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安生:怎么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火烧 2019-02-16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达到3.23万亿和4.64万亿。文章分析货币供应量变化及金融数据,探讨经济动向与市场影响。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关注《流浪地球》。

  50亿的盘子,能出这么多幺蛾子。1000万亿的盘子,能出什么?

  我希望我的每一个读者,在面临人生最重大的选择的时候,都能擦亮眼,保持冷静,慎重选择。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就取关吧。你别浪费时间,我也不对牛弹琴。

  *********************************************************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56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14.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当月净投放现金1.43万亿元。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2300亿元,社融规模增量46400亿元,均为历史新高。而去年12月为1.59万亿元,2018年同期社融规模3.08万亿元。

  初步统计,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4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699亿元,同比少减1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同比少增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786亿元,同比多增234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990亿元,同比多376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088亿元,同比多108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3亿元,同比少207亿元。

  初步统计,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委托贷款余额为12.31万亿元,同比下降11.6%;信托贷款余额为7.83万亿元,同比下降8.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18万亿元,同比下降8.7%;企业债券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34.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4万亿元,同比增长5.1%。

  先需要说明,M0,M1,M2的含义:

  M0=流通中的现金,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个人拥有的现金之和;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然后看2018年和2017年的同比数据

  2018年的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末高3.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6万亿元,同比下降13.8%。当月净投放现金3991亿元。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

  初步统计,2018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69万亿元,同比多增371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266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714亿元,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55亿元,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37亿元,同比少增469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94亿元,同比多170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00亿元,同比少725亿元。

  初步统计,2018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46万亿元,同比下降6%;委托贷款余额为13.89万亿元,同比增长2.9%;信托贷款余额为8.59万亿元,同比增长30.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企业债券余额为18.51万亿元,同比增长3.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2017年的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

  初步统计,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223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26亿元,同比多增185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96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175亿元,同比多增262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131亿元,同比多增480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539亿元,同比少562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99亿元,同比多130亿元。

  初步统计,2017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61万亿元,同比下降9%;委托贷款余额为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信托贷款余额为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52万亿元,同比下降24.6%;企业债券余额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5.93万亿元,同比增长27%。

  首先说同比数据:

  1、一年时间,广义货币余额增长8.4%。说明2018在收缩货币总量。2017、2018都是如此。

  2、2017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1.3%,说明2016货币比现在供应宽松得多。

  3、如果2016没有宽松的货币供应,购房者怎么贷款?房价怎么起来的,这个问题不用问了。

  4、经过2018年,一年的时间,M0增长,7.46万亿增长到8.75万亿,M1基本没变,从54.32万亿增长到54.56万亿。企业活期存从46.86万亿减少到45.81万亿,说明企业活期存款(也就是流动资金减少)。企业资金要么在变成现金,要么在变成定期存款,要么变成居民定期存款,或者其他存款。

  5、考虑到“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企业债券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34.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4万亿元,同比增长5.1%。”

  2018年,企业融到的新增资金,基本也流出了。

  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从2017年1月的1599亿元,下跌到2018年1月的293亿,说明股市不好圈钱。

  7、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一个是贷款,一个是企业债。相比贷款,企业债规模小得多。

  8、2016、2017、2018三年,企业贷款的增速分别是12.8%,13.2%,13.6%。

  天地良心,要说银行收缩对企业的贷款,至少从央行公布的数据上看,不是这样。对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加。

  9、2016年,中国GDP增速分别是,6.7%,6.9%,6.6%。

  与之对应的广义货币增速,分别是11.3%,8.6%,8.4%。

  无论是对企业的贷款增速,还是广义货币增速,都远远快于经济增长。

  10、理想情况下,企业贷款增速不应该遥遥领先与GDP增速。

  甲企业贷款500万购买设备开采矿石。乙企业贷款1000万购买甲企业的矿石。甲企业偿还500万贷款,创造GDP500万。丙企业贷款1500万购买乙企业的钢材,乙企业偿还1000万贷款,创造500万GDP。甲企业到丙企业,贷款余额1500万,净新增贷款1000万,新增GDP1000万。

  贷款余额增速与GDP增速应该大致同步。

  事实上,如果所有产品都最终不借助信用销售出去,那么信贷余额应该归零,当年的GDP则不会归零。

  比如,采矿设备企业、甲、乙、丙企业的员工用他们的工资购买了丙企业生产的不锈钢的锅碗瓢盆,丙企业自然能偿还贷款,GDP则不会归零。毕竟经过诸多环节,生产了价值2000万的不锈钢锅碗瓢盆,并全部销售出去。

  11、GDP增速长期落后于贷款余额增速至少两种可能,一是大量贷款并没有用于生产,二是产品滞销没有卖出去,没有实现GDP。

  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比如,生产环节不断拉长,生产跨年,不同环节的GDP分散在几年之中,每一个环节的新增贷款额度则不断滚动增加。

