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勤奋博学的邓力群接受中外文学的熏陶

火烧 2017-06-0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邓力群在青年时期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包括新文学、进步书籍及社会科学著作,深受文学与思想影响,塑造其品格与气质,体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勤奋博学的邓力群接受中外文学的熏陶

  郭谦贵

  关于阅读的精妙对话。

  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邓力群接受了中外文学的熏陶。各种文学思想精华也融进了他的血脉,他的灵魂,他的品格,他的气质。

  邓力群在长沙兑泽中学,从1930年上半年开始,在有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开始接触新文学。新文学不同于古典诗文。邓力群印象较深的有三本:如蒋光赤的小说《鸭绿江上》、《少年谭泊者》和冰心的《寄小读者》。邓力群读完很受感染。邓力群也读了郭沫若的新诗集《星空》、《橄榄》,邓力群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爱情诗,诗人陪同爱人一起数天上的星星,意境高雅、清纯、缠绵。邓力群还读了翻译小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没有读懂而已。邓力群读了这些新文学作品,自己在写作文时也跟着学,跟着模仿创作。新文学名家名篇滋润着邓力群。邓力群还记得那时看过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觉得很新奇。无声电影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大片,娱乐大片。

  1933年以前,邓力群把学好功课摆在了第一位。课外主要看小说。这时邓力群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当时出版的书,翻译过来的旧俄、苏联、英国、法国的书,邓力群读了很多,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 卡列尼娜》、《复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夫斯基的《罪与罚》,科罗连柯的《盲音乐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沙士比亚的剧本,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不少小说,罗曼 .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巴比赛的《斯大林传——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等等。中国的左翼作家,鲁迅的《呐喊》、《彷徨》看了,鲁迅的杂文集,每年都出版一本到两本,《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邓力群都读了。还有鲁迅的翻译作品,如果戈里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也读了。茅盾反映大革命时期斗争情况的小说《虹》、《蚀》以及《子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母亲》等,郭沫若创作的、翻译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及著述,如《青铜时代》等,邓力群也都读了。还有禹达夫、张天翼、林语堂等的书。1934年邓力群开始看社会科学的书籍,列宁的《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等书,虽然不太懂,还是忍住地作了阅读笔记。并且推动关系好的同学读这类进步书籍。1935年、1936年邓力群还读了曹禺的《雷雨》、《日出》,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当时的进步书籍,出一本,邓力群就买一本,读一本。

  阅读进步书籍,对邓力群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印象深刻。这时在北京阅读课外书,与在桂东老家不同,在桂东是读旧小说,从长沙到北平,是阅读新小说,阅读进步刊物。在汇文中学的同学中,以至于参加革命工作后的同事中,比邓力群读书多的,还比较少见。中国共产党党内的笔杆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笔杆子邓力群开始厚积薄发,通晓古今。

  当时阅读的这些书籍,对邓力群思想左倾、政治左倾有很大帮助。读书增进了反日情绪,反日情绪又强化了读书兴趣。培养了邓力群救国救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邓力群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的思想准备、思想基础。但促使邓力群思想激进的根本因素,是时代的战争风云,现实的环境刺激,加上邓力群同北京一位革命青年扶屏的直接接触。邓力群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抗战只有靠共产党,不能靠蒋介石、汪精卫。

  中外文学的熏陶哺育,文学巨人的名篇佳作,伴随着邓力群成长。

  (湖南桂东县委党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