南的信息和影像,然而我看到的是是人们、狡诈、贪婪、卑怯和惶恐的眼神和残破的景象。我曾回到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然而,物是人非,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世界已经飘然地离我远去。色彩光影和那生动活泼的活的灵魂都一统散去了,留下是沉寂的景致、僵死的驱壳和点点旧时的印迹以及在我内心留下的压抑、陌生和悲凉。或许这便是所谓人生的无奈和遗憾。而对于我则是心中最大的痛,因为爱之愈深失之愈痛。两个完全时代,两个反差如此强烈的对比。所有的一切,它们离去竟是如此的迅速和干净。

  爱屋及乌,或许我因此而爱着那个时代的一切。但无论你如何的撕心彻腹,神魂颠倒,但毕竟是徒唤奈何。但它们那种纯美和快乐的印象让我挥之不去,愈久弥新。它已成为填充我生命精神家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它们,人生才更加富有了意义。

  在西南山区不停颠沛迁移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和当地的山民和他们的同龄孩子有了更多的接触。那个时代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虽然哪个时候农村很穷。但是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加上有共产党毛主席做他们的依托和靠山,他们如同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般,内心是充实的、平和的,这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心态的平、悠闲与知足、淳朴热情及他们精神面貌的健朗,在我童年的眼中则是那样和蔼可亲。我曾随父亲去参加过他们的白事的宴席。给我的感觉是饭菜丰富和味美,还有就是他们的好客与热情。那吨饭给我留下味道至今仍能回味。那时我们在农村的小学上学,除去少数的几个学生,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对我们这些外来户,他们是羡慕嫉妒的,但没有恨,但有一些卑微感。但熟悉之后,就融为一片了。他们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我们去他们家,他们连同的家长都感到很荣耀,一般都会拿出他们家自己做的好吃的东西,而且都是要留下来吃饭的。他们的饭菜很简单,但味道很好,当时感觉是要比自己家里的饭好吃,也许孩子都认为别人家的饭都要比自己家的饭好吃。如果家里有果树的则要带你去摘果子的,有时事先就说好去你们家就是去摘果子的。那时,几乎每家都养着生产队的牛,农村孩子上学前或放学后都是要去放牛的,有的时候我们跟着一起去。在当地主要是水牛,水牛是农村耕作不可缺少的帮手,水牛的性情温和,任随主人随意摆布,但有时狂奔起来也是惊心动魄的。主人带着它满山野乱逛,水牛最喜欢的是烂泥溏,一是可以解暑,还有就是躲避牛虻的袭扰。有时牛滚得满身污泥,令人厌恶。有时则把他带到深水溏,和水牛一起嬉戏。水牛嘛,自然水性是很好的。这时洗干净的水牛毛发是光亮而漂亮的。水牛最惬意的是懒洋洋地卧在树阴下,他的主人在一旁为它驱散袭扰它的蚊蝇。当地的农民是很愿意和我们这些外来的人攀亲戚,只要是同姓同门的,只要两家商定好,就可以大伯、二姑地称呼上了,并相互走动,礼送宴请还真像是一家人了,这种人情和亲情的确让人感到温馨和羡慕。那时农村人地位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生活习惯和经营家庭水平的高低,使得不同的家庭形象差异是很大的。我们一般也愿意去家境好的家去玩或淘一些好吃的东西。好或不好一般从孩子的穿着和言谈上看出来。

  要承认哪个时期文化生活是贫乏的,但又是丰富的。之所以说丰富,是稀缺的文化资源是拿来大家共享的,是免费的没有成本的。包括电影、书籍、玩具、各种的演出以及自然界供奉的自然景观和物产,这一点可以说是哪个时代最为伟大之处,没有任何成本你就可以健康的的成长、获得快乐和幸福。而且这些稀缺有限的资源所带来的快乐和他所发挥的效能是今日这个富足时代难以想象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

  那时上学学习是没有压力的,学习也不过是孩子们的游戏之一。孩子的身心是放松的、自由的,因而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孩子们变着花样,利用天地、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玩法。每天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或大家流行的游戏之中。

  孩子是自由快乐的,而家长大人们的生活却是平淡、单调而又丰富的,之所以说单调是指每天上班下班,业余时间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业余时间的串门聊天成为业余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家里有客人来是喜庆的事情,孩子们也是快乐的。特别是家里请客吃饭,对孩子们来说更是一大乐事,尤其是那种夹杂者饭菜香味的欢乐气氛。要说丰富主要是因为那时的人情味是浓厚的。也就使得业余的生活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加之频繁的政治学习,这也就消弭了业余生活的贫乏和单调。在加上领导也想各种办法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因此说贫乏和单调并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人缺乏安全感和被孤立排斥的感受,其中尊严成为重中之重。

  那时小学是普及的,我在生产大队的小学和公社的小学上过学。当然学校的条件和师资是很差,学生能够达到基本的识字阅读和简单的四则运算。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老师教唱几首歌,或用描红本写写毛笔字。高年纪可能学学珠算。公社的小学人数多些,,有专门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参加区里的文艺汇演,并经常下乡,为贫下中农演出。学校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经常组织各种的学农活动,不到十岁的孩子,我们种过玉米,给生产队施肥,上山打青冈子,可以用来酿酒;砸铺公路用的石子,去收割完的田地检麦穗或谷穗。给公社摘辣椒。当然学农对我们来说就是业余活动,因此孩子们通常是把它当作户外游戏,总比坐在教室里枯燥地上课要有意思得多。说实在话,最能让我们心驰神往莫过于电影、小人书和文艺演出带来的快乐。物资上的最大享受莫非吃到美味的佳肴或香甜的各种水果。当然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的,因为新奇的东西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由无限的想象世界和想象中的构建、创造和演绎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因此,我们说每一个孩子原本都是艺术家。他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美好和谐诗意话的世界,只要你给他充分的自由和安全。我们童年的生活是安全的、自由的,我们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而今天的孩子虽然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但它们却没有我们曾有的自由、安全、轻松的时空。他们是否快乐幸福,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武断下结论,他们或许有他们的快乐。但我确信他们的童年世界与我们不同。但就我个人好恶,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童年的话,我宁愿选择那时的童年。

  以往的那些充满幸福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突然发现他们不幸福了。原因是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再纯洁了,欲望驱赶走了纯真,人也就变得不再简单而是愈加的复杂。是啊,偷吃了禁果的成人们失去了乐园。

  后来这些内心已没有快乐感的成人们,开始将虚荣当做幸福,并真心地把他当成了幸福。于是幸福的内涵便被任意注释得面目全非。虚荣的满足是幸福,欲望的满足是幸福,甚至热闹也被当成幸福,但人们在评价某种社会制度或同一制度不同时期的幸福感。就出现了争执或感到说不清楚。甚至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幸不幸福。

  快乐和幸福的本真也许就来自孩子般的纯真、自由、安全感。而现实的世界是物质的且物欲横流。因此现实的世界里是很难找到儿童所能感受到的那种快乐和幸福。人类在探索他们的幸福快乐之路时,无论社会还是个人,如能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或许才是我们人类的幸福快乐之路。

  2016-6-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