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资本论》与世界经济(二)
七、资本
37.资本的产生:
利润是成本价格以外,得之于销售的附加值,即商品价值之增值。
利润公式:内涵价值+销售附加值(利润)=价格
因此,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利润。
而不形成利润之投入,则不能创生资本。
38.资本,就是可创生利润的投资。无利润则无资本之积累。
[按:语源分析,资者滋也,增长也。增长曰“滋”,曰“资”。“资本”者,“资”长之“本”也。]
39.商品流通不可能使商品创生新值,但能产生利润,即相对剩余价值。如不能产生利润,复式交换就不会发生。
但是,绝对剩余价值,即价值新增值,只有在产业运动中产生。
马克思说:
“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非等价物交换,虽然使商品名义价格增长,但商品间的价值结构不变,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新增价值并非在流通(商品交换)中产生。”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通过流通但又并非在流通中产生。”(矛盾论述法,即马式辩证法。)
40.货币运动(流动与流通)的本质是资本的生成与运动。
马克思指出两种资本的运动形式:
(1)货币生息资本运动:G→G'
货币支付(贷出),货币(通过高利贷)直接增殖。
(2)为卖而买的资本运动:G→W→G'
(G,资金。W,商品。)
41.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看,资本运动有四种形态:
(1)生息资本运动:G→G'
(2)商业资本运动:G→W→G'
(3)产业资本运动:G→W1→W2→G'
(W1,投资品。W2,生产品。)
(4)信用资本运动:G→g→G'(g,股票、证券、期货等虚拟产品。)
八、利润规律
42.经济生产之增长,有实物与货币两种形态。实物增长,是利得,来自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生产力及劳力之投入。货币增长,是利润,来自市场交易后实现的货币利得。
43.实物之实体价值与其内涵之劳作价值常被混淆。在天然农业及畜牧业中,生产物有自然增加(实物及实物价值)之可能。但随实物总价值量之增加,其内涵劳作价值量或被稀释而减少。
44.利润与利得不同。
利得来自于生产(实物形态),而利润来自于市场(货币形态)。
(18世纪)重农主义混淆“利得”与“利润”。他们把农产品种植于土地后的增生数量,混同于利润。其实,这种实物增生物是“利得”而非货币增殖之“利润”。
45.市场利润的规律是:市场销售利润源自于供需之不对称,供需之不均衡。
供应愈少,需求愈大,则单位价格中于内涵价值之外可得之附加值(利润)愈高。因此,供应量与需求量构成反比例函数。供应愈多,需求愈少。需求函数之下移,导致利润之递减。
46.技术之改进,机械与科技之应用,可以创造更多物质利得,同时则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内涵劳作——即“价值”内涵量,导致该产品潜在价格下移。
47.首先应用新技术之投资者,在其他生产者仍使用旧技术生产时(单位产品中投入劳作量较大,内涵价值较大),则技术先进者之产品,乃因成本降低(内涵价值较小),而可以从销售中取得更高之利润。
48.商品供应者的竞争导致销售价格下移,导致价格向极限价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均衡化。销售价格随供需曲线之均衡而趋向极限市场价格,意味着利润递减。
49.不对称交换,来自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
只有不等价(不均衡、不对称)之交换可以导致利润(即成本价值外之附加值)的发生。
九、工资规律
50.投资者提供工人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及原料),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为投资者从事劳作。
投资者回收的是工人劳作之产品。
工人在此劳动时间内所生产之商品总量,其价值及价格总和是投资者之利得。此利得减去生产成本,即投资者支付于工资、原材料、设备(工具、技术)之价格总和后的差额,就是投资利润。
工作者劳作产品以及其货币价值,与投资者支付之工资及生产条件货币量的差额,即资本之利得(实物)及(第一次)利润(货币)。
51.不等价交换,在生产与交换两个领域发生:
在生产领域,资本以货币薪酬(工资)对劳动能力(劳动潜力)的交换,是一种不对称交换,即内涵价值不相等之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马克思称之为“剥削”。)
[工资的计量,是以对劳动能力的物质生存条件为基础计价。投资者对工人支付维持其生存条件的货币量(最低必要工资)。而投资者所购买的,是工人劳作时间。]
亚当·斯密说:“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
十、资本分析
52.马克思将资本结构(构成)分析为两部分:
(1)不变资本(指实物资本品的价值总成,它们转移到新产品中。)
(2)可变资本(指工资,因工资购买的劳动力创生新价值。)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
53.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概念是指商品总量中涵有的劳动投入总量。(a×b。a单位劳动。b,劳动使用量。)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单位商品中劳动价值(商品价格)与工资的比例。马克思对“绝对剩余价值”的使用有误,他所说的实际是“总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应是指价值增量,即新产品对于资本品所产生的价值增量。
54.马克思将社会总体资本分为两类:
(1)第一部类:固定生产资料,实物生产资料(工具、原材料、交通与住房)
(2)第二部类:消费品(生活资料,农副食品及服装品)
应补充第三部类:(3)金融信用品,以及奢侈品。
相应地资本的历史形态区别:
1.第一产业,相当于第二部类
2.第二产业,相当于第一部类
3.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
十一、期货商品之资本化
55.在交换市场中,商品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具有重大需求之商品,可得到购买者较慷慨之支付。
需求愈大者,得价(销售附加值)愈高。需求价格与成本价格之差价,是商品成本外之新增附加值(第二次利润)之来源。
56.除生产成本价值、市场销售价格以外的第三种价格是资本期货价格。
期货之投资,是以金融手段牟利之投资。其投资目的是卖出而非购买(为卖而买)。换句话说,购买期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以投资套利,“囤积居奇”。(战国商人吕不韦之供养秦公子,所谓“奇货可居”,也正是投资于一种政治期货。)
57.居奇者必待高价而沽出。
期货交易之本质,是金融资本之投资。期货交易形成第三价格(期货价格),此即资本定价权决定之价格。在当代金融化之期权经济中,不是成本,不是市场,而是资本预期投入决定未来商品之长期市场价格。
