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前途之浅见

火烧 2011-01-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发展历程,分析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指出体制与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强调生产分配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中国真是多灾多难的国家。自清末沦为半殖民地以来,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好容易才建成了新中国。五十年代学苏联搞社会主义,六十年代农业危机,外交不顺,政治上又自乱阵脚,终于在七十年代末推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三十年到而今,果真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钱人挥金如土,穷百姓衣食成忧。房价高攀、通胀泛滥。


我以为,这一切都是体制之必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市场经济体制,是必定出现资本积累和贫富差距的。不完善的政治制度,也是必然滋生腐败的。好比穿的就是一件单衣,你老怨它不能御寒,其实有什么用呢?

经济要发展,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即生产动力、资源调配、产品分配,也即生产积极性、生产资料分配和消费分配。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生产目标,同时负责生产资料分配和消费分配。在制定计划时,显然应该以消费分配(尤其是民生消费分配)为优先考虑项,施行按需生产。在此基础上制定生产目标、进行资源调配。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偏军工、偏重工,导致工农业发展不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三者之间完全失衡。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应该被看成历史的必然。面对生产力落后、内灾外困的局面,发展军工是保障政权稳定的最实用途径。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机制渐渐形成。民生消费品方面的生产动力得到解放,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化之后,资源调配更趋合理,农业和轻工业开始快速发展。我以为,各产业部门趋向均衡发展,是改革所取得的最显著成果之一。
但是,由于调整产业结构是依靠市场经济来实现的,那么必然会带来两个负面后果:其一,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为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其二,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推广,迅速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我以为,当前的一切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经过资本积累,形成了贫富阶层的分化。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其最致命的软肋。金融危机的实质,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购买力不足。之所以到08年才爆发,正是得益于西方经济学家的“负债”理论。他们可以靠透支未来的国民税收来刺激经济,借此保障投资额和就业率。但负债是有利息的,雪球越滚越大,迟早有一天会大得无法承受。上世纪三十年代,“赤字经济”的发明者凯恩斯曾说过:“我们不需要考虑一百年后的事情,因为那时我们都死了。”
也就是说,西方中产阶级其实并不富裕,他们未来几十年的劳动,有相当一部分都已经被政府提前花掉了。所以危机发生后,西方出现了提高退休年龄、减少补贴之类的措施。工人们起来罢工,军警则出来镇压。

中国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那么中国会出现经济危机吗?
我以为,这取决于中国能否处理好购买力分配的问题。但上文说过,市场经济是必然会不断造成贫富差距的!
所以,中国能否避免经济危机,取决于政府能否大幅度干预市场,甚至在市场中融入更多计划成分。
比如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若能成立国有建筑公司,向社会大量供应保障房,则房价就不可能走高,甚至可能出现政府公司打败房地产商而逐渐垄断市场的局面。(这和央企高价买地不同,央企买地盖房是市场行为,政府提供保障房是计划行为。)而且政府直接开地建房,赚取的是房子的利润,这样就避免了政府卖地抬价,开发商卖房再抬价的恶性涨价局面。
建筑及其附属产业属于第二产业,这个产业的膨胀虚高,必然导致第一产业(农业)受到牵累,最后会和计划时代一样,使经济陷入失衡。
所以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决不应当是向西方靠拢,而是应该适当地向“左”回舵。自改革至今,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避免巨大的动荡,实际上就是因为中国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大型国企。如果继续任由市场机制唱独角戏,那么各地的官商腐败和贫富差距只会愈演愈烈,甚至导致地方上官商称霸、央令不行,最后导致政治矛盾激化,酿成重大事端。

国内情况如此,国际环境也不乐观。
中国的贸易顺差积累,已经被西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中国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慷慨,成为了一种价格竞争优势。
西方不仅没有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锁,反而自己被中国人赚了一票,那人家怎么可能甘心呢?
于是对方毫不客气,大打经济战争,先是让中国提升币值,然后又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美元的大幅贬值,将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产生影响。过去我们积累的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现在的出口企业,将面临倒闭;未来的中国经济,将陷入低谷。如果美国得逞,那就等于中国人民替别人白出力干活三十年,最后什么都没留下。
目前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还算及时,鼓励技术创新、约束资源出口,促进内需、鼓励人民币国际化,这些是长远的强国之路。
与此同时,增强军事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好比一个盖得很漂亮的住宅小区,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保安才能确保安全。
只要军事上能够让对方望而怯步,那么中国的发展战略就可以拥有较顺畅的外部环境。

中国真正面临的抉择,仍是在国内。
中国的经济基础日益造成两极分化;中国的上层建筑(道德、法制、政治、文艺等)出现腐败涣散的迹象。中国的社会矛盾渐渐趋向于复杂化、激烈化(贫富差距、门阀体制、官商对百姓侵权夺利)。
所有这一切,是中国过度依赖市场经济、地方政府放弃公有制和计划手段所造成的。相反,迄今为止,经济层面社会矛盾的化解,几乎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计划手段来实现的,比如一些地区的脱贫搬迁计划。
华西村的“奇迹”,得益于坚持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的关键,就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当然,华西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不同之处就在于人家是均富而不是独富。
中国允许私有制存在,但不应搞成了私有制称王称霸,公有制销声匿迹。
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能够越搞越火,能够打败同行业的私有企业(不仅仅依靠垄断资源),并且能够打败西方跨国集团(要依靠技术和宏观掌控),那么社会主义在全球的真正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有人说,公有制企业存在管理方面的弊端,转给私人后才能提高效率。但实际上,三十年来,因管理不善而倒闭的私营企业,未见得就比国有企业少。凡事都在人为,只要解决好企业管理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那么地方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将大有可为。

中国没有华尔街集团,中国也没有必要去培植自己的“官商华尔街集团”。党政还在,解放军还在,中国还有时间做出选择。
中国有十四亿人,少数的官商富人们是撑不起这个国家的。所以在中国,走西方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关文章

  • 美联储的扭曲操作是指鹿为马式的宽松
  • 李炳炎:建立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机制化解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
  • 毛时代载人航天被下马的真相--读《曙光号全解密》的杂感(修改稿)
  • 时殷弘先生和林治波先生的言路哪个更应‘当广不当狭’
  • 发改委内外有别 惹民怨引火烧身—2011-4-21至22日东方互动报道和评论一束
  • 卢麒元:毒馒头与粮食危机
  • 毛主席立啥大义凛然斩头誓?
  • 王二路:“七一”三想
  • 刘仰:被美化的程序正义
  • 黄尔文:文字严谨的口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再致白阳:关于“救党保国”口号的讨论
  • 地藏王菩萨:亡党移民,是汉奸国贼的天堂还是坟场?
  • 郎咸平:谁在制造经济恐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