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评大陆学界的“胡适忏悔潮”

火烧 2017-01-1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大陆学界对胡适研究的重新关注,从1979年到2010年,胡适逐渐成为学术焦点。文章回顾了胡适在北大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并反思过去对胡适的批判,强调其思想建设的意义。

 评大陆学界的“胡适忏悔

欧阳健 

1979年后,大陆学术界开始重提胡适”。经历一番否定之否定胡适重新大红大紫起来,风光度超迈往昔任何时期。品味那“逐级加码”的过程,颇有发人深省之点

1979年5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一百八十多篇论文有四篇专胡适,人谓标志着胡适研究的回归

1991年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绩溪召开第一次胡适学术讨论会”,报道称“胡适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文学、历史、哲学和数育等许多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但是,于他在政治上持反共立场,因而在解放后的30年中,曾多次受到批判。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适才开始过去被批判的对象成为被研究的对象。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有人重提“校长胡适”胡适誉为北大百年来不懈奋斗精神的集中写照”,“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学习的榜样

20105月24日,北京大学开办“胡适人文讲座”校长许智宏致辞说:“北大人并未忘记这位名满天下争议颇多的老校长胡适讲话提到上世纪50年代的批判胡适运动,许多经历当年批判运动的北大学者有过重要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当代青年全面了解胡适先生,北大责无旁贷”。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尽管各家政治及学术立场不同,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还是有共识的。再说,胡适1930年代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曾任北大校长,在职期间做了不少好事,还是值得纪念的他发挥讲座“命名之由”说: 

硬要说以“胡适”命名此讲座乃别有幽怀,也并非毫无道理。作为北大人,我对适之先生有一种歉疚感。翻阅上世纪50年代三联书店出版的八辑《胡适思想批判》,不难明白当年的批胡,重头戏多由北大人主唱。正因为胡适的根基在北大,在当局看来,批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北大人是否愿意划清界线。可想而知,与胡适有过交往的学者,其承受压力之大。今日力倡思想独立、精神自由者,必须设身处地,方不致持论过苛。1998年,北大借百年庆典之机,重提“老校长胡适”,这已经跨出了一大步——此前,我们只肯定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有感于此,我为北大出版社适时推出的十二册《胡适文集》撰文,称:“谈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胡适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在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诸方面,适之先生都曾发挥巨大作用。但尤为难得的是,其始终保持‘建设者’的姿态。与充满激情的‘革命’相比,强调‘建设’,自是显得‘黯然失色’。适之先生利弊参半的‘平实’,既受制于性格、学识、才情,但也与这一‘建设者’的自我定位不无关系。可建设者的力求‘平实’,不等于墨守陈规、维持现状,更不等于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理念。读北大版的《胡适文集》,更证实了我的这一感觉。”中华读书报2010-05-19 

风气所及与胡适有过交往的北大学者开始表示反省与忏悔,一股“胡适忏悔,弥漫于大陆的学术界

带头的是与胡适有过交往参与胡适思想批判周一良1990年5月16日在美国布朗克司圣约翰大学教授李又宁要求写了一篇追忆胡适之先生》,刊登于回忆胡适之文集》第二册,中说: 

50年代中期,“批判胡适唯心史观运动”中,我曾写过文章,做过报告,参加了批判。现在回想:第一,当时确实是诚心诚意,认为自己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改造思想。“不破不立”,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敬重的人。第二,确实认为,历史长河从总的看,从大处看,从长远看,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另一方面,历史上千百年来的人和事千变万化,又有无数偶然性,是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规律来解释的。因此,历史的进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地相互作用而发展的。这个看法,我今天仍然相信其能够成立。话又说回来,胡先生说,历史犹如十七八岁女孩子,任人涂脂抹粉加以打扮;或如一百个大钱,任人随意摆布。这些话,今天看来,也并非全无道理。世界上多少伪造的历史,包括伪造的当代历史,不就是这样写成的吗?古今中外胜利者所写历史,都逃不脱胡先生所指出的现象,此秉笔直书的董狐南史之所以可贵也!

