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意识还是群体无意识?——精英与平民的相互塑造
群体意识还是群体无意识?——精英与平民的相互塑造
精英喜欢的平民是什么样子呢?平民喜欢的精英又是什么样子呢?孔子很早就提出来了“上智下愚”。也就是说,相对于精英,平民必须是蠢笨的,只有这样,社会结构才能稳固,才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样也可以反过来讲,相对于平民,精英必须是聪慧的,不然的话,也没什么资格去统治平民了。孔子是破落贵族出身,苦日子没少过,他是有平民意识的,当然精英意识是主要的。他站在精英立场上同时对精英和平民都提出了要求,来塑造理想中的社会形态。这种塑造,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封建王朝对平民的思想控制,愚民政策,就是要塑造出“最完美”的平民,以及表达统治者要成为“理想”精英的决心。可事实证明,精英塑造平民,最后都因为“言行不一”而彻底失败;而精英塑造精英,因为“遗产制”只能得到二代“伪精英”,只能得到“王朝周期律”。
精英从来都是平民塑造出来的!
简单说,平民想什么,精英就干什么。比如明朝腐败,平民就想,随便换个人当皇帝都比他们强,于是清兵来了;比如满清丧权辱国,平民就想,那些鞑子可以滚蛋了,于是孙中山来了;孙中山来了,军阀混战也来了,于是平民想,只要能结束战乱怎么都行,于是蒋光头来了;没料想混战没结束皇军又打了过来,这要是放在一个小国还没等理想精英出现民族就完了,还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底蕴在地球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平民又一次把握住了最后的机会。
平民在不停的塑造出各种精英,针对相应的危机状况。于是,精英的立场和行为也是千奇百怪的,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筛选淘汰。也就是说这种塑造不见得成功,但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探索。最终,平民塑造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精英集团,实现了百年以来的群体意识。
可以看出,平民的塑造具有整体性,方向性,道德性,成果性等较为模糊和概括的特点。就好比股东们说,我们要攒钱,具体怎么攒,你看着办吧,攒到了你就接着干,赔钱了就走人吧。可这种塑造也不是万能的,等到危机解除,这种大规模的包含正能量的群体塑造就会停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毕竟干革命是苦活累活要命的活嘛,很带劲但是“不轻松”。不知不觉中,平民的“负能量”塑造模式就开启了。
一个平民,向往着升官发财!但他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也没有贪污过一分钱。当他终于变成了一个精英,毫无疑问这个时候他获得了贪污的能力。于是一切顺理成章。
一个平民,羡慕别人包二奶,养小三儿。但他从来没有碰过妻子以外的女人,后来他成了精英,你觉得他不包二奶,也不养小三儿的可能性有多大?小概率事件吧。
应该说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孩子、妻子、亲人、朋友等等等等。最终都会成为平民在群体无意识中塑造出的精英,那个成为精英的人倒不一定是他本人。
我们早就明白,平民是精英生长的土壤。什么样的平民中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精英。从这个角度看,精英代表了平民的意志,实践平民的理想。无论是为了国家民族舍生忘死的去战斗,还是穷凶极恶的腐化堕落,把国家民族推到亡国灭种的边缘。
平民这种群体无意识的堕落,正是改开三十年乱象的起因。
平民对精英的特权深恶痛绝,但精英的特权意识,缘于平民的特权意识。大家知道,特权是精英与平民的分水岭,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这样一条明显的界限。精英的特权,总是处于向下辐射的状态,最终也辐射到部分平民。平民要反对精英反对精英的特权,首先就要有拒绝使用特权的觉悟。享受了精英的特权。便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个特权制度的维护者。建立平等社会建立有利于平民的社会,就无从谈起了。例如北京的平民,享受了精英种种特权的分享,他们中有谁会拒绝吗?
这其实就是精英在塑造平民呀。
精英们通过文化教育等方法来改造国民性塑造平民,从古至今,这早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言传不如身教”,你让别人去学雷锋,自己去学和珅?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当顺民,怎么可能成功嘛!于是培植平民的个人主义和特权意识,并且主动分享部分特权给平民,从而从源头瓦解平民的集体主义和平等思想。
这种方法,刚开始肯定是成功的,它迎合了平民群体无意识的堕落。但最终会与历史上一样,精英塑造平民都会因为“言行不一”而失败。
精英能有多少特权用来分享呢?精英们要好好想想了。
平民有没有觉悟拒绝特权的分享呢?平民们也要好好想想了。
对于民族国家来说,严重的生存危机,会加速平民群体意识的觉醒,激发正能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精英就会被塑造出来,带领平民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