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骑着单车,穿过凌晨的北京街头

火烧 2021-07-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凌晨独自骑行单车穿越北京街头,记录下这座城市夜晚的真实面貌,从西站到长安街,遇见各种人物与场景,展现北京另一面的风景与生活气息。

  1

  上上周过节的最后一天晚上。

  我从外地坐高铁回北京。

  车到了北京西站,已经凌晨,地铁停运,滴滴叫不到车,等出租车的人排了几百米长。

  我因为就简单背了个包,没带什么行李,决定先出站看看再说。

  走出西站,发现前面的莲花池东路上,已经很多人拖着行李箱等在路边。都是不愿意在地下排队等出租车、想在路上碰碰运气的人。

  我接着往前走了十分钟,路边等车的人少了很多,但还是没有空的出租车。我打开滴滴一看,前面排队的人还有近百个。

  而时间已经过了凌晨一点。

  然后我突发奇想,干脆骑自行车回家得了,打开地图看了下距离,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

  正好前面公交车站前停了几辆共享单车,我随手扫了一辆看起来还比较新的。

  沿着辅路往前骑。

  却见到了北京另一面的风景。

  2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写凌晨两点的北京:

  夜店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有人在喧哗,有人在呕吐,也有人在冷眼旁观。美女、豪车、脏污、绚丽的灯光、繁华的街道、凌晨两点……这些意象同时存在,光怪陆离。(by知友“一只北欧狗” )

  但多数地方,是没有这么鲜明的对比的。

  无论白天有多喧闹,到了夜里,白天潮水般的人群退去,上千年的古都,卸下了厚厚的妆容,显露出比任何工作时间里都更真实的样子来。

  夜已经深了,转过几个街角之后,北京西站的喧闹和主干道的灯光都已经变得隐隐约约。

  我却看到路边居然还有人拖着箱子,一边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一边回头张望看有没有漏网的空车。

  有人垂头丧气地坐在行李上默默等着,或者焦急地打着电话。

  他们居然已经走了这么久。

  居民区里深夜亮了很多灯,听到了非常清晰的欢呼声。

  忽然反应过来,这是世界杯啊。

  立交桥下,有流浪汉裹着破被子睡得真香。

  一个大写字楼前的台阶上,一对情侣相拥在一起。

  我骑过的时候,女孩忽然抬头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旋即又将头疲乏地埋在男孩子的胸前。

  一辆空旷的深夜公交如幽灵般穿行,除了司机,只有一两个晚归的行人,低着头靠在座位上。

  一辆跑车巨大的轰鸣隔着几个路口传过来,但并没有和我相遇,声音一路轰鸣着往南去了。

  我骑过长安街,这条北京最宽阔的路上,主干道依然车水马龙。

  但人行道几乎空无一人。

  我往共和国的心脏远远望了一眼,深夜里,依稀灯火通明,有人头攒动。

  每一天,可能都有无数的人因为各种理由,通过各种方式,非得要到这个地方来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有的留了下来,有的离开。

  3

  

  我有时候都在想,北京这座城市真的是有一种奇怪的魔力。

  你在这座城市既能看到巨大差距的绝望,却又总能感觉到某种希望。

  大学里,曾经有过某富二代,疯狂追求一个学霸型美女。

  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种俗套剧情,女孩儿最后也没有答应富二代的表白。

  富二代很难过,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金钱的无能为力。

  他找了一群狐朋狗友喝酒,直到凌晨才摇摇晃晃地走出酒吧,然后一路走一路扔钱。

  而他喜欢的那个姑娘,一路保送,毕业后留在了国外。

  没有为金钱所诱惑,一样活得精彩自在。

  还有一个哥们儿,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什么好工作,大半夜的拖着我沿着中轴线,徒步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

  他一路走一路跟我分析前途、形势、命运,但始终下不定决心,要不要开始北漂。

  到了天都蒙蒙亮了,他掐灭了最后一根烟,骂了句:干!

