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我的文艺记忆
童年的世界充满了色彩、旋律、美好的想象。文艺作品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会帮助孩子一同构筑想象的空间。在追忆童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各种文艺的的情景碎片成为记忆的链接,深刻、清晰而又令人心醉,当我们把记忆中的这些文艺的情节、内容、音律、光影粗略串接起来,便勾勒出我们童年、少年直至青年的精神家园。
1968年~1970年
在我记事时正是文革正激烈的时候,许多的场景都变得模糊而又支离破碎,当时流行的音乐和歌曲已没有什么记忆。但母亲曾说起那时我的嘴里经常哼唱广播里播送的革命歌曲。唯一有印象的是在贵州印江芙蓉坝那段时间,队部大喇叭播出的聂耳的歌曲,至今仍记得《开路先锋》中的激昂“冲冲冲“、”轰轰轰“的歌词和旋律,还有《大路歌》、《码头工人》中的悲壮与激昂。记得当时的阳光明媚,运动中的整个队部情景在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看来像过节一样热闹,我走在黄家院到队部驻地团山堡之间土道上,左侧是清澈、蜿蜒的芙蓉河,右边是削整后的山坡和房舍,远处是高低错落,点缀山间坡地的房舍、树木和山峦。似乎还记得电杆上的大喇叭和喇叭中反复播放的聂耳的歌曲。上到团山堡的中部有一个平坝或者叫操场。在往上是食堂和礼堂。操场和礼堂除去召开当时的各种大会,还经常放电影和各种的文艺活动,但具体放的什么电影和什么节目没有的印象,只记得有一部阿尔巴尼亚歌舞团访华演出片子,电影是黑白的,唱歌的都是大鼻子。还记得在操场上和礼堂开批斗当权派的一些模糊的情景。
1970年~1971年
我们搬到鸭溪的是时间可能是在70年左右,这时对音乐和影像的记忆比较清晰了。首先是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片子制作很精美,旋律和插曲优美动听,记得队上组织的文艺演出,子弟校编排的节目就是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上小学二年级的姐姐参加了演出,但是这出节目似乎非常轰动,父亲因姐姐参加演出似乎非常的激动和自豪。我的印象是舞台的灯光很亮,一群扮演小姐妹的孩子脸上的油彩很重,红红的。她们身上的蒙古族服装也是红红的,帽子上的羊绒是雪白的。当时的气氛热闹而又充满了欢乐。
当时队上职工经常举行忆苦思甜阶级教育活动,我们这些孩子也跟着凑热闹,除了免费吃忆苦饭之外,也学会了那首《天上布满星》的歌曲,歌很好听,也很容易唱,配合教育活动还经常放映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收租院》。
在后来电影似乎多了起来。《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反复播放,对于喜欢看战斗片的孩子是百看不厌,但也只是看个热闹,知道个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是情感和立场却是分明的,也很投入。
再后来出来几部抗美援朝的影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奇袭》《打击侵略者》。这几部片子大人孩子都非常喜欢。这段时期还看了越南电影《森林之火》、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伏击战》。紧接着样板戏开始出来了。我们看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在那个年龄段,看电影只是看个热闹,除了知道好人与坏蛋相互打仗之外,别的都看不懂的。但是情节、音乐、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染是强烈的,因而引发心灵和情感的共鸣。片中一些带喜剧色彩的情节或语言印象尤其深刻。
《地雷战》记忆深刻的是电影主题歌的旋律、电影一开始雷主任和石大爷相遇时的情景、日本工兵队长挖雷挖的两手屎的情节、鬼子偷地雷的情节记忆尤其深刻。
《地道战》记忆最深刻的是影片的主题音乐和在音乐中向前延伸的地道的哪一组镜头,还有高老忠就义的场景、高传宝双枪击毙煮鸡鬼子的情节,鬼子队长屁股挨枪的情节和击毙汤司令和活捉龟田的情节、还有就是其中的一些诙谐和精彩的对话。这两部片子之所以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不在于大情节的真实,而在于小细节的真实和艺术化的处理,当然这种功力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也是今天再无法拍出这种电影的根本原因。
《南征北战》记忆最深的是影片开始的行军途中战士的对话,高营长和指导员的对话、高营长和张大娘的对话。之所以印象深刻与镜头相伴的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富有节奏而又充满了诡异神秘,引发人的想象。记忆深刻的镜头还有国民党开作战会议的镜头(个军官表情和神态)、抢占摩天岭时小胖子战士摔倒的镜头、行军途中高营长被雨淋的镜头、李军长呼救张军长的镜头、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和被遗弃伤兵在公路行走的镜头、炸坝堵耳朵的镜头、守卫火车站的激战、高营长负伤和炸坦克的镜头。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之所以成功除了战斗场景的激烈真实外,还在各个人物的刻画和表演都十分出色。
那时复映了四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其中《打击侵略者》和《铁道卫士》好像要看得早一些。《打击侵略者》最出彩的地方在李炎饰演的军长站在地图前的镜头、埋伏地的草被燃烧弹打着,紧张的情景和音乐及军长在作战室紧张焦急来回走动的镜头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就是白虎团团长和被俘朝鲜军人对话的镜头。
《铁道卫士》中的几个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高科长、马晓飞、女特务、铁路老工人、女打字员。电影一开始的主题曲和打飞机的镜头、老工人用枪托排险的镜头,马晓飞被盘查的镜头、女打字员故意踩翻洗衣盆的镜头、高科长与马晓飞在列车顶上搏斗被掐昏的镜头。其中对宋雪娟的相貌记忆特别深刻,总感觉很独特。
