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危机中前行:错综复杂的改革开放1990年代 三
对于中国的改开四十年来说,1990年代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
坦率地说,在中美苏的三国游戏中,中国是最弱的一方。按照老大和老二打架,通常是老三老四倒霉的规律,当时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其实很容易成为双方博弈的牺牲品。不过当时中国经济上实在规模不大,美国的主要斗争焦点还是日本,所以中国并不是唯一靶子。
实际上,中国的危局出现得比苏联早,不过中国挺过来了。苏联没有,成了前苏联。不管改开有多少是非功过争议,中国没有变色,党的领导还在,所有的牌局只是赚多赚少,亏多亏少的问题,中国人常说:人在青山在。再大的困难,一时的得与失,真的不用那么斤斤计较。我们不是锱铢必较的犹太小生意人,整体赢了,局部输了,这就像围棋里边的转换,有舍才有得。
1990年代,大赢家的美国
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晚7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的苏联国旗开始下落,7时45分,一面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
12月25日恰好是西方所谓的“圣诞节”。回味历史,似乎这个日子是刻意选择的,就像是苏联的解体,给西方喜气洋洋的圣诞新年,献上了一份大礼,可怜又不值得同情的老大哥,活着的时候让西方人胆颤心惊,倒下去却化作一束璀璨的烟花,给人家的新年做了贺礼,也可见西方人的恶毒(想想西方媒体人以后宣扬这段历史的欢天喜地吧)。 (换作中国人的思维,假如是7.1、10.1甚至是春节这种时间,直接把4V收了,这喜上加喜的喜庆感觉,可想而知。)
说实在的,当年还在为高考奋斗的我,对国际时政还懵懵懂懂。当时的精神世界只有数理化,只不过当时高考还要背时事政治的内容,因此记忆深刻。那个在郑渊洁童话和对话里经常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地图头老戈,竟然是苏联共产党中出的叛徒。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活着的那一方就是赢家,美国就是大赢家。《教父3》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你的敌人,总是藉由你留下的东西,而变得更加强大。”苏联老大哥撒手而去,留下一个掉到坑里还被宰割几轮的俄罗斯,中国还来不及调整,就直接成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单独面对敌强我弱的包围姿态。
实际上,在前苏联解体的前一年,中东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1990年8月1日,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随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出兵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披露的资料,其实是美国有意误导萨达姆干的……)。 美国迅速集结兵力,在几个月以后,发动了“沙漠盾牌”行动,打了一场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宛如热刀切黄油,把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
顺便说一下,美国打海湾战争,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光战争准备工作,就进行了好几个月(运输战争物资和动员),而且在沙特和阿联酋有军事基地。这么算起来,美国发动战争,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轻松,何况当时海外战争有很多国家来买单。美国的军事实力,有被夸大的成分。
美国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实际上同时也在向全世界秀武力亮肌肉,展示了美国信息化时代压倒性的军事实力。(这部分内容不再展开)。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深刻地改变了地缘政治关系,全世界正式进入美国独霸的时代。
有冷战和海湾战争双重胜利(其实严格算是一起的),美国进入了烈火烹油的1990年代。中美关系也就此进入改开后的第二阶段--中国韬光养晦、委曲求全的时代,美国肆无忌惮任我行的时代。美国人放肆到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的办公室里搞女实习生莱温斯基……(在办公室里办这种事情,很败风水的……老特应该就这个说说事。)
在西方精英阶层的眼中,中国步苏联的后尘,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一位叫做福山的日裔学者,甚至还发表了《历史终结论》,比美国例外论更牛逼更夸张,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已经是人类体制进化的终点。
我们常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1990年代,风向明显对我们不利。无论是军事、政治、科技、外交方方面面,中国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像银河号事件(1993)、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1999)/还有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差不多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除此之外1996年,台海局势也趋向恶化,最终美国总统克林顿派出了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震住了局面。
与此同时,美国人一边消化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遗产,一边不紧不慢地对中国渗透,在中国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甚至有西方学者狂妄地声称:“中国能不能顶到那时候还两说呢。”可见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多严峻。
哲学真的是充满了辩证。没有了强大对手,对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中底层群众,未必是好事。美国的统治精英阶层,自此开启了魔鬼的闸门,加速了去工业的步伐,同时更加倚重于金融,此后不到30年美国危机重生。——此是后话,后面继续阐述。
