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瓮安事件及其处理或将成为胡温时代的典型案例

火烧 2008-07-07 00:00:00 时代观察 1042
瓮安事件及其处理被视为胡温时代的重要案例,展现官民冲突、网络舆论与群体抗争的复杂性,分析事件演进与处理过程,揭示社会矛盾与信息战的示范效应。

瓮安事件及其处理或将成为胡温时代的典型案例

风云啸

瓮安事件,当前有官方版本、民间版本、海外版本等多种版本。本文不探究其异同和真实性。本文意在说明:瓮安事件,其演进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性,其方法有显著的开创标志性,其处理有明确的典例示范性。

一、 瓮安事件的演进

从瓮安当地的治安来看,以下几点在老百姓眼中是顺理成章的:1.王树芬是被流氓势力欺压而死;2.对嫌犯擒而复纵是因为其有官方背景;3. 王树芬叔叔受斥责殴打与警察和黑社会串通一气有关;4.强抢尸体和威胁受害者家庭是赤裸裸的以邪压正;5.官警黑相连势力造成的不安全感已经将他们压到了能够承受的底线。

自512大地震以来,中国人民相互救助、同心协力的民心民气让全世界感动,校园里不抛弃、不放弃、保护学生、团结救亡图存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发扬。这形成了对于多年来造成社会松散的市场逻辑意识形态的大反击,使人们有一种崭新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会使命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一团散沙状态下被迫屈服的东西就变得不可忍受。

628事件就顺着这样的逻辑走过来。在正义感的凝聚之下,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群众象一个迅速膨大的雪球,冲向了他们认定的黑恶势力的保护者。他们不平已久、义愤填膺。事实究竟如何,已属次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局面,他们必须振臂高呼,相互救助。

新的情节还在后面。当必然导致的警察-民众冲突之后,本地网络被切断,通信受控制。此时,大量网民奔往邻近县市,异地发贴。造成瓮安事件网络井喷。这开创了群体性的以民制衡官的信息战先河,其示范性和深远影响不可低估。

当地官方走的还是唬加护的老路,匆匆定案而难以自圆其说,致使带着讥讽的“俯卧撑”一词爆炸性流行。“临安莫须有,瓮安俯卧撑”之类词句在网络上如潮涌现,广大网民出现了一边倒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网。当七月一日晚新闻发布会以后,我持续关注着人民网的反应。这一次,素以敏捷和专业著称的人民网新闻整晚对此事件只字未提。只是强国论坛一语惊坛栏目中选发了几句要查清真相的网民呼声。人民网的清醒和审慎使我感到欣慰。而在其他网偶尔看到的中央领导“仔细调查,和平处理”批示的传闻,则使我感到了中央对于基层和人民的关心,感到了政府贤明的自制。“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我想着这样的话,然后放心的离网休息。

以后的发展自不待言,强坛的中流砥柱作用又一次呈现。我们随着时局走过了十天。这十天里,波浪起伏,不少网站关而复开,某一天甚至我连人民网也需要通过代理来上,激烈性可见一斑。而终于,在中央的真切注视中,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瓮安事件的处理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历史逻辑性

如前所说,抽象的看这件事情,就是:1. 市场逻辑使社会松散,并形成利益集群,对社会形成压迫。2.社会在客观条件下得以凝聚起来并借助信息的力量反制利益集群。3.网络使民和官有新的制衡倾向,一些方面和毛时代的探索有关联性。4.由于当前这种制衡走向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对此持审慎观察、趋利避害态度。5.这次事件已经标志性的开创信息时代政治互动的先河。客观潮流挡不住,无论是喜还是忧,我们对此都要有心理准备。6.中央现在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探索正是站在建设新环境下政治文明的高度进行的,对今后有典型示范作用。

所以我说:从历史的角度看,瓮安事件及其处理会成为胡温时代的典型案例。

二〇〇八年七月七日

相关文章

  • 瓮安官场“怪”状:有大患、有大忧
  • 王中宇:满意度与幸福感--谁在煽动阶级斗争
  • 杨连旭:谁利用谁、谁能利用谁、谁在为了谁!
  • 瓮安事件是因为黑势力胁迫教唆群众?
  • 中国警察、黑社会的性质及目前阶级矛盾断想
  • 瓮安、孟连事件,付的是啥代价?
  • 且看今日瓮安之“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 关键是要“禁止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
  • 陕西打虎 贵州烧衙 上海刺警三案的政治思考
  • 暂时无派:所谓“无利益冲突”和“无理由犯罪”
  • 千夫所指之丑事,岂能不了了之?
  • 瓮安抓的“黑社会”中有殴打李树芬叔叔那帮人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