对孩子们来说,《奇袭》是最好看最精彩的电影,因为整部电影情节紧凑惊险、音乐和影片的节奏感强烈而又贴切。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一开始方勇带领侦查员爬行探测火力的镜头,首长在布置任务时,那个地形沙盘的镜头、行军时插旗和收气旗的镜头,战士逗鸟的镜头、阿玛尼救方勇牺牲儿子的情节、阿妈妮被魏军推搡和别解救的情节、游击队伏击敌人时手里拿着大个手榴弹的镜头、侦察员在吉普车上运输队长睡觉的镜头、追击最后断崖边的骷髅标志和放油跳车的镜头,还有就是最后炸桥的情景。
《英雄儿女》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影片,对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抒情就不太看得懂了也觉得没多大意思。而长大后的感受渐渐反了过来。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一开始抬车的情节、王芳与王成相见的情节、王成向政委和团长要求上战场的情节、王成与敌人作战的情节,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一段,记得当时观影时的心情与主人公及情节的进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时替增援的战士着急,也为最终没有在王成牺牲前赶到阵地而痛心。当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浓烟升起,树木摇动和悲壮的音乐深深打动了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抬受伤的王芳过河的情节,特别是小刘试冰时滑倒的镜头。王政委回忆在上海被捕时与女儿分手时的情景也非常感人。
阿尔巴尼亚影片《广阔的地平线上》看得比较早,孩子们看不懂也不太喜欢。时间一长印象就淡漠了,只记得是围绕船、海和工人生活与工作的影片,只有影片最后在台风中钢丝绳拉断,工人们牺牲的情景留下深深的印象
《伏击战》故事过于简单,但因战斗场面多,孩子们比较喜欢,特别是游击队员在扔出已拉弦的手榴弹之前被击中而把自己炸死的情节感到很震惊。由于牺牲人员太多而倍感压抑,影片最后主人公掐死敌军官的镜头很壮烈。成为孩子们经常演绎的情节。
《地下游击队》看的次数比较多,影片情节较杂乱。有些情节很精彩,但有些情节孩子们觉得没太大意思。比较喜欢的是影片开头跳上坦克炸坦克的镜头,真的很酷。影片中枪杀敌特、把没收的手枪还给主人公、窃取弹药库枪支和炸毁弹药库的情节、最后解救肖非和被俘同志的情节,都很精彩。特别是打入敌人内部的肖非,很英俊帅气。
《森林之火》是我看的最早的越南电影,影片很惊险,神秘。但没有看懂。那时,也正是我开始恐惧鬼的时期。平时同龄孩子之间渲染的鬼的形象使得我原本无所畏惧的心充满了恐惧。大一些的孩子讲述就在我们去三区的路上旁边的山坡上有许多的坟茔,曾经有人看见有一个白胡子老头蹲在坟头上,眼睛直勾勾盯着公路上的行人,过了一会,他从坟头上下来,绕着坟转了三圈,然后就在墓碑的后面消失了。这个故事把我吓坏了。在看《森林之火》时,影片的音乐,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半山要上,一个神秘的人出现,然后消失在山林中的情节使得我把鬼故事中的坟头上的白胡子老头联系到一起,还有后面巫师跳大神的情节也令人恐惧。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恐惧,在观影结束回家的路上,当路过那个山坡的时候,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了,尽管同行的人很多,恐惧让我不敢向山上看一眼。恐惧似乎要令人窒息,我不知怎样走过那段路的。从此。曾经很大胆的我再也不敢走夜路了。
《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是那时看得唯一的两部苏联电影。不知看过多少遍,感觉电影还是很好看。那时觉得《列宁在十月》要比《列宁在1918 》要好看些,因为战斗的场面要多一些。《列宁在1918》在我们这些孩子看来最精彩是影片最后追击白匪的场景,可说百看不厌,每次看都觉得精彩而令人兴奋。
样板戏最初是从队部的高音喇叭上听到的《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那一段至今仍记忆犹新。还有《沙家浜》中的胡传魁的那段《老子的队伍》在大人中很早就唱开了,记得是一位很胖的父亲的同事唱的,纯属自娱自乐,让周围的人也很开心。
最早看《红灯记》记得是在礼堂,好像连续放映了两遍。感觉色彩是红色的。还记得是跟着和父亲关系很好的一位同事一起看的。那时的我很招人喜欢,艺术电影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看见我,就把我叫过去,我们一边聊着天,把电影看完。《红灯记》最吸引我的是影片最后的打斗场面,特别是八路军战士翻跟头的镜头觉得太精彩了。每次重复看这部电影都急切盼望最后一场战斗戏。
同时看的还有《智取威虎山》,感觉要比《红灯记》好看。记得最初是在操场上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少剑波在作战地图前一边看一边唱的情景和大风把门吹开的镜头。还有就是《打虎上山》那场戏中森林中的松树和白雪、月亮的场景一一闪过。
《白毛女》记得最初看的好像是很黑白片,后来才是彩色片。影片中地主婆的形象很恐惧。《太阳出来了》那段戏中得救的喜儿和大春走出山洞的情景和最后一场戏中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喜儿和大家面向太阳的情景很令人感动,后来每当面对从天边升起的太阳时我便不由得联想到这个情景。
《红色娘子军》感觉是一部感染力很强的影片。影片一开始就替逃跑的吴清华着急。吴清华在舞蹈时跟着她一起移动的光圈感到很奇怪,不知道这个光圈是干什么用的。在南霸天逃跑那出戏里因南霸天逃走而感觉遗憾。军民联欢那出戏里最后那急促的马蹄声感到不祥的预兆。后面的戏充满了悲情,随着情节的进行,我多麽希望红军提前到达主人公洪常青会因此获救。直到最后也很难从洪常青牺牲的悲情中解脱出来。
《沙家浜》似乎看得晚一些,最初看的好像也是黑白片,很快有有了彩色片,在我的脑海里阿庆嫂蓝底百花的形象似乎成了这部应片的标识。再深想一下就是郭建光的英姿,是电影剧照的影像。