1989年访问普林斯顿大学,听“中央研究院”来美的先生们说,胡适之先生之所以回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因为当时形势下如果他不出山,院长之位将落在某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又听说,他在酒会上讲话中,谈到自己被“围剿”,因而犯了心脏病。听了这些之后,我深深感到,胡先生仍是30年代的胡适之,政治上、学术上的自由主义者,始终未变。我相信,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他是一座永远推不倒的丰碑。《郊叟曝言》4-5页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参与推倒永远推不倒的丰碑”的往事七十七岁的周一良有两点认识:第一,当时确实是诚心诚意没有人强迫他这样做自己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改造思想。不破不立,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敬重的人——这一点说得很明确;第二,“批判胡适唯心史观”对不对呢?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历史的进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地相互作用而发展的——这一点就说得很含糊了。道理很简单,此时此地还敢说做得不对,只得历史犹如十七八岁女孩子,任人涂脂抹粉加以打扮;或如一百个大钱,任人随意摆布来打可惜的是,诸如世界上多少伪造的历史,包括伪造的当代历史,不就是这样写成的吗?古今中外胜利者所写历史,都逃不脱胡先生所指出的现象,此秉笔直书的董狐南史之所以可贵也一类低水准的话头,居然北大历史学名教授之口,实在大煞风景。。

时间又过去了十一年2001年周一良将此文收进《郊叟曝言》歉疚感却大大起来。前言第一段交代《郊叟曝言》命名之由,不妨姑妄听之:“上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上给了我一个代号——某教授。其谐音为牟郊叟。既然久居西郊,称为郊叟亦无不可。从此家人包括老伴和孩子们都以此见称。我也刻了一枚郊叟的图章。代号的谐音成了我的别号。”此书之戏称为《郊叟曝言》,又因1939到194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取阅“久闻其名而未曾读过《野叟曝言》”如厕,“没看几页就觉得此书毫无意味,不能引入入胜,未再读下去”,由“野叟”想到“郊叟”,进而想到《野叟曝言》:“我这本小书无论就献芹或献曝而言,比起夏敬渠的迂腐议论和庸俗描写,对文化学术、世道人心相信还是有些益处的,以《郊叟曝言》为名,当无不可。”按,“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3-1976年,可是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阶段周一良正在大批判组梁效效力给他“某教授”的代号,不知是褒是贬他是历史系教授,对“以小说见才学”鲁迅语)《野叟曝言》,“久闻其名而未曾读过”,倒也不足为怪。只是“没看几页”,就妄下“迂腐议论和庸俗描写”结论,未免过于轻率;何况既已认定此书之不佳,又何必袭用其书名呢?

前言的第一段是对1990年追忆胡适之先生》一文的自我检讨写此文时,我作为‘书生’的觉悟还不够高,见闻也很狭隘,此处有必要补充说明。例如胡先生‘大钱和女孩子’的比喻,现在看来,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抗美援朝的朝鲜战争,是北朝鲜放的第一枪,而我们全国的历史书都说是南朝鲜发动的。又例如,‘双十二事变’后,延安方面提出要杀蒋抗日,张学良将军提出拥蒋抗日,而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都说延安方面不主张杀蒋介石,这个谜底经过了几十年最后才由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揭穿了谜底。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历史是可以摆布或者打扮的。胡先生‘大钱和女孩子’的比喻中歪打正着,也未可厚非也。——堂堂历史学家,偏上犯低级错误,实在令人忍俊不禁。抗美援朝的正义性“保家卫国”,关键不在谁放的第一枪;西安事变若不是延安方面不主张杀蒋介石,蒋介石岂能全身而退?十一年犹然评说胡适这些话,今天看来,也并非全无道理如今干脆“历史是可以摆布或者打扮的”

可笑的是,前番确实是诚心诚意的话不见了“认为自己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改造思想”的认识没有了。那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敬重的人”的经经一番重新“摆布”,成了被迫无奈的行为:“批胡运动开始时,我们这些旧知识分子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想,将来还会见面,自己的批判应该有根据,以理服人,不宜乱说。后来运动日益扩大,各种各样的论点都出来,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我所写批胡的另一篇文章题为《西洋汉学与胡适》,是尹达同志以《历史研究》主编的身份交下来的题目。其实,西洋汉学不一定每人或每篇文章都与帝国主义挂钩,而胡适之先生与西洋汉学也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做法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在这篇文章中,我还荒谬地指责费正清是美国特务,‘文化革命’中我自食其恶果。”2-3页

