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安生:长平之战与机会主义

火烧 2018-07-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长平之战中赵国因机会主义路线导致失败,分析赵国国力不足、外交孤立及战略失误,揭示赵王轻信赵括的决策错误,最终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求援,选错了求援的对象。考虑到秦齐的关系,就知道联合齐国多不靠谱。

  赵国没有长期准备谋划,采用机会主义的路线,直接吞并上党地区。赵国触动秦国的禁脔,导致秦国全面攻击。

  长平之战爆发以后,没有正确分析战国期间各国的利益关系,先是试图和秦国媾和,后是求助于秦国的盟友齐国,并且始终没有放弃和谈的幻想。

  其他国家,看到赵国的机会主义路线,自然不会帮助赵国。楚、魏很清楚,如果和赵国结盟,那么赵国随时可能出卖自己和秦国媾和。

  最终,赵国国力耗尽、外交孤立,为了打破僵局,避免油尽灯枯,再次选择了机会主义路线,安排号称能速决的赵括接替选择长期坚守廉颇。

  结果,全军覆没,输得一干二净。

  *******************************************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www.zhihu.com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政治和经济输了,军事很难占上风。战略输了,靠战役很难挽回败局。战役输了,靠战斗很难挽回败局。

  长平之战,可以讲,从一开始就输定了。

  首先,三家分晋的时候,就决定了三家之间很容易陷入内耗,很难把战略资源集中起来对抗秦国。

  其次,赵国虽然也进行了军事化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并没有建立秦国那样削弱贵族、无功不爵、奖励耕战的组织体系。在调动全国战略资源的组织效率上,逊于秦国。

  再次,从赵国的发展战略上看,并没有秦国“远交近攻”那样明确的可行的发展战略。

  最后,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赵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长平之战爆发时,既没有做到未雨绸缪,积累足够维持一场倾尽国力的持久战所需要的战略物资资源,也没有在群雄之间建立一个有利于列强联手对抗秦国的外交体系,甚至连足够的政治互信都没有。

  因为没有长远的布局和长期的准备,当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只能仓储应对。上党地区对赵国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赵国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争夺上党。

  赵王的风格,一开始就是机会主义。没有仔细掂量自己的国力,和秦国可能做出反应,一下子进入了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国运的赌博。

  “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也就是说,赵王当时主要决策的依据是“利”,而没有权衡自己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否支持自己实现争利的目标。赵王选择了一个以赵国当时的国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是典型的只看利益不看风险的机会主义。

  到长平之战的后期,赵国无论是否在击败秦军,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输了,全军覆没,这个结果是已经看到的结果。赢了,国内粮食耗尽,难免一场饥荒。如果其他列强乘赵国国力虚荣,秦国暂时无力东顾的机会趁火打劫,赵国同样要支付沉重的代价。

  对当时的赵国来说,当时资源耗尽,结束战争无望,列强环伺,已经不是胜不胜的问题,而是如何尽量减少损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再次发扬了机会主义的传统,先是试图和秦国媾和,树立了赵国随时可能出卖盟友的形象,断绝了其他列强支援赵国的可能,后是启用赵括孤注一掷,试图速战速决。

  秦赵战於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

  可以说,赵国先是自不量力,触碰秦国的禁脔,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后是试图和秦国媾和,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最后又一次左倾机会主义,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彻底赔光了老本。

  赵国正确的发展路线,显然是应该先理顺赵国内部矛盾,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最大限度动员国内的人力、物力等战略资源,形成最高效的武力输出。在国力相对较弱之时,韬光养晦积累人力和粮食资源,不轻易触动秦国的禁脔。一旦触动,就有必胜的把握和决心。既要有打速决战的决心,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团结、威慑、动员其他列强,暗中支持一切对抗秦国的力量,包括秦国内部的反对派,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列强对秦国。稳定内部,团结外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如果秦国发生内部动乱,或者与其他列强陷入战争僵局,就可以乘机挥师西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靠实力说话。

  如果赵国执行这样的发展路线,那么在大势上就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违背这样的战略路线,必然要么得过且过,要么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

  长平之战,不过是这些问题爆发的后果之一。不争夺长平,赵国在军事地理上完败。争夺长平,内部没有足够的战略资源,外部没有可靠的外援,最后还是完败。

  为什么启用赵括?看看赵国的路线,基本就清楚了。

  补充阅读:

  什么事情是你当了领导才明白的? ​www.zhihu.com

 

  最重要的是资源,最关键的是选择,最困难的是组织。

  用军事打比方的话:

  领导的位置,说到底,制定运转模式,是调配资源实现战争(战略、战役、战术、战斗)目标。

  作为领导,首先选择运转模式。比如:是动员农民,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买办、大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城市控制农村。再比如:是通过殖民地战争,不断向往扩张,实现工业化,还是通过五年计划,发展两弹一星,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实现工业化。

  运转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内在的矛盾,制约发展空间。一旦选定,除非颠覆现有的一切,否则难以更改。更改现有运转模式,可能导致整个公司、军队、国家的毁灭,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即使有这个胆量,在操作过程中,几乎要废除所有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几乎是解散全体下属,重打锣鼓另开张。自己在重新组构过程中,也很难保持权力。一旦自己不能保持权力,大规模的调整必然半途而废。

  预测未来如同在黑夜的迷雾中开车,此外还有极大的变数,很难看到远方。哪种模式更有发展潜力?在初期并不明显。选对了顺水顺风。选错了只能疲于奔命,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衰亡。

  选完了运作方式,选目标。高明的领导,能够准确判断目标的合理性,即不超出现有资源可实现的最大可能范畴,也不远远低于现有资源可能能实现的最大可能范畴。

  对公司、军队、国家来说,选择的重要性逐级下降。选择运转模式的重要性超过选择目标,选择战争目标的重要性超过战略目标……选择军长的重要性超过选择师长……

  一名战士炸碉堡成功或失败,很难影响营连级战斗的结果。一个团全军覆没,未必妨碍整个战役的胜利。一场战役的失败,未必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

  选对了运转模式,即使选错了战争方式,磕磕绊绊也能最终取得胜利。丢了苏区,也能在15年后翻盘。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越高层的选择越重要,越需要自己亲自判断,越需要慎重。没有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随波逐流,在顺水顺风的时候,一切万事大吉,一旦遇到外界情况突变,就很容易遇到挫折,甚至倒退、毁灭。

  制约各种选择的,说到底是资源。选择正确,资源越来越丰富,选择错误,资源越来越枯竭。

  如果不考虑资源,那么做出这些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判断力。

  判断力的高低,既取决于知识也取决于经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