也与此同时,剧本和剧照版的样板戏的书开始出来了,并在在孩子们之间传阅,那些反复翻看的精美的剧照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时朝鲜电影有两部。最早看的是《看不见的战线》,反特片。孩子们很喜欢,里面许多精彩的对白,还有影片中的音乐印象也很深刻。现在重新听到影片的插曲,变联想起影片中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男女特务挖变天账的情景和医院着火的情景和老狐狸的形象。《南江春的妇女》这部电影对影片名称的印象要比影片中的情节要深刻,影片没怎么看懂。只记得影片中比划南瓜这么,西瓜那么大的情景和特务被击毙掉下山崖的镜头。
那时可看的书籍很少。记得看过电影剧照版的连环画《平原游击队》,对连环画中的一些镜头记忆格外的清晰,至今仍然能够想起。好像还看过一本《黄河飞渡》,对书中的情节也格外的清晰,以致在80年代看同名电影的时候能够想起书中的情节。还记得当时看过《黄继光》、《邱少云》的连环画,书中的一些片段至今还有印象,记得当时还有一本描写解放军烈士的连环画,名字想不起来了,好像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触电牺牲的。记得是星期天,队上很多人去鸭溪赶场,好像我也去了。当时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我们家买没买已经没有印象了。
那时,队部成立了子弟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有三个女老师,一个男老师作为校长,我是头一批的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没有课本。我们学的是老三篇。当时背下的一些段落至今仍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印象极深的是“鸿毛”、“泰山”、“五台山”、“子弟兵”、“加拿大”这样一些名词。
有一次,队上内部放映日本战争片,记得是在一区放的。那天,天气很好,也很热。好像是先开会,当时好像学生也参加了,后来说要放映内部电影,只有队上的正式职工才能观看,家属和孩子是不许看的。记得全队想过节一样吵得沸沸扬扬。我们一个下午在礼堂的周围转悠,希望有看电影的机会,最后带着失望回到二区的家中。据说是反映日本军国主义的影片,是用来进行批判的。传说中的名称是什么什么大海战。这些电影在80年代都公开放映了。
1971年~1973年
71年到73年期间,我们搬迁到了贵州的马场坪。我们家是最早一批的建设者。父亲是队上唯一的司机。我们在马场坪小学上学,后来又到附近的一个农村学校上学,当时一同玩耍的伙伴很少,可看的东西很少。记得当时看过很流行的连环画《小马倌》书中人物夸张的绘图留下很深的印象。还有《南征北战》的连环画。有一本《生命线》是描写医务工作者抢救一名喉咙被玉米卡住幼儿的故事。还有一本描写中朝两国两个异国少年从小到大的情谊,最后在朝鲜战场相逢的连环画,还有一本书店新到的写的是一条鳗鱼游历奇遇的连环画。后来又新出来一本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环画《小兵张嘎》。还有就是《刘胡兰》,记得是从队上新招的青工哪里借来的,还有《王杰的故事》。《英雄戴碧蓉的故事》好像是为救铁道上玩耍的孩子而被列车压伤的英雄。是在一个同学家里看的。他们是学校附近加油站职工的子弟,我们上学时经常都要去他们家然后一同上学。好像还看了描写欧阳海事迹的连环画。从农村孩子那里看了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好像是写师徒几人被妖怪困到一个像坚固的壳体中出不来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感觉既神奇又怪诞,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觉得西游记这本书太好看了。另外还看了一本电影版的《小兵张嘎》的连环画,至今仍记得嘎子堵烟筒坐禁闭的情节,感觉和新版的《小兵张嘎》完全不一样,书残缺不全,很不过瘾。还有一本残缺的连环画,当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后来才知道是《红孩子》,当时还有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册,其中保尔的独白、书中的冬妮娅、朱赫来、资本家的儿子被保尔打入水中情节印象十分深刻。还有一本儿童彩色连环画《一块银元的故事》,书中的故事太悲情了,很受感动。
队上经常放电影,但新片很少。每放一部新片,就跟过节一样,很快传的人尽皆知,记得除了重复放映的旧片外,陆续看了朝鲜片《摘苹果的时候》,故事虽然平淡,但却是我看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引起不小的轰动,里面的旋律很快就会哼唱,但唱不全。其中老人回忆旧社会中穷人的孩子因吃了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被打瞎眼睛的情节印象十分深刻,也很感动。还来又看《鲜花盛开的村庄》,记得影片中老人拿出一张长得很胖的姑娘的照片,说是影片中不上进的男青年的未来的媳妇,引起全场观众的哄笑。越南电影我们新看了《阿福》和《回故乡之路》。《阿福》是一部儿童片,孩子们很喜欢。《回故乡之路》是半夜放的。那时我们已经睡觉了,第二天才知道,懊悔不已。据看过的人说有战士在炮弹壳中睡觉的情节,直到今天也没有完整地看过此片。阿尔巴尼亚影片有《海岸风雷》、《宁死不屈》、《脚印》。《海岸风雷》我认为是看过的阿尔巴尼亚影片中最好的一部,我们常拿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来评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宁死不屈》比较喜欢影片一开始女主角拒捕的情节,但后面的穿插回忆的戏太多,不太看得懂。结尾比较悲情,心情较压抑。《脚印》几乎没有看懂,只留下某些记忆片段。记忆深刻的是木头从山上滚下的镜头。但今天再看,的确是一部不错的影片。有一段时间新电影很少,记得有一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位不停点头的亲王印象极深,还有影片中访问新疆吃羊肉串的镜头,那是第一次认识羊肉串。记得还有一部《歌颂毛主席的歌舞片》,其中的朝鲜族歌舞印象极为深刻。还有一部动画片《放学以后》。后来上映《卖花姑娘》,记得是在马场坪看的,队上很多人都去了,可以说是那时的一部大片。影片制作精美,情节过于悲情,很多情节让观众唏嘘不已。而对我来说影片中地主婆的形象和花呢的瞎妹妹被丢掉的情节让我的内心充满恐惧。在后来又看了新上映的样板戏《龙江颂》,记得是在队部下面的一个礼堂里放的,记得当时遇见队部的李书记,长得胖胖的,一直非常喜欢我,看见我把我叫过去,和我聊天。后来又看了样板戏《海港》,《奇袭白虎团》,感觉《奇袭白虎团》要好看一些,因为动作戏多一些。在后来看了动画片《半夜鸡叫》,其实以前已经看过,只是没有什么印象了。当时还看了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故事惊险好看。可以认为是当时最好看的影片。也是第一次看到男女缠绵的镜头,其中船长抱起妻子“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的情节十分轰动。其中影片结尾时主人公在胜利队伍中的刚毅英姿印象极深,感觉简直是帅呆了。后来放映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影片中不断重复殷承宗弹琴的镜头,由于没有其他的电影,看的人很少,一群孩子在空旷的礼堂中一边看电影,一边嬉闹。