  然后,一漂就是好多年,换了七八份工作,工资从两千涨到了两万,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又想起有个做新媒体的小伙伴,大学毕业后去西单卖过衣服、在南锣鼓巷摆过地摊,住在北京五环外10 平米的半地下室,最后借着新媒体这股东风实现逆袭,现在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我凌晨骑车穿过北京街头,快到家的时候,十字路口,一对夫妇推着一辆小吃推车。

  空无一人的街口,他们热切地看着我,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还不回家。

  但是他们守在这里,就肯定还有机会和可能。

  4

  还有2个多小时。

  当年的首富王健林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从摸黑凌晨爬起,到夜幕降临落地,他一天可以跑两个国家,三个城市,飞行6000公里。

  而差不多同一时间,当年的史玉柱还没有睡觉,搞不好还在准备开会。

  在大洋彼岸,苹果的掌门人库克,每天比王健林还要早15分钟起床。

  在拥有远远超越常人的天赋、基础之上,他们还有远远超越常人的勤奋和自律。

  想起当年在雅加达,福布斯给王健林颁完终身成就奖后迫不及待地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对成功怎么看?

  王健林谈了3点:

  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智慧,三是运气。

  这三句话虽然鸡汤,但在北京待得越久,我越相信,所谓的成功很可能就是智慧的勤奋后,赶上了那么一点点运气。

  勤奋只是一切成长的垫脚石,并不意味着蛮干、傻干,就像我那个北漂的同学,每换一份工作都意味着一次职业提升;

  智慧也不只是天生带来,它更需要的是你不断去学习、经历、思考和总结,就像那个摆地摊的小伙伴,尝试做自媒体后就总结出很多独到的诀窍来;

  运气更不会凭空而来,在当代中国,它更像是你不断搜集信息、打磨能力、积累人脉后,突然发现的一个风口。就像那句曾经在朋友圈流传过的话:

  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窗口,都是在社会巨大变革的风口上。在那些风口上,需要的是冒险精神和行动力,而不是精致的学历和傲娇的身段。

  说白了,就是埋头苦干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抬头看路,一旦遇到时机成熟,就快马加鞭、弯道超越,让风口的马太效应帮你逆袭。

  但在没有找到自己的风口之前,你能做的只有蛰伏。

  5

  这段蛰伏的时间可能很漫长,也可能很迷茫,但更多的可能是压抑和忙碌。

  我从工作到现在,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经验、思维、职业技能,大概首先就是一个工作狂。

  无数次加班到深夜,就是为了让做出来的东西更能超越领导的预期;疲乏到多数时候都是叫车回去,然后在下车的时候一阵眩晕。

  后来,过了十二点,开始习惯在办公室将就一晚。

  这种奋斗的状态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都写过,像极了那句鸡汤到发腻的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可越是最近几年我越发现,人是需要调整的,偶尔一次突破极限可能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但次次突破极限的结果只可能是进医院。

  保持冲刺的状态可以一开始让你跑出优势,但人生这场马拉松需要的是不断调整呼吸、科学配速。

  所以今年来,我已经相继写了《没有空闲,就没有进步》《所有的工作干到最后,都是体力活》等文章。

  因为我已经越来越觉得,拼是没有错的,但拼的时候身心一定要健康。

  ——要适当放空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独处的时光,和自己进行对话,回溯自己的初心和方向。

  就像我骑着车凌晨穿越北京的时候,看着街头闪烁的灯光,总不自觉想起了老家漫天的星光,一晃十年,这中间有太多的悲与喜、得与失、泪与汗,就在放空的这一个小时里如电影画面般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

  很多时候,只有放空自己才有可能看清楚未来的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是选择了一段路,但可最终你却发现,那个选择决定了你的命运,你从此再也回不了头。

  ——要学会轻装上阵。

  想起刚工作北漂的时候,不敢失去工作、不敢得罪领导同事、不敢丝毫耽误工作,一度非常压抑。

  现在经过了来看,其实非常没有必要,在北京工作生活本就很累了,就不要背更多的心理包袱了。

  明天的焦虑可以成为今天的动力,但控制不好就会成为抑郁的诱因。想想车站附近那些拖着行李箱焦急等车的人,我这个只背了一个包因而能骑车回家的人,是多么的幸福。

  所以真的,不要每天都绷那么紧。

  ——也要偶尔尝试一些其他可能。

  人生永远不会只有一条路,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走入了绝境,前方没有选择的时候,很可能只是因为陷入了惯性思维的陷阱。

  有些事情,不去试一试,永远也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就蕴藏着什么转机。

  与之相对应的,许多你以为无法面对的困境,换个环境、换个角度、换个时间,也不过就是人生无数种可能里的一段经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