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如何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1、《有人问,怎么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一文,校对不仔细。因为微信公众号涉及原创版权,修改很困难。所以不修改了。增补一部分内容,放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2、我前一段去两个三角区,看到一些现象:
大资本落袋为安,持现磨刀霍霍准备兼并收购。
小资本只做现钱生意概不赊欠,更不贷款。
被套资本苟延残喘,拖一会儿是一会儿。他们借到的钱,很快就流走,不是自己的了。
还有人做高利贷。
银行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以低利率提供贷款——前提是你能过尽调信审。
这次的数据,也基本支持我的观察。借这篇文章,把调研之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3、有人希望经常写类似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多,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一般来说,宏观经济都是渐变不是骤变的。不可能今天一个观点,明天又一个观点。关注我时间比较久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的观点,基本是不变的——如果不考虑对外战争和突发性的工业革命的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宏观经济刺激,只能在“滞涨沫崩”之间选择。这些年,宏观经济走过的路线也是基本如此。
第二,这类文章就是有素材,也不好写。不是不好分析,而是如何让这些并不乐观的宏观经济分析充满正能量,这是一个问题。做不到这一点,轻者删除文章,重者炸号。
4、分析宏观经济,调研比数据更重要。事实是无法掩盖的,数据则往往是模糊的,冲突的,人为歪曲的,甚至造假的。关心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的人(不能说经济学家,经济学这个词,和专家一样,不是褒义词),不是坐在书斋里看数据,然后拍脑瓜、按照个人的好恶解释数据。而是观察现象,用数据验证,或者通过数据,了解现象的发展程度。
5、与以往的出差或当地安排接待的调研不同,大家的支持完全覆盖了去这次去两个三角调研的费用。
《有人问,怎么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是大家支持的成果,也是对大家的回馈。
多谢大家支持!
6、以后还会去各地走,抽空准备去东北(沈、大)、西南(成、渝)或其他地区,陆续把看到的经济现象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也欢迎大家分享身边的经济现象,提供线索。
7、有人问宏观经济是通胀还是通缩,这个问法有很大的问题,过一段,如果有时间的话,会写《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一个问题》。
8、《有人问,怎么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一文重新修订了一下,增补了一些内容:
23、至于从银行申请不到贷款的小微企业更糟糕。
因为它们不但产品滞销,而且融资成本更高。要求加强监管,银行自然减少对这些小资本的贷款。为了维持基本运转需要的流动资金,它们只能用房子抵押,去借高利贷。
24、一些人从银行弄到贷款,转手变成高利贷给这些缺钱的企业。
25、限制影子银行以后,这些欠债的企业(也包括部分地方政府)的情况更加严重。银行贷款利率最低,但是有限制。影子银行利率居中,被关闭了。剩下只有高利贷了。
26、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行行长去年年底又说影子银行是必要的补充了。
27、其实他也明白,影子银行的客户,多数也是在拆东墙补西墙,拖一天是一天。不然,银行为什么不贷款给他们呢?
28、一旦这些企业的资产被利息剐光,倒闭破产,那就是更大的麻烦,因为会危及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
……
43、为了避免连累银行,目前的思路之一是让企业和地方政府增发企业债。当然,最好是股票融资——股票纯属空手套白狼。
44、所以,要制造各种利好,试图激活股市。不论真利好,假利好,总之能忽悠人买股票的利好。
*************************************************************
分享一些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方法。
我判断宏观经济形势,首先看模型,其次看公开的新闻,然后看数据,此外还有各种调研、访谈。
首先说模型,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萧条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大致几个方案。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净出口,对外扩张,工业革命,信贷消费,政府赤字投资(消费)。
其实,凯恩斯主义,大致也是这个思路。不过主要选择政府赤字投资(消费),等到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复苏,再增加税收填平赤字。