那时乡村学校的条件是很差的,也没有什么音乐课。老师只教过我们《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英雄赞歌》。还自己学会《翻身道情》,听过《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会唱的个还有童谣《路边有颗螺丝钉》、《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一些传唱的歌曲。
随着基建完成队部完全搬迁过来,我们也告别当地的乡村学校,在队上的子弟校上学,这是同龄的伙伴也多起来,我们接触的东西也多起来。在后来这段时间,我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战斗的早晨》,影片是一部儿童电影,其中偷洗澡德国鬼子衣服和枪支的情节影响极为深刻。还看了样板戏京剧《红色娘子军》印象不太深,只记得队部喇叭中播出洪常青就义时慷慨的口号声。后来又看了阿尔巴比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一部典型的阿尔巴尼亚式的影片,影片穿插都是回忆,但电影不难看。后来又看了几部越南电影。有《山村女教师》、《深姑娘的森林》、《小火车站》。《山村女教师》故事清晰,比较好看。《深姑娘的森林》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只记得女主人跑来跑去,最后炸弹爆炸了,女主角也倒下了。《小火车站》基本上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影片的色彩很暗。还有中朝合拍的电影《战友》,但印象已经非常淡漠了。那时还看了《小兵张嘎》,影片没有开头的演职员表。是我当时认为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当时电影还没有公开放映。到了73年开始出现新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最先上映的是《火红的年代》只看了一遍,其中赵四海与白厂长对白的那一段非常感人,许多人流了眼泪,还有就是阶级敌人搞破坏,被抓住的情节印象深刻,后来又上映了《青松岭》。当时亲眼看见取片时,青蓝色铁盒上写的白字《青松岭》,当时完全不知道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对电影充满了想象,电影上映时很激动,可以说非常新颖而又色彩鲜艳,故事也非常完整而易懂,非常喜欢,影片中的歌曲很快就会唱了。紧接着就是《艳艳天》,白天取片是同样看见影片的铁盒。当时,浩然的小说和连环画已经开始流行,故事情节多少有一些了解,因此对影片更加充满了兴奋感和好奇感。电影同样很轰动,在观众的要求下,放了两遍,我也跟者大家兴奋地看了两遍。当时每放一部主要电影,前面通常要放新闻简报和各种类型的纪录片。记得当时除了新闻简报之外。主要看了有解放军雪地拉练的纪录片,还有一部消灭地老虎的农业科教片、一部彩色的出海捕鱼的纪录片,一部黑白的讲述土制建造储粮仓的科教记录片,一部南方割胶的纪录片,还有香港拍摄的彩色纪录片《杂技英豪》,还有一部记录北京中学生去八达岭进行武术表演的纪录片,还有毛主席接见尼克松的纪录片,还有一部朝鲜拍摄的记录金日成及亲属,朝鲜建设的彩色纪录片。另外还多次放映马王堆考古的纪录片,那具金箔玉衣和干尸让人心生恐惧
那时的文艺开始活跃起来,歌曲集《战地新歌》非常流行,在子弟校,老师教唱的歌曲有《雄伟的天门》、《小玲玲爱唱北京地拉那》、《我为祖国守大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批林批孔》。自己跟着学唱的有《回延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批判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
当时一些新小说问世,连环画也多起来,当时比较有名的是连环画《沸腾的群山》有许多册,连环画《艳艳天》也出来了,我们因此而知道了什么弯弯绕、马小辫等一些奇特的名字和人物。《战地红缨》最初在收音机小说联播中听到的,后来看了连环画。另外《渔岛怒潮》连环画也出来了,在孩子间传看。那时,我开始接触看无画的小说了。这些书只能从队部的图书馆借阅,对小孩是不借的,但有一个时期由于孩子的缠磨开放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取消了。那期间,我借阅一本描写三条石工人悲惨生活故事的书,那是我第一次看小说,而且完整的把它看完,很兴奋,也很自豪骄傲。记得书中有一个叫赵老柱的工人和好像叫黑娃的童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为主人公的不幸和悲惨流了眼泪。另外在队部队长的子弟也是我的同学的家中还看了一部爷孙俩打野猪的连环画,很好看,另外还有一些描写越南人民抗美的连环画和非洲人民游击队袭击殖民军队争取独立的连环画。还有高尔基小说改编的连环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也非常流行。还有连环画《鸡毛信》和《东郭先生》,绘制和印刷的水平很高。记得还有一本彩色连环画《捕象记》和黑白的连环画《捕鲸记》,并从中了解鲸鱼的一些知识。还看了一本旧的连环画《金沙江畔》故事很精彩,当时并不知叫什么名字。记得当时还有一本连环画,好像是《芦荡小英雄》,就是一个少年在芦荡中划着船,后面鬼子汉奸的船在后面紧紧的跟着。当时看的时候感觉特别的神秘和诡异。好像后来的电影《黄河少年》里有些有些是取材于这本书的。当时正是批林批孔的时候,队上画了一套孔子生平的漫画在队部礼堂展出,我们这些孩子看得也非常仔细,收获很大,之道孔子是谁和他的一些典型的故事。后来,才知道是按照巴金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来画的。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收集自己的连环画,记得第一次是赶场时,父亲的同事赶场时买来送我的,我如获至宝,曾因为找不到而大哭大闹,父亲给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在福泉县城买的《各种动物的画集》。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图书,并将它视作生命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1973年~1976年
