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拼命工作,老板会感动么?
知乎上一个应届生的提问,引发了激烈讨论:
我刚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可能是大学带来的习惯吧,我做事一直很努力,经常为了工作忙到凌晨,老板也挺器重我,给我加更多的担子。但我想知道老板的真实想法。他是真觉得我很努力,是个可栽培的年轻人,还是只是觉得我是一个能干活的机器?一个老板会因为员工的努力感动么?
慕兰姐姐的回答:同学,你好!我能理解你的想法。做为一名员工,为企业付出那么多,自然希望能够感动老板,得到该有的回报。我刚进入职场那会,也这样想过。但是,经过职场炼狱般的生活后,我觉得当初自己的想法,真的很书生气。
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做为老板,他当然可以被你感动,只要你不要他为这份感动买单,他可以一天感动好几次,每次都感动出高潮。但是,你要老板为这份感动买单,对不起,他得先想想。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通过感动老板,然后来获取更多的东西,老板衡量的是你为他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能大于老板给你的支出。因为,作为老板,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这个老板不限于资本家,也包括体制内的领导,因为政府也是公司化运营模式。
一般说来,感动的回报,只分两种。
第一种回报:老板开会点名表扬你,在微信群里 @你,夸你,甚至发朋友圈赞你,偶尔发个大红包给你。
第二种回报:加薪,升职,交给你最核心的业务,直至给你股份。
第一种回报是虚的。老板感动一下,表扬几句,年底一块“先进个人”(贞节牌坊),你干活更猛了,至少你会成为“榜样”, 让老板拿你教训那些偷懒的,这就是你的价值。百十块钱,盖个公章的事,你想多要,没问题啊。
第二种回报是实的。老板如果单纯因为你拼命、努力就给你,那他不是老板,而是慈善机构。老板关心的是一个公司的利润,要加薪、要升职,得先评估你带来的剩余价值,过去贡献了多少,将来是否能贡献更多。
这位同学,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不要想着凭努力工作,去感动老板;更不要想着努力打工,去成为老板。
马云曾说“工作得自由”,但是实际上,给老板打工不可能得到自由,老板付你钱的那一刻,意味着你就把自己的自由给卖了。你想一想,靠打工可以打出一个「财务自由」吗?
单个劳动者,做一个“奋斗逼”,或许暂时能够提高一点收入,但作为整体的劳动者,靠拼命工作,是提高不了收入的。提高的只是老板的收入。与此同时,你努力工作,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那么剩余出的一个人恰好变成HR手里的一张求职简历,成为“你不干有的是人排队干”这句话里那个排队的人。所以,在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下,劳动者越是努力,雇佣关系就变的更加不平等。
实际上,越是加班多,越是努力工作的人,就越被束缚在工作上,因为即使老板足额付给你的加班费,你的薪水增长也是线性的。马云之前是英语老师,他如果努力赚课时费,每天加班累到倒头就睡,那么他有没有时间去创立阿里巴巴,他有没有可能成为首富呢?
在市场经济下的职场里,“感动”是一件非常没意义的事情。且我们大部分的工作,无非是查资料,排列组合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粘发票、算账,写无穷无尽的报告,回复无聊透顶的邮件,做那些傻逼的ppt,还要浪费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这些业务,而大多数人的工作,是做不完的,而且很多人也很清楚,他随时可以被替代,无论再怎么努力,前途都是一片渺茫。有时候,学会斗争,比单纯的努力更重要。
比如说:假装很努力。过去叫“磨洋工”,用现在时髦的词语叫“精致的业绩泡沫”。很多员工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
清晨在路上拍一路朝霞,中午在办公室拍一盒外卖,下午在会议室拍一张 PPT和满桌子的材料,晚上没条件就拍一个路灯背影,有条件就在机场拍一排飞机,彷佛每天都忙碌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搭配的文字通常是积极阳光的,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跑多远都要为客户服务」「今夜的星光让我迷醉」之类,看着让人赞叹。
职场如戏,全靠演技。不管那种,都是被这个利益社会逼出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在职场是讲利益的地方,不要讲感情。该斗争的就要斗争,当然,“偷懒”也是一种斗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