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何秉孟在《新自由主义评析》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火烧 2004-09-24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新自由主义评析》出版座谈会上,何秉孟强调抵制新自由主义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及全球影响,提出科学批判与借鉴方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正值我国思想界、理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按照中央的部署,抵制、清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时期,《新自由主义评析》一书面世了。《新自由主义评析》一书,是全国社科界、理论界的一项集体科研成果。在此,我首先向参与本书的研究与写作的专家,向编辑出版本书的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注和支持我们的研究与讨论、关注和支持我们这部著作的写作、编辑与出版的领导和同行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不仅在国际上泛滥,而且,在国内的影响也有强化的趋势。张五常、曹思源之流,利用各种讲坛以及网站,疯狂攻击、诋毁马克思主义,散布、鼓吹经济上的自由化、私有化以及政治上的“西化”,妄图用新自由主义的一套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对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闭幕后,多次强调,要批判、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院以陈奎元同志为班长的院党组,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03年7月,陈奎元院长即指示我牵头成立“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对新自由主义进行系统研究,并尽快提交研究报告。根据院长的指示,我即于7月下旬邀请研究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研究拉美经济、欧洲问题和俄罗斯问题等学科的10个专家,组成课题组,对新自由主义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课题组的协作攻关,于9月底完成关于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在分析新自由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向国际垄断资本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20世纪90年代初,“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因此,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国际垄断资本的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分析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新自由主义犹如一股祸水,流到哪里哪里便会遭灾,从目前情况看,拉丁美洲和俄罗斯已成为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第三部分,论证了我们对新自由主义应该采取双重的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也就是在第一个层次上,要将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同美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需要,将新自由主义国际意识形态化的“华盛顿共识”区别开来:对于“华盛顿共识”,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但作为经济学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在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这一理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不乏科学成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第二个层次上,即使是对于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新自由主义,由于它的某些代表人物,为哈耶克、科斯等人,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某些原则绝对化,走向了谬谈。所以,我们对其仍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摒弃其谬识,批判性地借鉴其可资借鉴的东西。比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推崇的绝对自由化、全面市场化和私有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等等,我们必须加以批判,而对于其中有关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机制,以及减少行政干预的观点等等,则应进行研究、借鉴。

我们课题组的上述研究报告,已作为第一篇:主旨研究报告,收入《新自由主义评析》一书中。

为进一步推动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并征求对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报告的意见,课题组从2003年12月开始,连续举办了3次小型的关于新自由主义问题系列研讨会,全国各地研究新自由主义问题的专家、学者7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40余篇。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之下,我们将精选出的24篇论文分为4个专题编辑成4篇,加上第一篇主旨研究报告,共5篇汇辑成册,也就是各位手中的《新自由主义评析》。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收入本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篇论文的主要观点:

在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的本质”一篇中,我们收入了李其庆、方福前、左大培、罗文东、顾钰民、杨斌、王立强等专家的力作。在这里,我要向大家重点介绍李其庆研究员的“新自由主义本质辨析”和杨斌研究员的《海外归来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两篇论文。

李其庆研究员认为,研究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应把握三个基本点,即:①阶级性;②时代性;③两重性。从这三个基本点出发,李其庆研究员深刻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在国际关系上,新自由主义又必然导致新帝国主义。

杨斌研究员结合他在海外留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海外归来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一文中,强调:“美国为谋求全球霸权暗中策划的“软战争”,涉及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其中核心的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政策武器。”。杨斌研究员深入剖析了阿根廷遭受新自由主义之害的惨痛教训之后指出,阿根廷以金融自由化闻名于世,银行证券领域的开放程度很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荐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典范。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一个核心步骤,就是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这样国际金融资本就可以享有充分自由,能够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随意操纵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炒作各种金融资源并获取投机暴利,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稳定。私有化从出售大型国有银行开始,金融自由化反过来加速私有化,国际金融资本实力雄厚,有操纵市场优势,一旦国有企业股权进入市场“全流通”,就能凭借掌握的充足筹码人为哄抢或压低股价,酿造金融危机并逼迫国有企业破产,更为廉价地收购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阿根廷向外资开放资本市场,曾获得过一些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带来巨大灾难。如外资流入虽然推动证券市场发展,阿根廷也曾颇以股票市场“繁荣”为自豪,但西方金融投机超级大庄家的进入,能够轻易操纵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进而廉价收购兼并本地的上市公司,逐步控制阿根廷的重要企业和战略行业。

