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安生: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突然裁人?

火烧 2019-01-07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突然裁员的原因,探讨1929年大萧条背景下的消费不足、技术停滞与信贷透支等问题,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逻辑。

  不讲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讲讲腐朽、堕落、万恶的资本主义美国。

  1929年以前,没多少人想到经济崩盘,自己会失业。

  1932年以前,虽然经济危机已经开始,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自己会幸免于难。

  他们,都图样图森破图乃亦无了。

  186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大幅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的待遇也大幅增长。但是,劳动者的工资涨幅,并不能覆盖需要他们消费的产品。

  期间,也发生过多次危机,但是相比1930年代的大萧条而言,并不太严重。

  因为一方面工业革命,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疯狂瓜分世界,新技术、新市场不断出现,资本不断追加投资,产品大量出口,消耗掉工人无力消费的产品。

  这种扩张在上世纪初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全球范围未被资本触及的处女地已经基本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殆尽,一方面经典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的基础科学的储备耗尽,量子力学还处于襁褓之中,新工业革命暂时无法出现。

  于是,对外扩张没有空间,对内技术升级没有技术。各国矛盾尖锐激化,开始争夺殖民地。

  欧洲开始撕逼大战。

  美国两头卖物资,维持繁荣。

  战后重建,又需要美国的物资,美国继续维持繁荣。

  欧洲对美国的需求不那么紧迫以后,美国推动信贷消费,民间加杠杆,还是繁荣。

  汽车、独栋住宅、家电,基本是那个年代进入美国家庭的。

  1928年,胡佛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允诺每家一栋房,一辆车,晚饭两只鸡。

  其实,简单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劳动者的消费无法覆盖需要他们消费的产品。现在使用信贷消费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不过是寅吃卯粮,必然在未来酝酿更大的消费不足,导致更大规模的产品滞销。

  但是,当时大家确实认为这事儿没问题。毕竟,虽然有危机,但是从整体看,繁荣持续了那么多年,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稳步提高。

  但是,美国人显然忽略了几点:

  一是欧洲经过战后重建,生产力开始恢复,全球再次陷入生产力过剩而消费能力不足的困境。

  二是原有的基础研究积累的技术储备已经基本耗尽,新基础研究带来带来的生产力突破需要时间,短期内大规模资本扩大再生产并不现实。

  三是美国当时的繁荣其实是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

  但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喜欢采取线性思维,认为经济会指数增长,今年收入1万美元,明年1.1万美元,后年1.21万美元。既然收入可以稳步增长,为什么不提前支配未来的收入呢?

  他们忘记了,他们未来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要用来还债,其中可支配的部分其实是不断下降的。除非他们的收入比债务支出增长得快得多,快到他们第N+1年的收入扣除指数增长的债务还能指数增长,否则他们必将破产。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出现问题,未必能得到联邦政府的救助。所以,地方政府在举债支出增加消费上,相对保守。当然,如果有相反的资料,也欢迎指正。

  不过,没有印钞机的地方政府,如果大规模举债支出的话,迟早也难逃破产的命运。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破产,往往会挖地三尺,这比如加剧消费不足。这个问题不展开谈。

  这种提前透支,带来了眼下的繁荣,掩盖了潜在的危机。

  当这种透支行为被打断的时候,就是大危机的时候。

  其实,考虑一下当时的海外市场,技术潜能,劳动者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我们应该好奇的不是为什么美国在1929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为什么美国能支撑到1929年才出现断崖式下跌。

  当时,还不存在美国本土工业企业向更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不再使用美国本国劳动力的情况,或者,当时如果有,也不成规模。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发生,那么美国国内的危机会更加严重——因为美国劳动力已经被资本抛弃了,劳动者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他们身上背负的债务并没有被赦免。

  在某一个时刻,借贷消费积累债务导致的债务支出,占工资收入的比例达到一个临界点,工人的总收入-债务支出+新增债务无法覆盖需要他们消费的产品,这时就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

  产品销售不旺,总体利润下降,大裁员就开始了。

  被裁员的人是无法偿还消费贷款的,于是大量信用无法兑现。

  生产环节环环相扣的时代,消费不足、利润下降的信号会迅速传导到整个经济网络。所有的企业,如果没有深陷债务危机或者把大量的资金投入生产循环,被深度套牢的话,都会在第一时间判断形势,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利润一旦消失,资本一哄而散。企业或者主动落袋为安,或者被动退出生产,不论哪种,压缩投资、控制生产规模,都会大规模削减对劳动力的需求。

  许多企业仍然盈利,但是也大规模裁员,因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有效需求必定停滞甚至被压缩,这种情况下裁员是明智的选择,裁多了,还可以再招,肯定更便宜。

  对劳动力需求整体性的下降,从宏观上看,某甲再就业,必然夺取某乙的岗位,凭什么?某甲要求的工资更低,这显然不利于消费需求。而且某甲身上的债务,也让其无法消费。

  某乙失业,想开个小饭店维持生活,小饭店不久也关门大吉。因为某甲没钱消费。某乙消费了资本家滞销的产品,赔光本金,创业失败。

  压力早就存在,而且在不断积累,爆发只是量变到质变的一瞬间。

  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和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互为因果,成正相关的关系。

  在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已经被严重透支的情况下,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和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互相影响,多次调整,不断螺旋下降。

  煤炭滞销,煤矿压缩产能,削减矿工。矿工数量减少,煤炭进一步滞销。

  或者住房滞销导致钢铁滞销,炼钢厂削减工人,工人无法偿还住房贷款,住房开发减少,进一步加剧钢铁滞销。

  这是最简单的模型,现实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

  垄断时代,总产能最终将停滞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痛苦、充满恐惧、焦虑和失望的过程。

  1929年崩盘,1932年如果不是罗斯福上台的话,也未必会触底。

  当时,失业者,背负巨额债务者,都极端痛苦。既背负巨额债务又失业的人,如果没有寻短见的话,是双倍的痛苦。

  大量人口饥寒交迫、四处流浪、乞讨、顺手牵羊、卖淫、借酒浇愁,能想到吗,这发生在当时世界工业第一强国,美国。

  罗斯福上台,增加赤字财政支持,经济也不过是半死不活而已,因为如果大规模扩张财政支出,制造繁荣,必然酝酿恶性通货膨胀。

  纳粹德国大规模推动赤字财政,重整军备,让所有人都有工作,但是不久就面临巨大的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没收犹太人的财产,平衡一部分财政赤字,但是从整体看,大规模赤字财政制造的繁荣的假象的同时,埋下祸根,迟早必然诱发恶性通货膨胀,无以为继。

  当时的德国,已经到了不发动对外战争,内部就无以为继的地步。德国需要大量没收被占领国的财产,平衡赤字,推广帝国马克流通范围,保证帝国马克的基本币值。

  选择资本主义,就要接受资本主义的危机,危机无法避免,不过是以这种形式或者那种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资产阶级的吹鼓手说,历史终结。

  对此,无产者只能说,呵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