我的宏观经济模型,基本在《卢瑟经济学》和《纸牌大厦》里。
目前看,08年开始的赤字财政到现在不知道怎么收场。
工业革命遥遥无期。
经济增长的潜力(人口红利、技术潜能)即将耗尽。
这就是所谓的三期叠加。
所以,从模型上看,现在萧条是正常,不萧条反而需要解释原因。
其次,看新闻。
人从沙滩上走过,总会留下脚印。数据可以修饰,但是各种新闻往往在不经意见流露点点滴滴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串成一条主线,看出经济走势和上面操作。
如同拼图。用碎片拼一个完整的图像。
比如,委内瑞拉债务危机。我理解就是为了输出资本,饥不择食。
再比如,观察zz局会议的主题,726讲话涉及金融的内容,3*6+1大报告关于经济的部分,提到灰犀牛、明斯基时刻、严守底线、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设立金稳会等等,都不是空穴来风。
问题不发展到一定程度,没资格成为这样重量级的内部会议的议题。内部会议,肯定讲得很重,说出来的,公开报道,为了不引起恐慌,自然轻描淡写。
一条条的新闻穿起来,就是中央预感到金融危机的压力极大,害怕出现金融危机,又因为美国收缩货币的压力极大,不敢继续放水。
再比如,对小目标的打击。其实就是资本外逃的压力极大。
比如,某房产大鳄去杠杆。其实是大资本趁机出空房产,套现货币,减轻债务压力,为下一步收缩货币做准备
还有,各地召开企业家大会。结合经济增长看,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太大,希望外来资金投资。
全力推动金三系统,营改增,说是减税,其实对中小资本来说,是加税。因为营业税的时代,逃税很容易。增值税的时代,下游企业必然向上游企业要增值税发票,互相监督,极难逃税。
最近在吹风房产税。关键词不是调解房价,而是地税的稳定税源。从这个角度,经济下行,财政压力巨大。
我说的这些新闻,其实都是点点滴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但是能串起来,拼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这种方式,其实类似经济间谍分析情报。隐身人走过沙滩,会留下脚印,看新闻就是分析脚印。
关于数据,我并不是很在意。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统计口径问题。
当年放贷款的时候,中央鼓励涉农贷款。什么叫涉农,这里面就有很多学问。最后,只要是农业区县的贷款就算涉农。很多贷款其实是给了土地开发、商贸物流,和农业八竿子打不着。
其次,就是修饰数据的问题。
这个基本各地都有。连续多年吹牛,从上到下都胡吹。后任接手前人的摊子,不吹,自己难看。戳穿前人,自己倒霉。因为前人往往晋升了。东北某省比较聪明,借着前任省委书记倒台,把问题扔出来了。所以,干脆来一个雪崩式下滑,省事了。反正前任省委书记已经进去了,把责任都扔给他,戳穿他,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者,就是新一代经管高层,喜欢操控数据。
比如大盘,都跌成死狗了,但是指数下跌还不多。根本原因,是经管高层为了维稳,特意拉高几个标志性的股票。茅台、招商银行之类。比如说企业效益好,只提规模以上,不提规模以下。规模以上的利润来自规模以下的损失。规模以上一片大好,规模以下房倒屋塌、上吊自杀。
再比如,人民币汇率。明显操纵,使用逆周期因子操纵,使用抽干流动性操纵。表面上看,人民币汇率坚挺,实际上有大量产生巨大副作用的操作在后面。经管高层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多数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头脑,为了迷惑他们使用这种华尔街常用的手段。
最后,不同的事实,往往产生相同的数据。
数据的特点在于简练。但是,正是因为简练,所以往往丧失关键性的信息。仅仅看数据,往往不能得知真相。同样的数据,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解释。
当年,各地吹牛,上报的粮食增产漫无边际。问题是粮食入库数据对不上。这是怎么回事?某人产生疑虑。当时在广东省委的赵某某向上汇报说是农民增产以后,把粮食收起来,瞒报产量,避免国家多征粮。这种解释从逻辑上完全说得通,而且也确实发生过农民少报产量,少交粮的事情。于是,某人批示,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加强粮食征收工作。事后,某人强调要调查研究。
不是说数据没用,而是说单纯从数据,往往看不出真相。
调查研究,要比数据更重要。
当然,调查研究也有局限性,主要包括幸存者偏差、行业偏差、地域偏差,这个有时间再展开讲。
总体来说,越到一线,越容易获得真实信息,走的地方越多,了解的行业越多,越容易排除虚假、片面的信息。
书面掩盖事实很容易,口头掩盖事实不容易,现场基本无法掩盖事实。
《大空头》之中,调查团队做尽职调查的时候,一条鳄鱼从空置别墅的游泳池里窜了出来。那一刻,团队就决定做空与房产有关的金融产品了。
《国家破产之日》之中,尹科长先是被美国客户拒绝,然后收听广播的读者来信,发现各种经济危机前兆的蛛丝马迹。
资本或其他部门机构,可以制造虚假新闻,编造数据,掩盖事实,但是不会故意安排这样一条鳄鱼恰巧出现在游泳池里,也不会发动水军写大量的读者抱怨拖欠工资、生意不好的信件。
《大空头》也好,《国家破产之日》也好,做空团队大都获益于自己的情报来源。这些情报来源,包括各种调查。
记住,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文字更靠不住。
迷雾重重,看不清形势的时候,不妨多走走,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