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企业原则和历史总结 重求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7024577
社会主义企业原则和历史总结
一
必须明确的历史事实是,公有制企业的命运前提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丧失才让社会主义企业公有制覆灭。而过去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主义真谛的认识还不够,没有断绝既得利益在工人运动国家建设党的建设中出现和存在,根本利益和当家做主的权力没有科学有效的让人民群众掌握控制,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都没有实现,因此导致失败。
斯大林毛泽东去世前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企业,恰恰是运行正常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丰功伟绩的。恰恰是上层建筑背离无产阶级后,才出现了企业的危机,才出现了弊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事实证明,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学理论有错误,同样也不能否定斯大林虽然简陋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可取之处成功之处。事实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先进文明的,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优越性,是人类社会伟大的开创,给人类社会给苏联人民中国人民带来伟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很多企业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并且严格实行了按劳分配,那些企业工人的积极性极大提高,生产的主动性创造性极大提高,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极大提高。事实证明企业需要工人阶级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民主权利,而不是否定无产阶级国家的公有制。
需要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民主真正的确立,否则,即使企业实行工人的一些民主权力也丧失。
二
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而工人阶级走向人类社会的经济舞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人不是仅仅监督,是参与管理。
社会主义企业既要有国家的管理,同时结合职工的参与管理。绝不是每个企业的职工拥有这个企业,这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实际上的少数人的股份制。历史上曾经的集体所有制,只是小生产手工艺和农村在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水平上,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一个暂时形式,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人事权力与财务权力同样不能由少数人操纵掌握,必须是国家与职工民主权力相结合的制度。
首先是无产阶级国家立法对企业管理和制定经济政策,明确国家和企业工人的权限和义务。
职工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在一起,国家管理与职工当家做主权力必须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企业一个重要制度是任何解雇必须是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权力机构才有权力,任何管理者不但不能解雇任何人,其本身也可以被职工会议职工权利机构罢免。财务同样需要职工的参与管理。
参考转帖: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有法可依
德国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着坚实的法律保障,德国《职工参与管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临事会,然后再增加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设立调节委员进行调节,如还不能解决,则由临事会主席裁定。《企业法》中则规定,凡职工在5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每3年改选一次,职委会人数取决于工厂人数多少。职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等方面维护职工的利益,企业主在涉及职工工资福利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的同意。
德国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劳资双方关系融洽。由于企业中的重大事项必须有职工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沟通,从而能使双方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因此,企业临事会中企业主代表提出的方案,一般都能得到职工代表的支持和赞同。二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据统计,1995-1999年,德国实行“职工参与管理”的企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每年提高8%,而同期美国企业每个工人每年的产值只增长3.5%。在西方国家,德国的工业劳动率居第一位。三是可以从职工中汲取许多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由于员工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落实,所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特别强。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是提得最多的一个。不仅如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员工以主人的姿态参加,无疑使产品在速度、质量方面得到有效保证,有困难亦会群策群力地克服。
欧洲学校理事会都设有工人理事,包括私立学校理事会也设有工人理事。
如果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资本家,让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比德国的企业制度有着根本的实质性的体现,那么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必将在积极性、劳动热情、创造性方面远远的超越资本主义。
三
不把无产阶级国家所有制做为前提,而鼓吹所谓的职工拥有企业,这是鼓励小资产阶级意识的为了私利去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即使资本主义的企业都是受到资本主义政府扶持的,包括今天金融危机后美国西方对企业采取国家接手的做法,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背后的支持。
