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互祝“安康”? ——兼论端午节的起源

火烧 2016-06-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端午节祝福语从‘快乐’变为‘安康’的原因,指出‘安康’不适合作为节日祝福,分析其与‘快乐’在语义和适用场景的差异,并讨论端午节的起源与祭祀传统。

  最近两三年,端午节的祝福,不知不觉地由“端午节快乐”变成了“端午节安康”,于是,今年的端午节,我也学着别人给一些人送了一句“端午节安康”的祝福。但是祝福送出去之后,我的心里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感觉这个祝福似乎有点别扭,有点不对劲。一回味,才意识到这句祝福原来是有问题的。

  “安康”的意思是“安宁康泰”,也有解释为“平安健康”或者“身体健康,生活安稳”。不管怎么解释,意思都是相近的,都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一种长期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祝福一个人“一生安康”,却不可以祝福一个人“生日安康”或者“节日安康”。祝福的内容只能是超出一般状态的一种期望状态,却不可以是轻松可以达到的极其普遍的状态,一个人可以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安康或者大体安康的,却极少有人或者基本上没有人一生是安康的,所以,祝福一个人“一生安康”就是合理的、适宜的。相反,一天两天的“平安健康”正常情况下谁做不到?那么,祝福一个人在某一天里安康,譬如“节日安康”,能叫祝福吗?打个比方,要祝福一个小女孩越长越漂亮,我们祝福她“长得比范冰冰还美”是祝福,而如果祝福她“长得比芙蓉姐姐还美”,还能称之为“祝福”吗?虽然芙蓉姐姐长得并不差,甚至比不少人都长得要好。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祝福一个人“节日安康”或者“生日安康”,这样的“祝福”不叫祝福,倒是可以称之为“助气”——想象一下一个女孩被祝福“长得比芙蓉姐姐”还美时的心理吧!

  相反,如果我们祝福一个人“节日快乐”或者“生日快乐”,那么,这种祝福就听起来特别顺耳,特别舒服,这不仅仅是听惯了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这样的祝福语是用词恰当的。“快乐”指的是心境,心境是很容易变化的。刚听了一个笑话,快乐了几分钟,忽然又想起一件倒霉事,心情马上又会低落下来。所以,一个人的快乐,特别是成人的快乐,一般很难持续几个小时,一整天的快乐,就更难了,所以人们常常会祝福别人“快乐一整天”。当然,即使一个人一天有几个小时的快乐,那也不错。但事实是,很多人常常很多天都感受不到快乐。所以,祝福一个人在某一天里快乐,譬如“节日快乐”、“生日快乐”,会让人觉着蛮舒服的呢!

  再回到“端午节”,有专家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自沉汨罗江的诗人屈原的纪念,是祭祀屈原的日子,所以跟清明节祭祀祖先一样,不适宜祝别人“快乐”。但事实上,端午节跟清明节不一样,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现在仍然普遍存在,在这一天当然不适宜祝别人“快乐”,而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传统,在现实中还能找到多少痕迹呢?那些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人,有谁在吃粽子之前还会搞一个祭祀屈原的仪式呢?虽然,这些年也偶尔会有某个地方政府或者某些社会组织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搞一个仪式祭祀一下屈原,但这些活动的影响,相对于十三亿过端午节的中国人来说,能有多大呢?说其接近于零,恐怕并不为过吧?

  其实,不仅仅是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过端午节就已经基本上只是娱乐了。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表夏十首》之十中就写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人们过端午节,就把它当做一个欢乐的节日来过了。而苏轼在其词《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中则写到:“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一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过端午节时的欢乐情状便已经跃然纸上。

  既然至少一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把端午节当做一个欢乐的日子,那么,过了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又何必非要将它恢复成一个悲伤的日子呢?

  事实上,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诗人屈原的纪念,也是不正确的。

  首先,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习俗在古代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现在一些地方也仍有保留,而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早已经有了。《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有一句诗,“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在屈原之前,端午节或者浴兰节就已经存在了。

  其次,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节其实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另外,根据刘德谦先生的考证,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南北朝时作品)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吃粽子、龙舟竞渡应当都是与屈原没有直接关系的。

  至于端午习俗中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懂点中医的人很容易就明白,菖蒲、蒿草、艾叶,苍术、白芷、雄黄都是常用的中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祛湿。端午之后,暑湿越来越重,人们在生活中就会开始频繁使用这些中药,这显然是出于祛病强身的考虑,非要与屈原拉上关系,就显得很牵强了。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证据:韩国、朝鲜、日本都有端午节,这些国家的端午节无疑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这些国家的端午节习俗以及传说,也都与屈原无关。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其实应当都是与屈原无关的,而且,端午节(在屈原之前是否叫端午节还有待考证)在屈原之前也应当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最早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而此书出世的时间已经距离屈原去世750余年了。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传说,应当是后人为了表示对屈原的怀念而附会到端午节上的。跟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类似,还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勾践等传说,这些传说都缺乏充足的史料做依据,都应当是人们的善意的附会。

