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都2021年了,是时候揭开这段百年前的历史真相了!

火烧 2021-07-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揭秘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真相,毛泽东与何叔衡秘密赴沪,建党节由来及会议细节,展现百年前中共建党历程。

  1

  1921年6月29日,长沙小西门码头。

  暮霭沉沉大江阔,两个长衫长袖的人乘着暮色,在人群的推搡中悄悄地登上了一艘去往上海的轮船。

  年长者,叫何叔衡,时年45岁。

  年轻者,叫毛泽东,时年28岁。

  因为走得突然,并没有什么亲友到码头送别,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离开长沙去上海是要干什么。

  何叔衡的同事谢觉哉,日后的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曾在当年的日记里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

  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当时并不是很多人能想得到。

  党的两名创始人都没有参加这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陈独秀当时在陈炯明手下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大学预科校长,未出席的理由是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未出席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难以抽身前往。

  两人当时都忙。但他们的理由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地位相较,无疑是芝麻与西瓜相较。

  什么是历史?这就是历史。

  即使是参会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太当回事儿,比如广州代表陈公博,本身已经是一所专科学校的教授,带着漂亮的妻子抱着游山玩水的态度来的上海,很多的时间都是在陪着妻子逛街。

  会议中途遇到密探,嘉兴南湖上的会议还没开始开,就带着妻子忙不迭地跑了。

  当然,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也无法对当时的陈公博苛责太多,毕竟,革命本就是大浪淘沙,像这样的投机分子,早点离开队伍,无疑也是革命的幸事。

  毛泽东和何叔衡到达上海后,入住在一所女子学校内,学校的校长和参会人员之一的李达夫人王会悟很熟悉。

  李达的夫人告诉她,有一群北京大学的师生暑期旅行团要借宿,校长便一口答应了。

  各地代表陆陆续续到齐了,一共是13人,代表着全国各地的50余名党员。

  一开始,会议在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三号的一座两层楼房里召开。

  这个房子是参会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住宅,请注意这个名字,他在之后为保护这些参会代表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2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这个日期也值得注意下,因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7月1日。

  事实上,也并没有在7月1日召开过会议,之所以后来的建党节要定在7月1日,是因为战争年代档案难寻,当时的参会人员后来又有很多人牺牲或脱党,回忆开会日期只记得是7月,甚至于连开会地点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了。

  所以,在1941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才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真正的开会日期和开会地点,一直要到建国后,党史研究者通过实地寻访、搜集档案,直到70年代才考证清楚。

  虽然,后来的参会者普遍不记得什么时间、在哪开的会。

  但并不影响13名代表在2名共产国际代表的牵头下,热情地召开数次会议讨论各地党团组织情况,研究党的纲领等。

  直到,7月30日晚,还是在贝勒路树德里三号的房子里举行第六次会议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情况。

  原本当天的会议是准备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

  如果没有当天发生的意外之事,应该也就不会再有后来的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了。

  历史,在扑朔迷离的层层脉络中,总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当天的会议还没开始,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了楼房内,说是要找一个社联的王主席,因为找错了地方,所以很快就离开了。

  贝勒路树德里三号附近确实有一个社联,一般人遇到这个情况可能也就不当回事继续开会了。

  但当时开会的众人都非常警觉,尤其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在世界各地搞革命,干的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当然不可能那么麻木,他们判断这个人肯定是密探,并当机立断停止会议,所有人迅速离开,避免了被一锅端。

  而不到一盏热茶的功夫,这个地方就已经被法租界的军警包围的水泄不通,3名法国警察带着4个中国密探上楼搜查和盘问,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证据。

  而这时候,刚才我们说的第一个名字,宅子的主人李书城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书城是同盟会的元老之一,长期在北洋政府等担任要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是大元帅,而他是护国军总司令;之后还担任过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是一个手握兵权、声望很高的人物。

  租界法警在盘问中得知此处是李书城将军的公馆后,气氛缓和下来,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和难为他们。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高官,待遇真的很好;2. 当时的中国内地遍布类似法租界这种“国中之国”,执法权都是由别人掌管,现在想来简直匪夷所思;3.当年干革命和支持革命的人里,有很多都是国民政府高官,这才是真正的得道多助。

  多说一点,李书城将军非常有民族大义和战斗精神,早年一直为了推翻满清、袁世凯以及之后北洋军阀而奔走,后来又毅然扛起了反抗蒋介石的大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李书城霸气退出了国民党,之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和蒋介石作对。

  1949年,李书城走上了开国大典,之后担任了第一任农业部部长,1965年病逝,那时候已经是全国政协常委了。

  所以你看,只要善于发掘,从一个房子开始,都能梳理出一整条的历史脉络来,但无论怎样,我觉得李书城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道理是:

  道路千万条,选对路最重要。

  3

  再补充讲一个历史的细节。

  还记得30日晚“无意”闯入李公馆,导致第六次会议被迫挪到浙江嘉兴南湖上去开的那个神秘男子吗?