离开国家的支持,国家的管理,所谓的工人集体所有企业必然面对国际资本主义一败涂地,面对国内的政治形势出现私有化。
南斯拉夫的所谓企业自治,造成职工对企业分配只关注消费,不重视积累,使得企业缺乏发展后劲。中国的国有企业是美国西方侵略中国摧毁中国的障碍,妄图让中国放弃国有企业也成为这样的企业,就是敌对势力豢养的伪装分子的阴谋诡计。
工人集体所有制只能让这些工人成为小资产阶级一部分,只能让他们变得用狭隘的小生产的思想意识对抗无产阶级专政,所以列宁指出,企业工人自治的所有制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
不研究人民当家做主,不研究企业如何实现工人的民主权利,却泛泛鼓吹工人集体所有制,这样的所有制,必然很快成为有组织的少数人所有制甚至是个人私有制。
归根结底笼统的所谓工人集体所有制,代替代表不了企业工人的民主权力,因此既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也不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无产阶级国家的公有制,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就必然背离社会主义。
转帖:
“南斯拉夫那些“工人自治”的企业实际变成了工团主义的封闭堡垒。所有的工人集体几乎都对扩大外延性再生产毫无兴趣,一有了钱就想“分光吃净”。强烈的福利主义倾向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更新改造,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有的工人集体,都不能合理地组织经济资源,对于外来工人盲目排斥,绝对不容许别人分享自己的机会;对于本企业的闲置设备、闭置材料宁愿囤积,也绝对不容许之流入社会的短缺行业。”
从理论上说,稍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工人自治”、“工厂归工人”这一类口号,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老机会主义者、老修正主义者的口号。
所谓“工人自治”、“工厂归工人”的“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一类“理论”,也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驳得体无完肤了。
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把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手中。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首先把生产资料转化为国有财产”。
在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的初期,当有人主张把工厂交给“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的时候,列宁曾经严厉地批评这种主张,指出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指出:“任何直接或间接地把个别工厂或个别行业的工人对他们各自的生产的所有权合法化、或者把他们削弱或阻挠执行全国政权的命令的权利合法化的做法,都是对苏维埃政权基本原则的极大歪曲和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制和社会主义性质》)
“没有国家的有计划的组织,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地遵守统一的准则,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第三百一十四页。)
“如果对于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不实行全面的国家统计和监督,那么劳动者的政权、劳动者的自由,就不能维持下去,资本主义压迫制度的复辟,就不可能避免。”(《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第二百三十二页。)
四
砸铁饭碗的时候,为什么群众没有反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存在人浮于事,人浮于事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破坏十分大,对利益的实现和分配的破坏十分大。人浮于事不但没有能让人轻松工作愉快工作,反而造成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这个教训十分大。
社会主义必须也是民主集中制,从真正的民主达到真正的集中,完全是群众利益的统一。这样,人浮于事就是自绝与绝大多数,就必然在企业中没有产生存在的环境,就会被有组织有效的彻底处理解决。
五
斯大林模式没有让人民群众名副其实的成为统治阶级成为主人翁,南斯拉夫同样没有让人民群众成为主人翁,南斯拉夫的一个失败原因是竟然用资本主义民主理念用在社会主义制度,当然是必败无疑了。几千年的阶级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理念还在毒害影响在革命者和人民群众,能不能战胜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能不能号召人民群众能不能取得胜利的关键。
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就是在生产资料国有制条件下,把经营权下放给企业经营者,而企业的经营者仍然由地方政府任免、“调动”、“撤换”。这种所谓的社会所有制,既没有劳动者协作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内容,更没有协作的劳动者推选撤换经营者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公有制,是国有制条件下的经营者私营——国有私营。
由于国有私营经济制度的专制腐朽性,国有私营的实施,使有的工厂领导人和地方政权的领导人一个鼻孔出气,在自己拥有的企业中决定一切,工人如果对企业领导的问题进行批评,就被撵出企业而被解雇。这种南辕北辙的所谓改革,使国家集权主义、官僚主义和专家治国论、经理独断的倾向,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就业率下降,工人成为随时被解雇的雇佣奴隶,就是退役军官在国内得到劳动岗位都困难,不得不到国外就业。南共联盟自1969年起又实行所谓合理化现代化的集约经营,尽早消灭国家资本,导致一些企业关闭,一些工人离厂,由国有私营退到了私有私营。私有制的实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不合理的社会差别、发财致富、化公为私和各种滥用权力的情况严重,犯罪活动猖獗。经济不稳定不仅在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上,而且在国内的政治情绪上都开始有所反映。一些有丰富的革命经历和吃过不少苦的老工人,受到那些官僚的欺压,交出了党证而退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决议宣言以及光说不做感到厌烦。问题越积越多,弄得混乱不堪,酿成1971年萨格勒布大学生罢课,有发展成一场工人阶级大罢工的趋向,1971年铁托承认“我们曾经对工人阶级许过许多愿,但兑现少。”(《铁托选集1961~1973》第296页)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企业需要以南斯拉夫的教训为鉴,广泛学习参考一切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按照马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总结出真正的劳动者主人翁的企业制度,建立创造力热情积极性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