周一良对当年写的两篇批胡文章,自我认识如何?第一篇,自己的批判应该有根据,以理服人,不宜乱说”,似乎不像是信口开河;第二篇呢“是尹达同志以《历史研究》主编的身份交下来的题目”。——交下来的题目,就一定要说假话?追忆胡适之先生》不是身在美国,应美国教授之命写的吗?人家要你怎么写,你就一定要怎么写吗?他现在的反思是:其实,西洋汉学不一定每人或每篇文章都与帝国主义挂钩,而胡适之先生与西洋汉学也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做法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的文章到底是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得通过解读《西洋汉学与胡适》才能定。

文章的结尾回顾1945年曾写信胡适,请他为小儿取名一事,沉痛表白道:“当时我对于胡先生确实是尊敬和爱戴的。我现在年近九十,不可能再跨过海峡到胡先生墓前顶礼膜拜、去赔礼道歉了,愿以此小文表达自己诚恳的请罪的心情。”5页念及周一良193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44年获哈佛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年转任历史系教授的经历人道周一良倾向进步,参加革命,此后历经运动,学术事业中断十数载”,晚年自选著文数十篇集成《野叟曝言》,竟以向胡适“诚恳请罪”为旨归,可怜复可悲

周一良名气更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虽未参与围剿老校长胡适有人称赞受过胡适提携的季羡林保持了可贵的沉默不意忏悔”更比周一良沉痛彻底。1987年11月了一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开头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过去,在极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曾一度把他完全抹煞,把他说得一文不值,反动透顶。结论对胡适的批判不见得都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拨乱反正,知人论世,真正的辩证法多了,形而上学、教条主义、似是而非的伪辩证法少了。文章的着力点在反驳“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胡适不赞成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掉的。但是,他是不是就是死心塌地地拥护国民党和蒋介石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群言》1988年3期

也是十一年之后的1999年7月,季羡林又写了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感情色彩也变得更加浓郁了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回顾胡1962年逝世,大陆上“左”风犹狂,报刊上没有一点反应十几二十年以后,我脑袋里开始透进点光的时候,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曾写了一篇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我连先生二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可是还有人劝我以不发表为宜。文章终于发表了,反应还差强人意,至少没有人来追查我,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百年潮》1999年7期)既然再也用不着天天夹着尾巴过日子了”,除重申适之先生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之外还强调他同共产党并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说,他一辈子没有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至“胡适思想批判”这次不说形而上学、教条主义、似是而非的伪辩证法”,径直称之为“缺席批判”,以生花之笔形容道:他的名字仿佛已经成一个稻草人,浑身是箭,一个不折不扣的箭垛。大陆上众家豪杰,个个义形于色,争先恐后,万箭齐发,适之先生兀自巍然不动。我幻想,这一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景观。在浪费了许多纸张和笔墨,时间和精力之余,终成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乱哄哄一场闹剧。

既然未曾参与这闹剧季羡林为什么要“忏悔”呢?且看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日回忆”: 

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校庆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作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改写一下,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 

季羡林自己后来考证:胡适于12月15日已离开北平,到了南京,并于17日在南京举行北大校庆五十周年庆祝典礼,发言时泣不成声云云。可见上面回忆。怎么办呢?经过考虑决定保留不变。原因何在?的解释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个现实,我脑筋里的回忆也是一个现实,一个存在形式不同的现实。既然我有这样一段回忆,必然是因为我认为,如果适之先生当时在北平,一定会有我回忆的那种情况,因此我才决定保留原文,不加更动。但那毕竟不是事实,所以写了这一段后记,以正视听。其实,季羡林的得意之笔,是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如果确认胡适12月15日已离开北平,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就不可能参加庆典更不可能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所谓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的场景就无法落墨,而这恰恰是季羡林“忏悔”的要义。他引“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的杜诗说自己“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理是什么?“忏悔”当初不该劝胡适留下也。《为胡适说几句话》写道: 

大约在1948年的秋天,人民解放军已经对北平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蒋介石集团的末日快要来临了。有一天我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胡适,商谈什么问题。忽然走进来一个人——我现在忘记是谁了,告诉胡适说,解放区的广播电台昨天夜里有专门给胡适的一段广播,劝他不要跟着蒋介石集团逃跑,将来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京图书馆馆长。我们在座的人听了这个消息,都非常感兴趣,都想看一看胡适怎样反应。只见他听了以后,既不激动,也不愉快,而是异常地平静,只微笑着说一句:“他们要我吗?”短短的五个字道出了他的心声。看样子他已经胸有成竹,要跟国民党逃跑。 

