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呼吁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
--沉重忧思中的建议
魏巍
也许是临近秋季开学的缘故,网上有不少关于学费问题的反映。其中有些事颇引起人们的吃惊和忧虑。如有的学生为筹集学费,告贷无门,不得不持学生证上街求乞,有的学生为学费做"蜘蛛人"致坠楼身亡;有的女孩子甚至声言,如有谁给她那万元的学费,即许以终身;还有一个名叫张溪的女孩子,以615分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这本来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但母女俩却为筹不到8000的学费而抱头痛哭。事后,母亲悄悄上街贴出一张"卖肾"的告示,此事被女儿得知,哭着说道:"妈妈,我不要你卖肾,我不上大学了……"这类事,谁听了能无动于衷呢!
其实,穷人的孩子上学难,上大学更难,在我国的弱势群体中已经是普遍现象。每年高考,接到录取通知书因缴不起学费不能入学的事,几年前就已经不少了。
我听了这种事,总不免引起刻骨铭心的痛。因为我自己就是穷孩子出身,上不起学的苦味,我是亲自领略过的。我家是城市贫民,小时候上了几年平民小学,那是不收学费的,也不要求做统一制服。等到升入正规小学就不同了,每年做制服,又做什么童子军服,就是家里最心疼的事。后来上了简易乡村师范,虽不收费,课本总是要买的。可是我买不起。我还清楚记得,一本范寿康著的《教育概论》定价一元,我父亲整整用了一周的工资才买了这本昂贵的书。买不起的课本就与同桌的同学一起看,和同桌关系不好的时候,他就不让我看了。老师看我的面前没有书,那是很难为情的。后来我给学校写石印讲义,才勉勉强强上完了那个师范。穷孩子读书就是这么难。接着毕业就是失业,连一个月8块钱的乡村教师的位置也找不到。但是这种际遇也带给我很大的好处,即很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和来自上海的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文化的影响。一旦接触这些,我也就很快地变成一个左翼青年。正象一个歌谣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抗日的烽火一起,我就义无返顾地到前线参加八路军去了。
失学和失业,说到底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在旧社会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后来全国一解放,新中国一成立,这个难题很快就解决了。我至今清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连蹬三轮工人的家庭也有大学生,因为那时上大学不要学费,还管饭吃,哪还有什么人上不起呢?我曾到郑州大学参观过,那里大学生的宿舍,很多都是非常土气的蓝印花被子,一看就知道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这些学生也都一个比一个朴实,学习非常刻苦。那时的大学生一毕业很快就能分到工作,用不着发愁。青年的问题,最大的无非是学习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两个大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他个人的努力了。回想起来,那时的青年是多么幸福呵!谁能料到几十年后,青年们又遇到了我少年时那种不堪回首的窘境呢?
当前,一个至为明显的问题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会把一般的农民子弟和工人子弟以及城市贫民的子弟关在学校大门之外,那就会使这些青年人寒心了,以致引起他们的失望和愤懑。正象过去一部印度电影中说的:"法官的儿子永远做法官,穷人的儿子永远是穷人。"人心不平,阶级对立的形势必然更加尖锐和激化。这自然是许多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我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必须向弱势群体倾斜。
在重重忧思中,我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必须尽快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当前,大、中、小学的收费如此高昂,固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日益商业化有关,而其深层原因是教育的投入太少。从许多国家的情况看,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国家教育的投入至少应占GDP的4%。而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到1000美元,教育投入却仅占GDP的3.41%,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都达不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教育的投入却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实在令人不解。我们不是天天都在喊"教育兴国"吗?为什么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二、希望大幅度降低大、中、小学学费并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以解决更多的孩子入学问题。从国外的情况看,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占20%左右,中国人均按美元计算,学费不应超过200美元,即人民币1700元左右,现在的5000元,显然是太高了。希望政府规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并下大决心贯彻执行之。
三、在当前的条件下,即在前两项尚未彻底实现的情况下,政府应拨出来款对学校现有的及已被录取却缴不起学费的特困生实行优待,免除其学费负担,以利于其入学安心学习。彻底清除那种收到录取通知书却不能入学的不合理现象。
总之,我国是人所共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青年的入学和就业问题,都是他们应当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些问题,在我们五十年代都能够解决,现在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了,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了,为什么反而不能解决了呢?我看是应当也能够解决的,是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的。办法也是不难找到的。
以上意见,是否正确,供大家研究讨论,也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