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校之痛刻骨铭心,怎么办?
并校之痛刻骨铭心,怎么办?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从2002年至今,云南全省的小学已从20595所减少到14059所,减少了31.7%;教学点从20531减少到7238个,减少64.7%。其中,一师一校点从14291个减少到3063个,减少78.6%。(据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这还只是小学而言。十年来,云南省的小学少了三成,而隶属每个小学的教学点更是少了六成半,其中一个老师的教学点干脆减少了近八成。这个比例是惊人的。
最惊人之处是,为了上学,有的孩子需要走上六小时的路程,距离近的也得一个多小时。每当周末看着学生们用塑料袋提着书本走在回家的路上,崇山峻岭中那小小的、孤独的身影,总让人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就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天鲜乡发白村完小,特岗教师张俊彩发现,学校5年级的一个班,就有10个学生辍学,无论老师们怎么劝说,家长和孩子都不愿回学校。在记者眼里,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太快、一些工作不配套,不仅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造成了新的“上学难”,还因上学路途遥远,加之对孩子读书后的前途不可预知,农村出现了新的辍学现象。事实表明,农村孩子并没有因集中办学而变“上学”为“上好学”。
这就是并校之痛。
这种痛,绝非今日才有。只要从城里回到乡村,就不难发现和感知到这种痛。云南如此,全国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城里有社区,农村有乡村。社区里没有学校,这个社区就会失掉许多色彩,最重要的是留不住人,毫无生机。乡村也一样,村里没了学校,村子就会衰变为奄奄一息的景象,人们活在村子里,无论是言行还是眼神,都是不着趟的,精神出了问题,心里发颤,压抑,不自在。正如云南省政协委员孙亚玲所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社区的文化标杆,一个没有学校的社区,房子盖得再好也留不住人;学校的衰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有能力者被迫迁徙,无力迁徙者被迫留守,这样的社区必将更加落后,人的素质也难以提高。
现在的乡村大面积在空心化,深受其害的就是孩子。可以说,有相当比例的父母之所以义无反顾到城里谋生,其实就是为了孩子能够读上比村里或者附近学校更好的教育。这种空心化也体现在乡村教育上,结果,乡村就不仅仅是在沉没,更在是快速消亡。我们是中国,不是美国,难以想象我们如果失去了乡村,我们面临的图景会是什么样?不过有一点绝对肯定,这会是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因为,城市的根就在乡村。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挽救这种糟糕的局面;二是恢复原来的教学点,包括一师一校点,让“复式教学班”之花继续盛开在每个乡村;三是对于教学点的老师不但建立有效的支教制度,更要拿出可行的褒奖措施,留住他们。
——毕竟,并校已经产生的疼痛,太痛了!
作者:朱永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