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何新:《资本论》与世界经济(四)

火烧 2016-07-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形成机制,分析信用危机与金融系统的崩溃关系,揭示美国利用国际信用进行资本操作的模式,强调金融体系在经济危机中的核心作用。

  二十二、周期性经济危机

  98.但是,市场经济中结构调整的真正机制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形态。

  一场完整的经济危机通常经历四个阶段:

  1.商业危机(商品过剩,销售困难)

  2.产业危机(产业因资金链断绝而倒闭)

  3.金融危机(银行支付困难而倒闭)

  4.信用危机(债券及证券市场崩盘)

  四种形态危机的本质,根本上都是来自金融,即流通资金链的断裂。

  信用危机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高形态。

  99.投资基础是信用。资本市场是信用支配的市场。

  在经济繁荣期,资本(金融)大量投资与消费,资本被分散转化,在实物层面转化为产品及消费品。在货币层面作为各项投资支出及工资转入消费大众,资本不复集中于投资者手中。

  当在经济正常循环状态,这些分散的金钱会带着投资者的预期回报(即利润,销售附加增益),通过各种金融渠道汇集、回流到金融市场及投资者手中。

  但在前危机状态,资金分散将发生滞流,表现为生产过剩(销售困难,商业危机),直到资金回流被阻滞。

  但投资者之投资活动并不因已发生阻滞而终止,投资者仍可通过不断扩张信用而扩大投资。最终负债大于收入,以至资不抵债,信用崩溃从而宣告破产。

  投资者的破产传导到金融系统,导致金融体制崩溃,遂触发全面金融危机。

  二十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100.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其垄断于世界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利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和结算手段的特殊功能,创造了利用国际信用的一系列新手段。

  当代美国的服务性金融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国际集资经济。这种经济以集资所得作为利润,其依托基础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证券和债务市场上进行大规模集资。

  101.当今美国经济“超强”实力的真正奥秘,即在于其利用国际信用进行资本操作和套取。

  实际上,美国的多数高科技产业(包括其国防产业),是赔钱的高科技。美国主要并不是利用和通过高科技产品赚取利润,从而成为国际超强。而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上的国际集资(金融信用)来开发、发展和滋养其并不赚钱的高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货币本身也是信用工具。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通货的支付功能,大量印刷纸币,通过跨国金融市场透支国际信用,带动美国经济。

  102.全球性金融投机炽热的根源,其背景是国际资金——美元过剩。大规模滥发美元必然导致美元币值下跌。由于美元滥发,一端造成贬值。另一端是美元过剩,国际热钱横流。由此形成所谓“流动性过剩”——一个奇怪的说法。

  103.虚拟金融信用经济的实质,是预期性投资。即以虚拟的投资创利项目,通过投资银行设立基金,或通过股票证券市场,或通过保险公司设立的理财赔付项目,向投资者集资。然后以集资新增资本金的不断增益偿还利息。(这种集资模式,即所谓“庞氏骗局”或“麦道夫骗局”。)

  104.当代所谓金融创新,无一不是利用金融信用的资本放大作用。当代虚拟金融经济的新特点是:指数化金融产品(虚拟金融产品)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生。

  105.资本主义体系中,金融信用部门是调节整个市场经济的核心指令与中枢调控系统,金融信用系统瘫痪意味着经济灾难的爆发。

  二十四、国际信用崩溃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

  106.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过程:

  第一阶段:以高科技或金融衍生品制作投资概念→通过股市、债市、期市向全球集资→从信用证券市场中直接套取巨额资金

  第二阶段:集资额少于预期攫取额(入资额受到应支利息额的不断侵蚀)→导致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发生巨额亏损→投资者(信心丧失)抽取资金→银行及信用机构倒闭

  第三阶段:美国对策是:超印美元销赌烂帐(不是纳税人的钱,因为美国财政早已是巨额赤字,没有财政盈余)→要求全球分担美国赤字经济以及投资银行及保险公司烂帐。

  107.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美国政府多年来对于金融市场不作监管,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

