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事业往往就葬送在周挺这样的人手中
革命事业往往就葬送在周挺这样的人手中
顽石
谍战电视剧《红妆》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最光彩照人的当然是肩负特殊使命,执着信仰,忍辱负重,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共产党员沈荷,她的心灵如同扮演者张歆艺一样美丽迷人,她的动人故事数次让顽石禁不住泪流满面。但今天我要说的是剧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宁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宣传干事周挺。
周挺是《红妆》中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不是敌特分子,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反面角色,但这个人物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看这个剧的时候,周挺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会勾起我的联想,有时是一群人,有时就是某个人,他们都鲜活的出现在我的眼前。
周挺个儿矮小,形貌猥琐,心理阴暗,品性龌龊,是个典型的小人,混进革命队伍的投机者。他貌似比任何人都积极,争取在各种场合出头露面,但他从来就没有信仰过共产主义。他信奉的是不管白腿黑腿,谁有权就抱谁。他的口头禅就是“我作为一个革命青年,我什么困难都不怕(只要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另外一句更著名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他捕风捉影,造谣生事,四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妒贤嫉能,栽赃陷害,一心只想往上爬,哪管善恶与真假。当犯了错误,被同事拿住把柄,受到领导批评的时候,周挺必定痛哭流涕,反省深刻,并坚决保证永不重犯,决不再打击革命同志(类似于 “保证永不翻案”),他由此获得了领导一次又一次的谅解。周挺最辉煌的经历是肃反工作小组进驻医院后,他担任了医院和肃反组之间的联络员。就是这个小小的联络员搞得医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几乎置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沈荷于死地。我由此想到了最接近周挺原型的那个萎人,想起了几年后那场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反右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党内那个最大的投机者大搞反右扩大化,而最最可耻的是,他居然在毛主席去世后,怂恿他的干将,把反右扩大化的罪名强加到毛主席身上。《红妆》的编导莫非是要借周挺这个人物来暗示什么?
总体来说,周挺这个形象塑造得还算成功,但不能不说,他身上还有着致命的硬伤。编导最终迎合了“大团圆”式的传统习惯,迁就了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心理。剧情发展到最后并没有让小人得志,好人蒙冤,因为屡犯错误,周挺被下放了;再就是电视剧结尾时,周挺已经有所悔悟,似乎是要改过自新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但艺术虽然可以高于生活,终究不能脱离生活,人物性格发展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比如说,王莽平时再谦卑恭顺,等到时机成熟他是一定要篡位的;“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可能成为正儿八经的封建士大夫。顽石以为,编导对周挺命运的最终安排正是这个剧最大的败笔。
不能否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物的性格,不少犯错误的同志在别人的帮助下也能够改正缺点错误,这也是毛主席一贯主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因。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教育绝不是万能的,对于像周挺这样极端自私自利的真小人,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无论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无论他的检讨书写得多么感人肺腑,都注定是死不改悔的,期待这样的人像他自己保证的那样“永不翻案”无异于与虎谋皮。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历史反复验证过这个道理。王明、张国焘,以及后来比王张对党和国家的危害大得多的人,不就是周挺式的人物吗?历史给过她们不止一次机会,可他们怎么会幡然悔悟呢?
还有,像周挺这种极善投机钻营,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角色,最终还是个普通医生,也很不能令人信服。如果机关算尽,全都一无所获,谁还去干这些无耻下作的勾当?生活中,这样的小人常常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猫论摸论不争论论论恶心。凭有奶便是娘的习性,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腕,周挺应该成为宁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才符合正常的逻辑,吻合历史的轨迹。以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尚且不能全部洞悉那些奸人的伎俩,何况宁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那个斗争经验不足,办事僵化教条的罗伟琴院长?
愿看了这部电视剧的朋友,都能从周挺身上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