不久我们全家跟随父亲又去了工区,地点位于遵义地区凤岗县的一个生产队的旁边。工区的条件与队部没法比,文化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差很多。但新的地方、新的环境和新的面孔。孩子纯净的心总是充满了欢乐。工区的领导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丰富职工和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电影仍是我们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刚一到工区,我就关心这里如何放电影。记得不久父亲刚出车回来。一些年轻的职工就找来来了,说队部放映员正在不远的另一个工区放电影,要求父亲跑一趟,去把放映员和片子接过来,父亲刚出车回来很疲劳,自然不乐意,再说片子也是老掉牙的《红灯记》和《铁道卫士》,但工区的单身职工晚上没事自然是愿意看看电影。父亲对他们发闹骚,最后领导出面,父亲极不乐意地发着闹骚,把放映员和放映机及片子拉了回来。这是我到工区看的第一场电影。记得片子都旧得发花了。但看电影时的欢快的气氛让内心充满了愉悦。工区经常还包县城的放映队来工区放映,不久县城放映队来工区放映《卖花姑娘》,这次我第一次见识了那种三脚架支撑小型放映机,与之相配拷贝和银幕也是小型的,这种小型放映机极容易出问题。记得后来在放映《青松岭》的时候,放到半截机器出了问题,两个放映员一直折腾到后半夜。才把片子放完。其实与其说是机器的问题,还不如说是放映员水平的问题,他们与队部的放映员相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要差很多。用这种小机子和小银幕,我观看了《卖花姑娘》(黑白片)、《青松岭》、动画片《小号手》、剪纸片《东海小哨兵》和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的《万紫千红》,而这些电影中的插曲很快就学会了。沉寂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新片子很少,我们这些喜欢电影的孩子很难受。经常队部的放映队过来放一些老片子,比如《小兵张嘎》、《多瑙河之波》、《地下游击队》、《轧钢工人》,《杂技英豪》,好像还有一部也是香港拍摄的关于大寨的记录片,现在已没有什么印象了。期间好像还放映了一部木偶片《小八路》。在当地公社的小院中看了《战洪图》。不就就传出一部很好看的新电影《侦察兵》正在全国上映,我们盼望着早一点看到这部电影。终于,县里的放映队带来了这部片子,这时放映机也换成了那种单机的中型放映机,(队部使用的那种放映机)。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王新刚的正面角色和王德彪的反面角色深入人心,电影中的插曲不胫而走,广为传唱。这时,我开始离开当地的乡村小学去公社的学校上学。这时中国的电影进入繁盛时期,新摄制的故事片层出不穷,从学校办公室的贵州日报上我们看到许多新上映的新的电影。最初嚷的最凶的是新版的《南征北战》,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放成。直到几十年后从书店买来光盘才把这部片子看了,当时就听人说新的没有旧的好,后来看了之后的确如此。之后上映了一部《无影灯下颂银针》,高兴的是彩色故事片,但遗憾的是片子太短,故事太简单。这时电台也开始播放一些新上映电影的录影剪辑。最早听到的好像是《闪闪的红星》,这时才知道熟悉的《闪闪的红星》竟然拍成电影了,内心好一阵的激动。同时期在广播中又听到了《烽火少年》的录音剪辑。不久这两部电影就上映了。这时的电影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中的红星牌的电子管的收音机收听电影和从报纸上查看有关电影的信息和文章成为我延续十多年的两大嗜好。记得好像是过年,全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包着饺子,突然从广播中听到女播音员的声音:现在播送电影《渡江侦察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我激动万分,竟然久闻大名的电影竟又重新拍成了电影,时隔不久,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当时可谓是万巷皆空,露天广场是人山人海。记得当天放映了三部片子,一部是纪录片《砂石峪》,这部纪录片的插曲很好听,不就就广为流传。一部是电影《创业》,当时并不知道这部片子,当银幕上打出“创业”的字幕时,我以为是一部记录片,当电影出现穿穿黑色警服的警察时,才明白是一部故事片,意外的收获让自己很兴奋。而且这部片子是如此的长,超过两个小时,但对我们观影的兴致没有丝毫的影响。当开始放映主打片《渡江侦察记》时,已经到了半夜12点,当电影放完已经是后半夜一点多了。这应该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是视觉大宴,很过瘾。与《渡江侦察记》同时在电台播出的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难忘的战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战斗剿匪片。在广播里听得就非常过瘾,但电影迟迟没有上映。那时在收音机里听到的电影还有《小螺号》、《海霞》、《红雨》、《决裂》、《车轮滚滚》,还有后来的《平原游击队》、《沸腾的群山》。《战船台》和《向阳院的故事》听到过,但是不完整。《小螺号》《春苗》看得比较早,《春苗》画面和内容很清新,当时感觉很好看。不看了《第二个春天》,虽然片中阶级斗争的内容淡一些,但片子的色彩和艺术性是不错的。