阿根廷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大型国有银行的私有化,允许外资收购本国国有、私营银行。1992年,阿根廷由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占压倒优势的82%,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仅占12%。到了1997年,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下降到了48%,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则上升到了52%,在短短5年中,外资银行新占比重迅速增长了4倍多。但阿根廷政府对此丝毫不担忧,继续鼓励扩大开放,居民和企业也纷纷将存款转向资本雄厚的西方跨国大银行。从1977年--2001年间,阿根廷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新占比重进一步从48%缩至33%,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新占比重则从52%进一步增至67%。截至2001年,阿根廷10家最大的银行,有8家由外资控股;外资银行能够全面经营阿根廷的比索和美元业务,阿根廷经济出现了日益加深的美元化趋势,美元流通扩大,存贷款业务不断增长,货币局和联系汇率制削弱了金融主权,阿根廷政府逐渐丧失了金融调控能力,金融失控的局面不可避免。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教训说明,金融银行业属于战略性行业,是国际垄断资本力争控制的重点,与制造业开放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中国推进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改革,不应搞美国倡导的金融自由化,迷信“国际接轨”,盲目开放市场。应该说,杨斌研究员的这些见解,对于今天的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四两篇,也就是关于“新自由主义重灾区──拉美”、“新自由主义重灾区──俄罗斯”两篇,我们收入了苏振兴、房宁、谢文泽、江时学、杨戈和杨玉生、蔡维泉、田春生、张树华、元成章等学者的论文。今天,我要向在座各位重点介绍苏振兴、谢文泽以及田春生等专家的大作。

苏振兴研究员在《改革与发展失调》的论文中运用大量数据,论证了拉美诸国10多年来,有所谓“改革”、但没有“发展”,并指出,“改革与发展失调在拉美具有普遍性”,是因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由新自由主义所主导”,“西方国家不是把新自由主义单纯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而首先是把它作为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并采取舆论宣传、政治压力、贷款约束等手段,将一些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引向新自由主义轨道。中心目的是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上“西化”、经济上“非民族化”;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一些拉美国家的所谓改革曾一度以“自由化”、“私有化”、“非调控化”进行快速、彻底而出名,受到西方舆论赞誉,而这些国家后来都发生了严重问题。

谢文泽同志在《警惕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陷阱”》一文中,通过分析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过程中,推行“金融市场实行完全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外币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且免征收入”、“彻底国有企业(包括公共设施)私有化”等9大错误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卖光了国有资产”,因而被西方誉为“新自由主义理论最合格、最优秀的学生”;但从1998年开始,陷入经济衰退,进而导致全面的经济、社会、政治危机,“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阿根廷由世界富国之一沦落为‘资不抵债’、近乎破产的国家”。谢文泽同志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使阿根廷经济崩溃,令人警醒!

田春生研究员的《论俄罗斯转型前10年的政策失败及其原因──从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效果的视角》一文,揭示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俄罗斯推行的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萨克斯炮制的“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的完成形态“华盛顿共识”的翻版;“导致俄前10年转轨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俄政府所推行的从‘西方引进的’,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渊源的‘休克疗法’”。“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只有废除公有制和通过实现私有化,才能够摧毁旧的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俄大规模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于此”。

第5篇──《我们对新自由主义应采取的科学态度》篇,无疑是《新自由主义评析》一书的重点。在这一篇中,我们收入了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吴易风,以及李炳炎,程恩富、李新中、裴小革、王天义、傅军胜等学者的力作。

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在“评析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政策实施问题”一文中,不仅以非常平实的文字,深刻揭示了新自由主义者鼓吹自由贸易政策的虚伪性和非现实性,破除了新自由主义者宣扬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好处大的神话;而且指出,即使是美国当局,也没有真正实行过贸易自由化、市场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因此,胡代光先生告诫:“我们确实需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切忌被新自由主义思潮导入误区”。

著名经济学家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一文,在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各学派之后指出:新自由主义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诱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武器。新自由主义推行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哪个国家或地区就会遭到巨大风险和灾难,甚至成为重灾区。吴易风老师指出:“新自由主义不同学派的影响范围不同”,“在我国,当前影响最大的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十多年来,某些经济学家一直企图用新自由主义误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一个典型事例是‘张五常热’┄┄‘张五常热’升温,实质就是作为新自由主义一个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不断升温。张五常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清晰论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断言私有制优越于公有制,宣传私有制是灵丹妙药和惟一选择,主张把国有资产变成特权者的私产,主张由共产党推行私有财产制度。吴易风老师还强调,以上这些新自由主义观点在我国经济学界的相当一部分人中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失去警惕,听任新自由主义泛滥下去,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吴易风先生的这些论述,掷地有声。

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在“流行产权理论质疑与中国产权理论重塑”一文中,以诙谐的笔锋,揭示了被一些人炒作的“科斯第一定理”是“不能成立”的、而“科斯第二定理”又是在“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揭示了张五常受科斯指使,来华推销科斯的私有产权理论“,“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全面私有化道路,在中国建立私有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用心。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炳炎教授在剖析、批判科斯私有产权理论的同时,在吴易风教授对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进行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我个人认为,李炳炎教授所进行的这一创造性的探索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对收入《新自由主义评析》一书中的每一篇论文做全面地介绍。从我上面所做的介绍中,已经可看出:由于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新自由主义评析》这本著作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已经达到了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在此,我再一次对为这本著作的问世尽心尽力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地谢意和敬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