  这个神秘人后来也被查出了身份,是法租界巡捕房的程子卿,先做巡捕,后来做到了探长。

  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小人物,但他的结拜兄弟却比较有名,叫黄金荣。

  近代以来所有关于民国上海的历史或者影片、电视剧,基本都很难绕开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

  程子卿作为一个从历史反面参与到了中共一大的人物,解放后按理说绝难幸免,但因为他当年在法租界时“徇私枉法”,经常收了别人的钱就私自释放一些左派人士和共产党员。

  所以,由宋庆龄(宋庆龄曾经就是他的“老客户”)亲自向有关方面做了说明,党和政府宽大处理,既没有逮捕他,也没有为难他。

  这也再次告诉我们,正确的选择人生路线是多么的重要。

  讲完这么多历史支线后,我们再回到主线。

  站在后世的我们来看,当然很清楚什么是主线、什么是支线,但处在历史进程中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历史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任何一条支线都可能在后面发展成主线。

  据说,去浙江嘉兴南湖开会仍然还是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出的主意,并且承担了接待会议代表、租船之类的会务工作。

  从一开始接洽代表入住上海到后来安排去嘉兴开会,王会悟就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值得多说一点是,王会悟一直活到了1993年才逝世,享年95岁,从党的一大召开,到大革命失败,到抗日,内战,建国,再到改革开放,想想她都亲眼见到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大事件。

  她的一生,亲历了我们党的历史。

  不知道,去世之前的王会悟,回首往事时会是怎样一种心绪。想来也无非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吧。

  离开了上海,一路山清水碧,正是江南七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代表们紧绷的情绪也放松了下来,连毛泽东其间都翘会去了趟杭州游玩。

  7月31日,在王会悟等人的精心安排下,剩下的代表聚在嘉兴南湖一艘美丽的红船画舫中,召开了决定性的会议。

  讨论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决议。

  从此,一个日后带领这个星球上五分之一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并从此走上逆袭之路的超级大党就此诞生。

  而今,这个超级大党已经拥有了9500万党员,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独立自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还继续走在民族复兴强起来的道路上。

  从这里开始,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都得以改写。

  这是当年参与一大的代表们,所无法预料的。

  据金一南教授统计,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弃。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

  而真正走到了开国大典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而已。

  35年后的1956年,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董必武回到了上海,他来到曾作为一大会址的李公馆,感慨万千,提笔写了八个字: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所有的伟大,其开端都可能从微不足道的小起点中走来,积土成山积水成海,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有意思的是,就在董必武重回一大会址的1956年,当年曾闯入李公馆进而无意中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程子卿在上海病逝。

  当年闯入李公馆时,他是不可一世的法租界巡捕,董必武等不过是不名一文的“革命分子”;几十年后,董必武再回到上海,已是国家领导人,而程子卿不过是一介平民。

  历史神奇地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小小的交集,也再次提醒我们:

  历史,真的是由不懈奋斗的人所创造出来的。

  过去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4

  在去上海参加一大的路上,毛泽东曾经遇到了儿时的好友萧子升,两人彻夜长谈,据萧子升回忆,毛泽东一直都在劝说他加入共产党,并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毛泽东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在这之前萧子升曾说过他愿意“等一千年”,以实现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想。

  从1921年到1949年,仅仅过了28年时间,就已经改变了中国。

  现在来看,毛泽东当时随口的一句话是何其精准!

  但这样的伟业只是随口说说就能有的吗?

  当然不是。

  需要的,是多少人的无畏牺牲和坚持。

  前段时间,我在另一个号“栩然说”上,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可能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一对父子》(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为了祭奠英烈和伟人,我把这篇文章放在了三条,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里面有一段,写的是毛岸英出生时的场景,看起来非常平和温馨:

  1922年10月24日,位于湖南长沙清水塘一家医院的一个产房里,时年21岁的杨开慧即将临盆。

  产房门外,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三人正在焦急的等待着,祈盼着嫂子能够“母子平安”。这是他们人生中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他们将第一次成为二叔、三叔、姑姑。

  但下一句,就让人泪奔:

  这五位当事人,后来都为中国革命牺牲了。

  而牺牲的,又岂止是毛泽东的几位亲属?仅仅1927年大革命失败,当时的6万多党员,就被国民党屠戮至只剩一万多人。

  但是,被捕的人里面,只有极少数人投降叛变,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为革命而牺牲。