  12、前两种可能能够解释为什么GDP落后于货币供应。

  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负债严重,不断借新还旧。大量资金脱离实体产业,要么进入金融投机,要么变成定期存款。总之,不投资实体产业。

  对第三种可能来说,如果生产环节不断无限拉长,其实也是变相的滞销。再说,生产技术变化不大的时候,生产环节不可能无限延长。

  13、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贷款,这些钱流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借钱一定是扩张生产吗?也可能是还债。

  这就像,用电增加一定是生产扩张吗?也可能是取暖、制冷、挖矿、电动车……

  14、如果扩张生产,那么自然会出现大规模的招工,这和目前的观察到各企业纷纷裁员似乎冲突。

  15、新增的资金去哪里了呢?或者企业流动资金中流出的资金去哪了呢?目前看,是变成M1、M2之间的差额了。

  也就是,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16、这三个方向都有可能:

  一是资本量大、利润率高、处于垄断位置的企业,把多余的流动资金(包括利润)变为存款。

  二是一部分居民存款增加。

  三是其他社会成员增加存款。

  17、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你说的利润率高的企业拿着钱不投资,这我能理解。绝大多数人都有债没钱的时候,怎么还会变成居民储蓄?

  别忘了,你说的是绝大多数人。

  18、如果假设那些资本量大、利润率高、出于垄断位置的企业,正在把多余流动资金(包括利润)变为存款的话,应该可以假设这些状况较好的企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贷款。

  大多数企业贷款,并贷没给它们。不是它们贷不到,而是这些企业不需要。

  如此考虑的话,那些资本量偏小、利润率低、不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则是贷款的主体。它们的现在正在大规模失血。它们融到的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在源源不断地流出。

  19、为什么银行贷款不断增加,企业还高喊钱紧?

  一方面是遇害者偏差,遇害者才会大声喊救命。

  一方面是这些喊救命的企业,在不断失血。

  20、贷款是要还的,对企业来说,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流动性的问题。

  现在借的越多,将来还的越多。如果不能自己造血,那么将来贷款到期必然更加缺血。

  冷在风里,穷在债里。

  只要最终产品销售不畅,只要没发生负利率通胀,利息像一把剔骨刀,最终迟早活剐这些欠债的企业。

  一面产品销售不畅,一面有人逼债。想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借不到。能借到的话,利率也居高不下。

  这种情况下,不喊钱紧就怪了。

  21、为什么企业产品销售不畅?这个话题,马克思回答过,这里不展开讲。

  22、最后这些企业的资产被刮骨刀剐光了,也就破产了。

  23、至于从银行申请不到贷款的小微企业更糟糕。

  因为它们不但产品滞销,而且融资成本更高。

  24、那时是更大的麻烦,因为会危及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

  25、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常会要提高永续债审批效率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26、让利率变负,让这些企业彻底解放出来,这种方案估计也不是没想过。

  27、事实上,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么干。由财政担保把债务交给通货膨胀,所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28、但是,继续这么干是有风险的,因为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了。

  29、如果本币汇率稳定,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无论是央行启动印钞机直接购买银行坏账,还是直接购买企业债、地方债,或者其他方式),推动物价上涨,很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商品倒灌,出口下降,产业转移。

  30、大量进口商品,外储迅速下降,本国产业在廉价的进口货的挤压下,进一步萎缩。

  31、本国产业凋敝,外储耗尽,货币供应居高不下。

  32、后面就可能面对委内瑞拉正在面临的风险。

  32、不过,目前的思路,还是大规模给失血、产品滞销的企业补血,避免它们破产倒闭,引发失业潮、银行挤兑等连锁反应。

  32、在一切生产生活资料都能用钱买到的社会,在社会还有闲置富余产能的时候。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只要启动印钞机,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但是,马上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币值问题。与金银等金属货币(盐铁等商品货币)不同,价值符号没有稳定的内在价值,不会因为流通价格的涨落,自动控制供给和流通。

  33、一个选择是让问题马上爆发,一个选择是饮鸩止渴,在此之前,能拖一天是一天。

  34、所以,今年一月份数据小宇宙爆发,出了两个新高。考虑到2月份农历新年因素,不排除3月份再出新高。

  35、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不会太久。

  36、为了避免连累银行,目前的思路之一是让企业和地方政府增发企业债。当然,最好是股票融资。

  37、不过,目前看,那些掌握存款的企业或个人并不买账。毕竟,这些资本代理人的信息和权限,要远远超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可靠的利润,他们是不会把真金白银拿出来的。

  38、记住,信心比金子更重要,希望是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但是,还债还是需要金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