——跟国民党逃跑还是留下迎接解放军站在胡适墓前季羡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同适之先生在孑民堂庆祝会上分别,从此云天渺茫,天各一方,再没有能见面,也没有能通音问。我现在谈一谈我的情况和大陆方面的情况。我同绝大多数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和教师一样,怀着绝对虔诚的心情,向往光明,向往进步。觉得自己真正站起来了,大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之感,有点忘乎所以了。我从一个最初喊什么人万岁都有点忸怩的低级水平,一踏上“革命”之路,便步步登高,飞驰前进;再加上天纵睿智,虔诚无垠,全心全意,投入造神运动中。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群策群力,造出了神,又自己膜拜,完全自觉自愿,决无半点勉强。对自己则认真进行思想改造。原来以为自己这个知识分子,虽有缺点,并无罪恶;但是,经不住社会上根红苗壮的阶层的人士天天时时在你耳边聒噪:“你们知识分子身躯脏,思想臭!”西方人说:“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为真理。”此话就应在我们身上,积久而成为一种“原罪”感,怎样改造也没有用,只有心甘情愿地居于“老九”的地位,改造,改造,再改造,直改造得懵懵懂懂,“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然而涅槃难望,苦海无边,而自己却仍然是膜拜不息。通过无数次的运动,一直到十年浩劫,自己被关进牛棚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皮开肉绽,仍然不停地膜拜,其精诚之心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了。改革开放以后,自己脑袋里才裂开了一点缝,“觉今是而昨非”,然而自己已快到耄耋之年,垂垂老矣,离开鲁迅在《过客》一文讲到的长满了百合花的地方不太远了。 

后悔之意,渗透于字里行间。又列举被胡适赏识的周一良杨联升的不同命运:周一良回到中国,倾向进步,参加革命,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杨联升留在美国,在二三十年的长时间内,同适之先生通信论学,互相唱和,在学术成就上也是硕果累累,名扬海外。周的天才与功力,只能说是高于杨,虽然在学术上也有所表现,但是,格于形势,不免令人有未尽其才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褒贬之意,跃然纸上。

除了周一良季羡林,表示“忏悔”的还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王若水。王若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50年后历任《人民日报》理论组编辑、评论组组长、副总编辑。他在《压制思想的思想运动——读李洪林〈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中说:“这种思想批判是靠由上而下地命令推动的。说是群众运动,实际上是运动群众。对这一点,我也是有亲身体会的例如我参加过的胡适批判运动,就是如此。补充相关内情1954年11月初的某一天,邓拓要我写一篇批判胡适的文章,而且要我第二天就交卷。当时报纸上正在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邓拓转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说:俞平伯所用的方法是胡适的方法;现在要把对俞平伯的批判转变为对胡适思想的批判,首先要批胡适的实用主义。大概邓拓认为我是北大出身的,又是哲学系学生,而且那时的校长就是胡适,所以他把这个任务分配给我。自然,我也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任务的。但要得这样急,我却毫无思想准备,只好匆匆忙忙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胡适、杜威、詹姆斯的著作,就连夜突击写起来了。我也记不得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交卷,总之很快就在11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登出来了,题为《肃清胡适反动哲学的遗毒》。这是批判胡适的第一篇文章。现在看来,这种批判文章是很左很肤浅的,可当时还得到毛泽东的赞许,我自然也很高兴。不久,12月8日,郭沫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扩大联席会上发言,说他认为王若水同志的文章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篇文章,我完全同意王若水同志的说法。对此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我明白他的意思实际是同意毛主席的意见。形式上,是我对胡适思想开了第一枪,实际上我只是奉命。当时这是政治的需要,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我正好在人民日报这个岗位上,就轮到我头上了。将自己批判胡适的第一篇文章评价为很左很肤浅”,声明他“只是奉命”,“是政治的需要”:“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忏悔”之外,还有卸责之意

据《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30日田志凌《胡适浮沉六十年》,林增平亦有“忏悔”之意林增平1947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历史系,历任南昌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历史系主任、院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校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当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欧阳哲生写《重评胡适》,导师林增平鼓励他做这个题目,并告诉他50年代他曾响应号召,发表批判胡适的文章。到了“文革”,他自己成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大肆批判之后,终于醒悟过来,再也不愿提起当年“批胡”的文章了。