当时虽然很小,但对艺术的鉴赏力确实与生俱来的,尽管说不清道不明,只是感觉很好。《海霞》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比较轰动的大片。看这部电影之前是听过录音剪辑的,看过之后感觉比想象的要好,记得当时看完后,又跑到公社看了第二遍。《钢铁巨人》看得很突然,放映的时候还下着雨刮着风,李亚林扮演的主角当时误认为是于洋,直到几十年后回顾时才知道是李亚林扮演的,印象最深的是反角杨斌和保管员到冰面捕鱼的情景。《碧海红波》当时觉得名字很新颖,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电影还可以,只是人物表演有些做作和僵硬。《平原游击队》看之前听过很多遍的录音剪辑,听广播的时候很兴奋,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可谓久闻大名。当时看的时候觉得不错,但印象不很深,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决裂》看的比较晚,放映的时候已经是76年春节之后了,也是我离开贵州回到北方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看之前录音剪辑听过许多遍,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但看后感觉不错。影片的画面、色彩,人物表演和故事的演绎还是很棒的。同时期看的戏剧片有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和现代舞剧《沂蒙颂》。《平原作战》观赏性不错,但有《平原游击队》的对照,大大降低了他的影响力。《杜鹃山》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一部难得的看起来不枯燥的电影,今天看来的确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佳作。《沂蒙颂》还可以。当时还有一部现代舞剧《草原儿女》,现代京剧《红云岗》,但没有看过。《激战无名川》名字很响亮,但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没太大的意思。因为没有真枪真刀对着干的阶级敌人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当时比较有名的《红雨》、《金光大道》、《难忘的战斗》、《黄河少年》想看而没有看到,只是后来到了北方后才陆续的看到,当时知道的片子《车轮滚滚》、《长城新曲》、《向阳冤的故事》也是后来才观看的。当时有两部朝鲜电影《原形毕露》和一个护士的故事》。《原形毕露》当时很轰动,印象深刻。《一个护士的故事》感觉情节很散,但比较精致,感觉还是很好看。在当时还有两部罗马电影《爆炸》和《巴布什卡历险记》。《爆炸》当时嚷嚷的很厉害,当时听到这个名字感觉怪怪的。《巴布什喀历险记》只是在报纸的电视预报中直到有这么一部电影,但两部电影都没有看过。在电视预报节目中还知道有《鸡毛信》和阿尔巴尼亚的《石油赞歌》,在这段时间看过的捎带着看过的纪录片除了一些新闻简报之外,比较有名的除了《万紫千红》和《砂石峪》外,还有《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片子拍的很好,看起来也不枯燥。
在这段时期,我的文艺生活除了电影就是连环画、小说和歌曲了,这个时候我已经收集了不少的连环画。能记住名字的的连环画有《中国猿人》、《师傅》、《鼓手》、《家乡新貌》、《送货路上》、《后山风波》、《侦察兵》,《金光大道》、《虹南作战史》、《雁翎队》、《刘文学》等。当时在公社小学上学时,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家存有大量的文革前的连环画。从他那里我看过一本残破《岳飞传》,从而了解了岳飞、岳云、杨再兴这些人物。看过比较完整的《三让徐州》了解了三国中的曹操、吕布、张飞、典韦、张辽这些人物,当时只认为吕布是正面的大英雄,而曹操则是猥琐的坏蛋。看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对书中的情节记忆尤其深刻,红楼梦中《尤三姐》,曾被书中尤三姐的悲惨结局而深深感动。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还有《小同志》、《铡赵王》,还有一本写方志敏的连环画。当时零零落落的还看了《三打祝家庄》、《智取华山》,还有电影版的《白毛女》,早就听别人说喜儿被黄世仁强奸,还生了一个小孩。看连环画时特意找到这个情节,还真是如此。《智取华山》是白描的,当时并不知道还有同名电影,书中的情节惊险而又曲折,记忆及其深刻,十几年后看同名电影,还特意和连环画中的情节作对比,基本上完全一样。当时看过的连环画还有《带响的弓箭》,据说当时有一部同名的动画片电影,但至今一直没有看到,另外还有一本《大橹的故事》,据说后来也拍成了同名动画片电影。至今也是一直没有看过。还有《红雨》,《闪闪的红星》后来都改变成了同名电影。还有根据浩然小说改编的《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另外就是当时遵尊法批儒有关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秦始皇》、《王莽》、《陈胜吴广》和批孔的的一些连环画。
这个时期,我开始看小说了。姐姐看的比我厉害,大部分都是她借来,我跟着看的。当时看过的小说有《艳阳天》中集,几百页的书全部看完的,很高兴也很自豪。还看了一部描写白洋淀游击队打鬼子书,书比较残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看了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曾为高玉宝的悲惨人生感动的流过眼泪。看过《敌后武工队》,还有一部描写广东地区人民游击斗争的故事集,好像叫做什么《惊涛骇浪》。另外还完整看完了浩然的《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特别是正气篇中对南海景物的描写和对小阿宝的描写非常美,我被深深的陶醉,并流过眼泪。另外还看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小说《渔岛怒潮》,记得是住隔壁的一个同学借来的,我特意跑到他们家和他一起阅读,后来他看完后,我读完全书,另外还看过一本很薄的小说《铜墙铁壁》。当时,在公社的地摊我看到了《大刀记》三卷,当时很轰动,但是买不起。记得当时姐姐在地摊上买了一本很薄的儿童小说《梨园哨兵》,这是我们家的第一本小说。不过必须要提的是当时父亲买了一本叫《东方红》的合订本杂志,内容非常丰富。我的许多的知识最初都是从哪里获得和启蒙的。《金光大道》小说看过第一册,但没有看完,记得当时好像有一本叫《剑》的小说好像是写美援朝的,好像没有看完。《闪闪的红星》见过小说,但没有看过。小说《激战无名川》听别人谈论过,但没有看过。