综错复杂的中国1990年代
而在1990年代,中国国内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改革开放十多年,积累了很多地方的利益集团,形成了地方(特别是改开前沿)有钱,中央财政空虚的严峻局面。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中央要进行赈灾,但是财政拿不出多少钱来。转而求助于地方政府,当时最富的广东政府,最终也没有拿出多少钱来。-- 类似的情形,推动了后来的分税制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另外一种思潮甚嚣尘上,在被“和平演变”的风险之下,还要不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不要重新走回当年计划经济的老路上?1992年,286以88岁高龄,在退休后进行了一次南巡讲话。在关键时刻,以他一生的威望做基础,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了一张大牌 -- 开发浦东新区。由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在引入外资最困难的时期,香港的李嘉诚投资巨额资金支持上海开发,为后续其家族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大陆合作关系。
1997年香港回归,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发生了巨大的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损失巨大。1998到1999,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经济非常低谷的时期。但是正是在那个困难时期,中国人找出了一条新路 --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成长,带动就业和摆脱经济危机。京珠高速公路(后来的京港澳高速),就是那个时代建设的。2000年底,京沪高速竣工,也是那个时代建设的。
这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国内第一轮农业改革的红利已经消失,农村的税收问题和治理,显露出严峻的一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大批的工人下岗;与此同时,“军队要忍耐”。无论是工农兵,这些国家的基石阶层,都承担了巨大的牺牲,都为那个时代扛下了艰巨沉重的包袱(仅仅说哪个群体的牺牲,是远远不够的)。
在90年代,有两届国家财政部长交接的时候。接任者看着“国家账本”,喟然长叹:“真不知道前任是怎么熬过来的……”。
总结起来,中国1990年代的改革,都是在巨大的压力,巨大的问题,巨大的危机背景下推动。在这个看上去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善于斗争、能屈能伸、韧劲十足的特性,就充分展现了出来。《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里,有这么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在1990年代,但凡有点本事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在谋划着出国。很多人都打着主意,宁肯到国外刷盘子都比留在国内强。如果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学英语学得多么拼命。GRE、托福、雅思考试,中国人把这几类考试的分数,推高到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的新东方,也是在那个时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很多亲身经历过1990年代困难的中年人老年人,如今对人生都有比较豁达的看法。与那个时代的困难相比,眼下的困难连P都不算 -- 这也是为什么对毛衣战,我如此乐观的原因。1999年,无锡的一位电子产品代工厂的老板,在北京亲口告诉我,他们代工一只鼠标,利润最后只有一分钱(外国的精算师把利润压榨到了极致)。而现在,即使是毛衣战背景之下,美国人想要在中国以外找到代工厂,已经很不容易。
现在很多有争议的改革,都是始于1990年代的。包括国企改革、商品房改革、教育医疗改革。任何改革,都有人会牺牲,当然也有很多人获得巨大的利益。这构成了后来贫富差距和阶层割裂的重要的因子。 -- 这个话题就不在这里讨论了,一言难尽,也不能非黑即白的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
总结中美的1990年代
中国有“卧薪尝胆”、“胯下之辱”这些典故,忍辱负重是中国人倡导的修为之一。但是真的处于不得不“韬光养晦”的时代,其实还是很痛苦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那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真的降临到身上,真的会很难过。
1990年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虽然困难重重,也是一个在困难中变革的时代。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全球产业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大清洗。表面上看,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剪羊毛的方式,从亚洲新兴国家镬取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也打烂打残了和中国同一产业层次的小竞争对手,以至于后来西方国家发现,离开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全世界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的地方。 -- 西方人的短视可见一斑,当然客观上因为中国比较能熬,挺得过来。
很多中国著名的it公司,都是创立于1998年前后,包括腾讯、阿里、百度、搜狐、新浪、网易、盛大……他们给中国下一轮的改革,带来了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挺过了19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一页,而美国的焦点,从围堵中国转向了反恐……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十年黄金时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