  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国家信用必将毁弃。

  108.本质上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信用风险无限积聚。目前,美国金融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全球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由于支付困难引发了一系列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连锁反应。

  109.美国总是把中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制度设计,告诉中国人只有进行制度变迁,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才能提供人民丰足的生活保障。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令一向崇奉美国制度为圭臬的主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感到非常意外。如果说纳斯达克集资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信用体系的弊病。那么作为美国实体经济主要支柱的汽车产业危机,则已经使“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这种神话宣告破产。

  110.伫立风中的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国债钟”清楚地显示美国当前经济实况。这个国债钟(2008年11月)宣示:美国国家已经负债100,294亿美元(折合近一百万亿人民币,天文数字),几乎相等于美国一年的GDP。

  肩负着如此巨大的债务,换作其他国家早就破产了,但是美国还能够坚持,因为美元是国际主要的交易和储备货币。

  二十五、美国金融体系建立于债务(信用)经济的基础上

  111.关键在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绝不是某些个人(如麦道夫)的操作失误,而是美国金融信用基本制度的设计。

  冷战以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寄生体。不是依靠实体产业经济,而是依靠全球金融集资攫取惊人的超额利润。美国信用制度的缺陷,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但美国主流精英就是避而不谈美国制度的改革,而宁愿从外部寻找原因,比如恐怖主义的破坏,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等等。

  112.如果像前苏联或者中国这样的国家出了问题,美国一定说是制度设计的错误,只有进行制度变迁,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反之,如果美国出了问题,则一定是外部势力造成的,只有使用强权,才能应付这些来自外部的挑战。

  他们开出医治美国经济衰落的药方便是,设法在国际社会制造某些对立面,然后基于安全的理由,要求富裕的国家为美国埋单,尤其要购买美国的国债。如果国际社会不听话,美国准备使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劝诱、威逼、制裁、围堵,乃至直接动用武力。

  [按:按照美国金融分析机构分析:欧美各大银行去年总体金融衍生物贸易规模高达10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总产值的20倍,金融衍生产品的总价值呈指数增长,欧美各大投资银行转移其带来相应风险的策略是用新的金融衍生物转移风险。

  形象的比喻就是不断用更大的赌博,更高的赌注,用借来的高利贷甚至是预期能借到的高利贷来转移较小的赌博的风险,这样总体赌博规模就像病毒繁殖一样没有节制的疯涨,债务规模就如一个疯狂的借了无数高利贷还在豪赌的赌徒一样,直到不可收拾,而次贷的作用就好像其中一个高利贷突然要这个欠了一身债的赌徒还钱一样。

  在这个疯狂的赌局里,美国银行业首当其冲。按照华尔街金融分析师计算,现在华尔街各金融机构里危险很大的金融产品总价值超过了30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去年GDP总量的25倍,一旦发生信用危机,这些不可能还清的债务只能导致美国经济彻底崩溃。

  从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截止至2008年11月21日,美国商业银行的储蓄总额为7.141万亿美元(注:总负债约为7.2万亿)。而其现金准备金仅为8713亿美元。也就是说,其负债额是其能支付额的9倍左右。

  这些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均已通过各种投资基金流向包括次级房贷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在这些投资基金纷纷宣告破产,这意味着这些投资已难以回报。因此,一旦发生大规模资金挤提,这些商业银行势必走向破产从而发生金融崩溃。]

  113.另外,抛开银行的灾难不算,目前美国政府总体的内外国债水平高达30万亿美元以上,约相当于美国GDP的2.5倍,从债务比例上已经超过了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债务水平。

  综上所述,关于美国经济的前景已经不必讨论是否会破产,而只是应问何时破产?决定性的因素是美元的全球信用。一旦美元的全球信用破产——世界主要国家和市场抛弃美元或阻遏美元贸易及交易,则美元之币值崩溃必定引发全球性金融大崩溃。