工区的职工人数不多,条件也不好,所以队上的文艺活动基本上没有。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有时让县城下乡演出队来演出,说实话水平不高。带点专业,但演着演着就成杂耍了,不过没关系,观众和领导没有责备的,毕竟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呵!我记得他们演过《龙江颂》选场,还有《半篮花生》什么的,但都是演着演着就演部下去了,最后演员和观众一起插诨打科,乐成一团,气氛还是很热烈。
在公社小学里也组织了文艺宣传队,队上的孩子们很多是学校演出队的成员。姐姐是其中之一。本人虽然嗓音还可以,但长得难看,无缘进入。但是当着全校的学生老师独唱过《我为祖国守大桥》、《红星找我去战斗》的歌曲。当时文艺进入繁荣期。《战地新歌》出版了四册,许多的歌曲广为传唱,在加上流行的电影插曲,因此歌曲是非常丰富的,在学校里音乐课就是老师教唱一些新歌。老师教唱的歌曲记得有《美丽富饶的怒江坝》、《萨利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我爱岛、爱舰、爱海洋》、《我是公社放牧员》、《小小的手榴弹》、一个护士的故事中插曲《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不教自会的歌曲有《我叫王晓义,我叫买买提》《打靶归来》,《火车向着着韶山跑》、《铁路修到苗家寨》、《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越南中国》、《我手握一杆钢枪》、《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等歌曲,但有些歌唱不完整。其他的基本就是电影插曲了。如电影《万紫千红》、《砂石峪》、《红旗渠》、《侦察兵》、《艳阳天》、《青松岭》、《火红的年代》、《春苗》、《小号手》、《东海小哨兵》、《海霞》、《决裂》、《宁死不屈》《红雨》、《创业》《沂蒙颂》、《闪闪的红星》这些电影中的插曲基本都能完整唱下来,还有就是早期革命样板戏中的许多唱段都能完整唱下来。在76年的春节期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广播里播送话剧《万水千山》,感觉场面很大,也很乱。枪声、炮声、喊话声响成一片。好像也是我第一次听话剧,还记得当时当时的天气很阴冷,下着小雨。
在76年初准备离开贵州的期间,当时四大名著重新出版。我当时见过《水浒传》和《红楼梦》,读过一点。特别是《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这一节印象极深。《红楼梦》姐姐从学校老师那里借来过,但没看下去。当时从广播里知道上映的新电影。如《节振国》、《年轻的一代》、《磐石湾》,《沙漠的春天》、《沸腾的群山》一些新上映的片子,我想不久会陆续地看到这些电影,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1976年~1977年
76年三月底,我们举家回到了天津。在回北方的旅途中,在列车的广播中,听了一首叫《战台风》的钢琴协奏曲,感觉乐曲非常激昂,富有战斗性。在途径成都的一个亲戚家看了电影版的连环画《天山的红花》,并且知晓是一部老电影,在一年后的粉碎四人帮复映的第一批老电影中就有这部电影,最初是在队上的电视上看得,感到很惊奇。在成都我第一次看见电视,一台黑白的极普通的,并看了里面播的新闻。到了新单位后,感觉这里的条件和接触的文艺要比过去丰富了许多。队上有一台黑白电视,这成为我们晚上的去处和快乐的源泉。记得刚到队部的第一天晚上,电视里放的是《渡江侦察记》,随后陆陆续续通过电视看了《车轮滚滚》,《南海长城》、《芒果之歌》、《万水千山》、《征途》、《延河战火》、《长征组歌》这样一些电影。刚到新的单位,单位没有住房,我们家租住在附近的农村。经常晚上去队上看电影,这段时间把过去没看的电影补看了。比如《难忘的战斗》、《红雨》、《黄河少年》、《金光大道》《车轮滚滚》等。同时也陆续地了新的电影。《沙漠的春天》是在我们居住的村庄看的,电影拍的不错,激烈的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很吸引人。《沸腾的群山》是盼望已久的片子,也很有名,放映的时候整个礼堂挤满了。电影的确是大家制作,水平很高。随后放映了《年轻的一代》,故事平淡,但影片的色彩很好,是属于像《第二个春天》、《磐石湾》的上海海派的那种色调,一种令人沉醉的蓝,其中林玉生的读信的那段戏感动了无数的人。然后又看了《磐石湾》,也属于现代京剧中不乏味,有创新的片子。随后又看了《阿勇》,感觉很一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到此,可以说把以前知道没看过的电影基本看完了。不久珠影的《枫树湾》出来了。最初是从收音机里听的,不久看了电影。电影不错,但色彩不好,里面的插曲很快流行了。同期还看了吕剧《三定桩》、故事片《小将》等一些小片子。随后又上映了《牛角石》和《阿夏河的秘密》、《山村新人》。其中《牛角石》和《阿夏河的秘密》这两部电影最初都是先听了录音剪辑。《山村新人》看之前收音机听过一部话剧的。看《牛角石》的时候,本来知道的晚,去的时候已经到了老爷爷讲故事的情节了,看了没多久,天开始打雷下雨了,当时,我们还住在农村,在父亲的催逼下,急不情愿离开了礼堂。《阿夏河的秘密》是一部儿童片,典型的海派风格,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明亮的蓝色,故事也很吸引人,孩子们都很喜欢。当时还有一部动画片《金色的大雁》,没有看过,但其中的插曲很好听,而且都会唱。后来又上映一部西影的《开山的人》感觉很一般。除了彝族大爷对大山呼喊的情节,基本没留下什么印象。不就唐山大地震也波及到这里。在很长的时间里人心惶惶,电影放的很少。这时我们也从农村搬到了队部。电影太少了,我确实感到了对电影的饥渴感,只记得放过一部外国的关于《地震》的纪录片,还看一部《金锁》的儿童电影。也是上影的海派风格,但电影太短,很不过瘾。当时但觉这部电影拍的狠精致,但显得孤孤单单。不久上影的《欢腾的小凉河》,电影一上映非常的轰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使得影片很吸引人。