[按:石油期价在2008年7月的一周内先涨起20%,八月后又跌去20%,反映的当然不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价格变动源于金融货资本在期货市场之短期之流入与流出。资本期货价格决定商品市场价格。]
耐用消费品(包括房地产)、装饰品及艺术品之高昂价格,本质也都是资本期权投资之价格。
十二、通胀与通缩
58.关于所谓“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即流通之货币。膨胀,即货币供应增多。紧缩,即货币供应减少。
59.流通中之货币量与物价有函数关系:货币流通总量过多则物价上涨,总量不足则物价下跌。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四则运算的比例关系。1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元。10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0元。]
十三、竞争导致垄断
60.垄断。私有,独占就是垄断。
垄断之前提是私有制。垄断即独占,独家占有。垄断者可为私人,也可为国家。现在,私有化的鼓吹者在大呼反垄断——反对国有企业之垄断。殊不知,公共资源在私人资本或外来资本手中被垄断,将比在国家手中更坏。目前的房地产业巨头垄断就是例证。所以小民百姓倍受高房价之折磨。
垄断是保持供需不对称的手段,是高利润的条件。垄断愈高,则供需不对称之程度愈高,利润即愈高。
61.竞争结局必然导致垄断。
资本在市场上竞争,小资本失败退出市场,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大资本垄断局面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史,就是资本巨头、垄断势力的发展史。
十四、社会经济之三大要素
62.资本包涵:可增生产品(实物:资源、技术、劳力)和价值增殖之元素(资金)。
从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都认为:有三种“资本”:自然资源(土地及其天然产品)、人类劳务(人力)、资金。
即:土地、人、资金。而马克思则增加一项:工具——技术。
63.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工具(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认为:技术、工具的改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手工磨代表封建社会,蒸汽磨代表工业资本社会。)
64.经济生产之三要素(土地、人力、资金)。
(1)土地
土地作为资本的增产能力是重农主义的发现。这种能力使一粒种子,生长为万颗果实。但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源,其产物是实物。可产生高利润之土地是以土地占有作为资本,即一项金融资产,地权资产。土地占有权之转让,所得谓之“地租”。
(2)劳动(劳动能力,智能与体能)
须区分:劳动,活态活动,创造性过程中的人力活动。劳动能力(旧称劳动力),人类的创造性潜能。
(3)资本(金钱)
资本市场,即直接购买资本品(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之市场。
土地作为资本被使用时,其经济利得叫“地租”。地租之演进是由实物形态(古典社会),转变为货币形态(资本化社会)。
十五、地租
65.什么是地租?简明地讲,地租就是土地的使用费用,亦即土地的市场供求价格(故地租亦即地价)。
66.地租与土地价格具有直接关系。地租受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需求愈高,地租(地价)愈高。不同区位之土地有不同之市场需求。由此形成的区位地租(地价)差异,称作“级差地租”(李嘉图)
67.马克思曾就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给出过一个一般性的定律:年地租/资金年利率=土地基础价格。(这个公式可以称作马克思基础地价公式)
马克思说:“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而每年得到的一定的货币额。任何一定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资本化,也就是说,都可以看作一个虚拟资本的利息。这样资本化的地主形成土地的购买价格或价值。但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资本论》第3卷,702页)
地租是与土地的所有权即垄断权直接关联的。换句话说,土地是谁的,谁就拥有地租,地租就向谁支付。
十六、货币向金融资本之转化
68.货币向资本的突变。
货币有两种形态:
1、实体价值货币,作为商品的货币
2、虚拟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
前者是贵金属币。后者是纸币以及其他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虚拟货币,(如电子币)。金钱(货币)本身并非资本。以金钱增生金钱,这种金钱就成为“资本”。
69.马克思指出:货币也是商品,具有四种功能。
价值尺度(价值符号)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一种信用记号。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所以是储藏手段。
70.决定货币流通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投入流通之货币数量之增减与该种货币之币值(购买力)成反比,而与市场之商品物价水平成正比。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休谟—李嘉图货币定律。
在中国古代,这一规律早在《墨子》及《管子·轻重》中已有阐述。晚唐之财政家陆贽则明确指出:“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少物贱”,“钱多物贵”。(《陆宣公奏议全集》卷4)
十七、虚拟资本之形成
71.实物货币是商品。
纸币是虚拟商品,是信用证券。
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是资本的直接形态,即由金钱可以直接创生金钱。G→G'
72.货币,虚拟价值的实物表现。贷币之自我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自身可以作为商品,其交易地即资本市场。
商品市场交易商品。
资本市场交易资本。
马克思说:“在这里‘它’被看做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价值。它会生产利润。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
预付的价值额要作为资本流回,就必须在运动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价值量,也就是必须带着一个剩余价值,作为G+△G流回。”
G→G→W→G → △G
(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品)(利润)(利息)
(未完,见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