著名杂文家严秀(曾彦修)《半杯水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立此存照——八大本“胡适批判”谁读过:大概只有胡适一人》,他与王子野当年编辑《胡适思想批判》说:“现在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证明:当时王子野与曾彦修二人始终半篇批胡文章也未翻读过,一来时间决不允许,二来二人对此等文章均毫无兴趣。……开始编书时,就已谈过,编选原则是,代表性的问题与代表性的人物。至于说些什么,没时间看,也管不了。因此,我相信大陆上大概是没有一个人看完过那八大本《胡适批判选辑》的,这恐怕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真是一场古今中外的奇怪战争,一人下令,大家枪炮齐鸣,但无一人关心战果如何,只有那个被攻击目标一个人在那里静观一切,不置可否。”曾彦修不是庸凡之人,学生时代向往革命,1937年奔赴延安,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任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长1954年3月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辑《胡适思想批判》正在此时一位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对组织上交代的政治任务竟如此敷衍塞责,实在是匪夷所思。

曾彦修提到的王子野原名程健行,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1938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图书资料室副主作,中央军委编译局翻译处处长、编译局秘书长,《晋察冀日报》社编委兼编辑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出版科长、出版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处长,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理论组组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著有《王子野出版文集》一书,内收《努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初步意见》。王子野死于1991年,没有看到曾彦修的文章,可以说是死无对证。但他写有《以辩证观点研究胡适》,中说:谁也不能否认,胡适是近代、现代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可惜在学术文化上这样一个巨人,往政治上却是一个侏儒,一个残疾人。由于他深受美国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迷醉美国的民主政治,妄想用美国的那套货色来改造中国,为此鼓吹不遗余力。而对真正能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始就采取敌视态度。《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他敌视马克思主义的宣言书。从此以后直到逝世,前后几十年,他的反共立场纹丝没有改变。在这方面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广大的进步人士从来设有放松过和他作斗争。这个斗争是理所当然的,是完全必要的。但五十年代清算胡适思想流毒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否定一切的作法,背离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要求。这种的不正之风,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得到纠正。以前对于胡适只有批判,没有研究。现在已开始研究,这是好现象。已经开始的工作有待于深入。这次把全国的几十位专家学者集中起来开会,就是要来交流经验,摸索如何进一步深入。我们开这个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对胡适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也就是把以前倒污水时倒掉的婴儿捡回来。当然应当小心,在捡婴儿的时候不要把污水带了回来。”(《江淮论坛》1991年第6期)

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为什么要悔?因为犯了错误或罪过,所以要自陈己过,悔罪祈福。“胡适忏悔潮”背后的潜台词,是当年对胡适的批判“搞错”了,必须“平反昭雪”。但所谓“搞错”,实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第一种: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反对社会主义,没有反对中国共产党;或胡适即便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不赞成中国共产党,但别的方面还是有贡献的,不能一笔抹杀,一棍子打死。所以,这是一场冤假错案,错在弄错了斗争对象,把朋友当做敌人,——从这义上讲,忏悔属于“纠偏”,属于“落实政策”。

第二种:胡适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本身就该反对。这也是一场冤假错案,错在主持批判的一方“迫害知识分子”,所以应该将是非颠倒过来,重新肯定胡适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从这义上讲,忏悔属于“颠覆”,属于“改天换地”。

季羡林、周一良们忏悔的开端,是1987年和1990年,而高潮是1999年和2001年。促令“逐级加码”的原因,显然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世界形势的剧变。1991年东欧瓦解,苏联解体,令人惊心动魄。尼克松的《1999年不战而胜》,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译本相继出版,西方自由主义的不战而胜,今天的美国即历史终结的理想样板,获得了相当的信奉者。周一良为什么说历史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规律来解释”?就是呼应布热津斯基的历史“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从而否定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季羡林强调胡适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就是美国政治,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就是美国”,更一语道破他心中的憧憬法律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由台湾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重新编辑的《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第一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选录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之思考;第二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选录胡适关于自由民主的文献第三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选录胡适思想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文献,为的是向大众普及胡适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胡适忏悔潮”必然认定1955年“胡适思想批判”应该否定,通过“胡适思想批判”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千万不能含糊的 

2017年1月13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