后来,又上映了八一厂的《南海风云》,描写西沙海战的,影片拍的很美、很诗意、很抒情。他是八一厂影片的那种色调。诸如《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万水千山》、《长征组歌》、《四渡赤水》中体现的色调。76年的十月份是中国的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文艺的发展到了这里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十月国庆上映了一批电影,如《芒果之歌》、《雁鸣湖畔》、《锁龙湖》《青春似火》《山里红梅》《主课》、《南海长城》、《雷雨之前》、《山花》等影片。在电视里看了《芒果之歌》和《南海长城》,随四人帮被粉碎,这些影片除了《南海长城》其他的电影都了无音讯了,据说当时准备上映的影片还有《盛大的节日》、《反击》、《千秋业》、《金钟长鸣》还有即将完成的《西沙儿女》。这些片子中《反击》是作为批判电影放映过。说实话电影不错很有激情,也很好看,是于洋主演的。随后,上映的还有上影厂的《征途》,记得最初是在当时抗震的活动板房里看的,后来看的电影,片子很好看,郭凯敏主演的,不久又上映一部《海上明珠》的电影,电影最初吵得很热,据说是《海霞》原班人马搞出来的,王舒雅主演。最初是在电视里看的,当时看的人很多,但很失望,电影没有太大的意思。到了77年,后来陆续上映的还有《金光大道》中集,《祖国啊母亲》、《连心坝》、《渭水新歌》、《万水千山》(新版)、《延河战火》、《春潮急》、《青春》、《战地黄花》、《南疆春早》还有后面的《巨澜》。这些影片可谓是前面文艺发展惯性的产物。电影的发展改变了方向,政治化的影片就基本上是伤痕文艺的泛滥,影片的去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影片失去它吸引人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有就是电影开始转向所谓人性化的唯美、煽情最后发展到甜腻、滥情和色情的地步,中国电影在所谓的自由和探索中渐渐走向变异和堕落。但复映和进口的大量电影使得电影格外的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这一段时间进口和公开上映的外国电影质量很高。今天的电影无法与之相比。
来到北方后小说及连环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要丰富的多。看过印象比较深刻的连环画有《红石口》好像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后来拍摄的《猎字99号》好像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小说好像看过一些,但不完整。还有就是连环画《桐柏英雄》,也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很多集。后来的电影《小花》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还有连环画《敌后武工队》有很多册。还有连环画《连心锁》多册,好像也是根据小说绘制的。看过的小说有《较量》是反映阶级斗争的。看过《难忘的战斗》,小说中牺牲的范克军,而不是小马,还看过《盐民游击队》、《小兵闯大山》、《新来的小石柱》、《彝族之鹰》,还有一部描写草原骑兵的小说,书中有一个来自旧军队姓的军官,后来叛变投敌。还看过一部残破的旧书,好像是描写南方剿匪的长篇小说,还有就是政治性很强的讲水浒中人物故事的连环画,这段时间由于看的东西多,看后的印象就不像以前那样深刻了。四人帮粉碎之后,看的小说大多是过去重新出版的,还有就是新出版的国内外世界名著。电影也是如此。这时的文艺可谓是极繁荣的鼎盛时期,随后不久,中国的文学开始走向异化直至后来的堕落,我的文艺梦也渐渐走出诗意和快乐,而走向理性、雄心、欲望的焦躁混乱的世界而结束。
后记
我对文艺的爱好一直延续到工作以后。主要是电影、唱歌和小说。时代的变迁,风尚、群体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美好而富有诗意的东西很快被遗弃,而被一些新的、外来的、人性深处里的、或者变异、变态的、原始本能的兽性,都被挖掘出来,标新立异竞相展示。当然我们也自然被裹挟着懵懂着前行。我们也试图跟上这种时尚和变化,在质疑中、认同中努力改变着自己。这种过程是及其痛苦的。因为这些文艺已渐渐失去真诚和对心灵的共鸣的东西,一切都是在靠形式上的新奇和感官的刺激,短暂的兴奋之后是深深的倦怠和空虚。直到最后文艺撕掉他高贵和深刻的面纱,露出其贪婪、媚俗的商业面孔。我便彻底抛弃现代和当代的所谓文艺。说是抛弃,实际上也有交集,但不过就是寻欢作乐般的寻寻乐子罢啦。已经过了不再追求时尚了的年龄了,于是便静下心来,把过去记忆中的文艺都统统拿出来。以真心来评判一番:总的说来,对我个人而言。文革十年中感受的文艺就和那个时期吃过的东西一样,谁然粗糙一些,贫乏一些,但的确都是好东西,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并带来无穷快乐的。76年后的文艺中,国产的东西今天值得回味的东西基本没有。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因时代的惯性出来的一些东西和解放的文革前的一些文艺好东西不少。还有初期进口来的大批西方的文艺作品,大部分属于难得的经典。这些东西至今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是现代进口的那些现代垃圾作品根本无法可比的。本人一直认为文艺作品是需要文化底蕴来做支撑的,然后在此基础上的人性、思想和艺术技巧才富有永恒的魅力。后来时期文艺的这种变化,现代文艺的问题,并不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文艺需要颠覆性的的革命,文艺需要重归真诚、要接地气、要返璞归真、要重新找回信念。我的这篇文革十年的文艺记忆,是一种对往日美好的回味,它不可能囊括那个时代所有的文艺记忆,只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回忆。还我们这一代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并依此来填补文化史中那一段被人为割裂开来的文化空白,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
2015-5-2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