  114.由于美国除继续采取以无限度超发美元来救市的政策之外,并无其他应付金融危机之良策,而其后果必然是仅有虚拟价值的美元及美债,大量流入世界市场从而导致其他国家金融利益受损。因此,阻遏美元以致建立联合货币壁垒,从而构筑区域性货币区域防火墙乃是各国不可避免之选择。此情况一旦发生,美元之破产终将不可避免。

  金融衍生市场20年来的疯狂发展激发全球集资机制,给美国带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超繁荣。但现在金融信用积累的巨大风险终于由于次贷危机这一导火索面临总爆发了。金融衍生贸易是美国经济超繁荣的重要原因,现在成为引发金融全球总危机的祸种。

  二十六、资本决定市场价格

  115.资源品乃是实物资本。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在国际重要资源市场上,现代金融也具有以一当万的杠杆作用。远期(三年)期货价格,以及指数化衍生品定价,影响着实体资源市场之定价。

  近二十年来,高利润由产业领域转向资本垄断下的资源市场。

  [农业、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负值。工业制成品平均利润率,低于10%。商业贸易平均利润率,低于20%。而指数化金融交易,资本交易平均利润率,高于100%,以致1000%。]

  116.指数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及炒作,导致资源、能源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爆炸性升、降。重要资源品并非根据市场直接供求决定价格,而是根据资本供求及交易决定价格。

  [以石油为例:石油供应量,石油生产成本、国际市场需求,与5年前相比均变化不甚大。但由于跨国基金对石油中长期货及指数化金融产品之投资与抛售,导致石油现货价格之爆炸性升降。]

  二十七、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

  117.加入WTO以后,中国贸易体制已和外部全面接轨,但金融体制尚未接轨。其结果是:

  1.外资不能以外币形态自由进入

  2.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

  3.外贸所得外币不能直接进入中国市场。

  上述体制使得中国的市场体制具有特殊性:

  政府手中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因而可以以外汇为担保,大量发行人民币刺激经济。

  由此创造了近十年的中国经济“奇迹”。

  现在的中国面临的主要危机是:

  (1)美元未来终可能发生大幅贬值,

  (2)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将因美国金融危机深化而受损缩水。

  (3)中国的外贸收入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日市场收缩而缩减。

  二十八、冷战的经济涵义及国际资源战争

  118.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之民族独立运动,七十年代资源国有化浪潮,导致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对资源品之价格打压。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后,由于资源品之低价格,第三世界国家濒临破产,在私有化大潮下,出售资源控制权。

  美国等国际资本趁机进行跨国大收购,以金融资本(如巴菲特基金)进行世界资源大收购,实现了资源的非殖民地化控权及新的垄断。

  119.二十世纪的冷战实际是后发工业国及第三世界对老工业化国家阵营的“冷战争”——表现为意识形态、宗教战争及代理人(丛林)战争,以及经济(封锁与反封锁)、政治战争(联合国)。

  冷战以苏联帝国及其集团的崩溃而终结。但是不仅前苏联体及阵营失败,后发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也整体失败。

  冷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对象是老牌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

  未来可能面临第四次世界大战。战争目标是美、欧、日跨国资本与俄、中、印等后发国家争夺对全球资源以及全球金融的决定性控制权。

  120.二十世纪晚期,跨国资本通过全球金融一体化、国际通货之美元化以及虚拟金融化,再次发动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性扩张,摧毁了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苏联阵营、红色中国以及新兴民族国家工业化体系。

  121.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区域性产业危机上升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

  未来国际金融体体系必须彻底改革,抛弃全球货币被美元绑架的现状,寻求建立新的国际货币机制。

  122.中国应对未来的积极对策应当是:在金融全球化运动中把握主动权。所谓以“内需为主导”是一条走不通之路。

  中国产业必须向外看,必须面向全球,寻找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资源。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体系已成为世界金融中实力最强大的金融体。中国金融力量应当成为中国资本及产业走向全球化的组织性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