  那么,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什么呢?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抛开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说法,还有“源于浴兰节”说,有“恶日”说,有闻一多的源于祭祀龙图腾说和黄石、刘德谦的源于夏至说。这些说法,相对于源于纪念屈原说,有更多的史料依据和逻辑支撑。其实,这几种说法在我看来是并不矛盾的,因而是可以合并的。合并的基础,就建立在我的一个认识上,即,端午节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夏至日”。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古人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经用十二地支纪月,农历的正月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因为“午”、“五”同音,故“午”、“五”相通,端五,又称为“端午”。因为端午节月数和日数都是五,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 、“重午节”。在十二地支中,从纪时来说,午时代表的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辰,从纪月来说,午月代表的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月份。所以,“重午”象征的就是阳气最盛,“重午节”象征的就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端午节或者重午节又叫“天中节”,也是古人以端午节为夏季之中,代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的证明。我们知道,夏至日是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才应当是实际上的“阳气最盛”的一天。端午节(或者重午节)和夏至日,一个是象征的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一个是实际上的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所以,夏至日的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也有。根据文献记载似乎可以推断,吃粽子、赛龙舟本来是夏至日的活动,后来就转到端午节去了。这就跟黄石、刘德谦的“源于夏至说”相通了。

  夏天又热又多雨,龙既能飞上天,又能潜入水,既能飞上中天作为至阳的象征,又能兴云作雨,有水神的特征。所以,人们对龙的想象与夏天的特征非常吻合,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将夏天的某一天——被认为是阳气最盛一天(譬如后来的夏至或者端午节),作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至于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恶日”,也是毫不奇怪的。端午节之后,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湿毒盛行,这首先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对于端午节的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端午节又叫重午节、天中节,象征的是阳之极,阳极则生阴,盛极则转衰,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这一天不会是个好日子。这跟人们对重阳节的认识是相通的。重阳节也是一个恶日,一个不吉利的日子,就是因为它象征的也是阳之极。不过,重阳节被用来象征阳之极,是因为它有两个“九”,而端午节被用来象征阳之极,则是因为它有两个“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还叫“女儿节”。为什么叫“女儿节”呢?因为阳极则生阴,女儿代表的是阴。这进一步证明了古人对这一天的辩证认识。

  根据文献推断,“浴兰节”这个名字有可能比“端午节”这个名字要早。为什么要浴兰呢?浴兰的兰,其实就是佩兰。佩兰其实也是一种中药,化湿解暑的中药。五月五日之后,湿气渐盛,湿毒为患,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用佩兰等祛湿的药水进行沐浴,其实是一种很实际的祛除身上湿气,预防中暑和湿毒致疾的一种努力,与某种迷信(譬如对“重五”或“重午”的迷信)联系起来,渐渐就成了一种节日吧。

  另外,五月五日之所以被作为一个节日来浴兰、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挂艾叶,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斗草、采药、跳钟馗、薰苍术、熏白芷、喝雄黄酒、写符念咒,等等,应当还与“五”字有关。“五”字最早的写法,是上下两个横,中间一个叉,或者一个人形,象征的就是天地交通或者通神。所以,五月五日这个日子,在先秦时代,应当就会被人当做是与神交通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做这些活动,神才能感知得到,神才知道你想让他帮你把身上的湿毒给赶跑,让天气不要太热,湿气不要太重,让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过暑夏。

  通过上面对端午节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意识到,一方面,端午节是有祭祀的成分在其中的,譬如龙舟竞渡这个活动以前就有祭祀仪式,但这祭祀,最早时应当不是祭祀的屈原,而是龙图腾,而对龙图腾或者神的祭祀,是不存在悲伤的成分的;另一方面,从浴兰到斗草、挂艾虎、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挂长命缕,到跳钟馗、写符念咒等,端午节是含着明显的向神或者向上天祈福的成分在其中的。

  那么,我们最后再回到端午节的祝福语中来。一方面,因为端午节应当并不是源于人们对于屈原之死的纪念,它的起源与悲伤无关,而且从古到今,人们在端午节对于屈原的纪念差不多一直是星星点点,对这个节日中主导的娱乐气氛影响很小,所以,在端午节,互祝“快乐”完全没有问题。当然,如果是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那祝别人“端午节快乐”就不适宜了。另一方面,因为端午节在古人看来是个“恶日”,因而这一天的很多习俗都含着明显的避凶祈福的意味,所以在端午节互祝“吉祥”也是适宜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