  那个时代,固然有人在生死考验面前临阵脱逃、叛变投敌,但更多的人为了心中的美好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们留下了最有力量、也最令人动容的话: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我还曾在历史里,读到过一段惊人的细节。

  井冈山时期,红军还非常弱小,有一天,毛泽东的队伍又被撵着打,跑了半天,队伍都打散了,连炊事班的挑子都丢了,大家在一个山沟沟里休息,所有人都又饿又累。

  等到要重新整队出发的时候,大家都懒洋洋地没有人动,哨子吹了几遍,队伍都集合不起来。

  这时候,毛泽东忍着脚痛,晃晃悠悠地站起来伸了伸胳膊,站到了队伍的前面,微笑着说:

  “你们都不来的话,那我就来站第一个喽,请曾连长喊口令。”

  说实话,当年看书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真的是震住了。

  这时候的毛泽东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是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是秋收起义的负责人。

  换句话说,他是这支队伍里最大的“首长”。

  面对困境,他既没有责备下属,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乐观对待。

  在部队被打散(当时许多人打着打着觉得革命没希望就跑了),追兵就在后面,所有人都又累又饿的情况下,他不仅自己没有丧失信心,还想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激励他人,去感染整支队伍的士气。

  这是一个意志力多么可怕的人!

  现在我们会觉得,毛泽东这样做很正常啊。

  因为接下来他就要领导反围剿,然后跟着部队长征,然后遵义会议成为党的领导人,然后去了延安,再然后西柏坡,再然后开国大典,前途一片坦荡,当然要乐观要坚持啊。

  站在上帝视角看一切都会觉得很正常,但在当时,毛泽东面临的却是:

  部队散了(许多人当了逃兵)

  没有钱(他的部队很穷)

  没有目标(不知道下一次又被撵到哪里去了)

  整天被人追着打(除了国民党的部队还有当地的地主武装)

  甚至于自己还要被误解被免职(不久毛泽东被免去一切党内职务,差点开除党籍)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够坚持下来。

  假如穿越到了那个年代,面对那样的境遇,会不会有人直接就崩溃了。

  但毛泽东,至始至终没有动摇。

  这就是从党的领袖身上,表现出的信仰与坚持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从井冈山到瑞金,从反围剿到长征,这样一支红军队伍怎么打也打不垮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是一支有主义、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

  人的意志能把荒漠变成绿洲,能让天堑变成通途,能将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无数共同的意志汇集在一起,就是主义。

  毛泽东他们不是知道一定能成功才去干革命的;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所以才会坚持到底。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唯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5

  从1921到2021,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更替,精神永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今天的我们终于不再是那个臣服于帝国主义的羸弱民族了,终于不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穷困民族了,也终于不再是那个不自信到要放弃汉字、“全盘西化”的自卑民族了。

  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时,人民军队战士那霸气而坚毅的眼神。

  再看看2019年国庆时,几十辆飘扬旗帜的装甲车一齐开出,震撼无

  比。

  这些画面,都曾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真的已经站起来。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想起习大大说过的一句话: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2021年,是我们党建党一百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成就,又是一个怎样的时间阶段?

  当我们把目光只盯在眼前,只看到这一路走来多么不容易,一定会觉得,一百年的大党已经算是“功勋卓著”了。

  但你看看习大大他们是怎么说的:

  千年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正因为立下了千年大党的宏愿,所以,再去看这已经过去的百年也不过只是其中的弹指一瞬。

  如果当年的李自成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和高度自觉,也不至于刚进北京城,就腐化堕落到不到一百天就守不住江山了。

  因为从革命的角度讲,打进北京城根本不算是革命的终点,充其量不过是历史长河起点处的一个较大的水花而已。

  所以1949年我们进入当时的北平前夕,毛主席才要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才会在1949年的元旦,写下气势恢宏的新年贺词,号召大家“将革命进行到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大党,百年风华。

  今天,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的时间来梳理我们党创建初期的历史,就是想在这特殊的时刻,和大家一起去追寻初心。

  从过去到现在,从历史到未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每个中国人谋幸福、为整个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百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段感天动地的悲壮历史了。

  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为我们党奋斗的历史和成就而感到骄傲了。

  也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不要遗忘了这段历史。

  我们永远不要躺在舒适的床上,而忘记了无数英雄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曾经流过的鲜血。

  不要忘了一代代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的面貌,付出的青春、汗水。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老一辈们拿命换来的!

  百年奋斗历史背后,是无数个时代里,多少英雄的献血浇灌。

  今天,就是为了去祭奠我们的先祖、父辈;祭奠我们屈辱的过去,走过的来路;祭奠满天的英灵,祭奠那些无畏的牺牲!

  (希望大家一定要点开这首音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不只是歌词。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从1921到2021,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一定还将也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就像马克思在百年前写的: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      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