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稿》的体会(11-20)
学习《手稿》的体会(20)
——改革开放中的分工
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本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的生命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既保证了人的生存,生产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也就是人的类的生活,生产生活。同时也保证了人对自己的产品的消费,补充着人的生产的消费,补充着人的生活的消费。因此在这里并不存在分工,也就是说,不是把人分为工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分为工程师、作家,分为歌唱家、艺术家,分为律师、警察,等等,在这里只有各种专业不同的活动,而没有专职的人。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劳动变成了雇佣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异化的生产。因此,分工也就成了异化生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分工是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的表达。换句话说,由于劳动不过是外化范围内人的活动表现,不过是作为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不过是人的活动——作为现实的类的活动,亦即作为人这个类的存在物的活动——的异化了的、外化了的状态。
关于分工——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而然地不能不被看成是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的本质,亦即关于作为类的活动、人的活动的这种异化了的和外化了的形式。”
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换,分工是交换的前提,交换是分工的结果。“ 考察分工和交换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分工和交换是作为类的活动的人的活动和作为类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然外化了的表现。
说分工和交换以私有财产为基础,这就等于说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后一种说法是国民经济学家所不能证明的,而是我们准备替他们加以证明的。说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形式这一点恰恰包含着双重的证明:一方面证明人的生活为了本身的实现而曾经需要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也证明人的生活现在需要废除私有财产。”这就是消灭分工的理论要求。
分工和交换是这样的两个现象,国民经济学在考察他们时夸耀自己的科学的社会性,同时也无意中透露了他们的科学所包含的一个矛盾,即借助于非社会的私人利益来论证社会。
进行交换的倾向(国民经济学认为利己主义是他的基础),被看作是分工的原因或相互作用的因素。萨伊认为交换对于社会的本质来说不是什么基本的东西。财富、生产被用分工和交换来加以说明。分工被认为引起个人的活动的贫乏和退化。交换和分工被认为是产生人的才能的巨大差别的原因,而这种差别又因为交换而成为有益的。斯卡尔贝克把人的进行生产的或有生产力的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1),个人的、人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非来源于现实的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此外:分工受市场的限制。——人的劳动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最主要的事情由对象的物质特性来承担。——分配给每一个人的作业应当尽可能地少。——劳动的划分和资本的集中,个人生产的缺乏效果和财富的大规模生产。——自由的私有财产对于分工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分工的批判,尽管这些批判是肤浅的,但是他们却接触到了分工的实质。
改革开放不仅没有消灭分工的意思,反而却为了小钱不断地扩大分工,并且把分工看作是国富民裕的最好的方式,实际情况是,这种不断扩大的分工给劳动者带来的灾难是难以克服的。 由此可见,只要把改革开放中的异化生产消灭了,分工和交换自然就消灭了。
劳动者
2009.3.2
学习《手稿》的体会(19)
——改革开放中的需要的异化
马克思说:“从科学角度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方式和生产的某种新的对象在社会主义前提下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劳动是异化劳动,财产是私有财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发生了异化。在改革开放中“在私有制范围内,这一切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把它置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促使他进行新花样的享乐,从而使他陷于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其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自己本身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的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随着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人越来越需要货币,以便占有这个敌对的本质,而他的货币的力量却恰恰与产品的量成反比例地下降,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力量的增长而日益增长。——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货币的量越来越成为它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像货币把任何存在物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它也在自己本身的运动中把自己本身归结为量的存在物。无度和过度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
甚至从主观方面来说,这也部分地表现在: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成为不近人情的、过于讲究的、违反自然的和想入非非的欲望的精心安排的和总是精打细算的奴隶。私有制不能把粗野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它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幻想、奇想、怪想;没有一个宦官像工业宦官即生产者那样低声下气地向自己的君主献媚,并且像他们们那样用卑鄙的手段来刺激君主的痲痹了的享乐能力,以骗取君主的恩宠;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力图用狡猾的手段来骗取银币,从自己的按基督教教义说来应该受敬爱的邻人的口袋里诱取黄金鸟(每一个产品都是人们想用来从别人那里诱骗他的命根子即货币的诱饵;每一个现实的或可能的需要都是把苍蝇诱向黏竿的弱点;对社会的、人的本质的普遍盘削,正像人的每一个缺陷一样,是把人同天国连结起来的一个纽带,是使人的心能够接近僧侣的一个方面;每一个急难都是一个机会,使人能够趁机作出倍献殷勤的面孔来接近自己的邻人并且向他说:亲爱的朋友,我给你所需要的东西,而必不可缺的条件你是知道的,你也知道应当用什么样的墨水给我书写卖身契;我使你受用,我也要从你身上捞一把),-为了这个目的,工业的宦官投合消费者的卑鄙下流的意念,充当消费者和它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匠,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以便然后为这种亲切的服务要求报酬。—— 这种异化还部份地表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上,即一方面所发生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或者毋宁说这种精致化只是在相反的意义上的再生产者自己本身。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劳动者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窒息人文明的瘴气所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地住在这洞穴中,彷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他身旁脱离的异己力量。如果他交不起房租,他就每天都可能被赶出洞穴,劳动者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明亮的居室,这曾被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称为使野蛮人变成人的伟大天赐之一,现在对劳动者说来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所固有的最简单的洁癖,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污秽,这人的腐化堕落的标志,这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劳动者的生活要素。违反自然的满目疮痍,日益败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存在,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形式存在。人类劳动的最原始的方式(和工具)又重新出现了:例如,罗马奴隶的脚踏车又成了许多英国劳动者的生产工具和生存手段。人不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动物的需要。爱尔兰人只知道一种需要——吃的需要,而且这吃也仅仅限于马铃薯,并且只是最劣等的破烂马铃薯。但是,在英国和法国的每一个工业城市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爱尔兰。连野蛮人、动物都有猎捕、运动等等的需要,与自己的同类交往的需要。-机器的简单化,劳动的单纯化,被利用来把还完全未发育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即儿童变成劳动者,正像劳动者变成被遗弃的儿童一样。机器适应着人的软弱性,以便把软弱的人变成机器。” 在改革开放中,工业宦官的君主就是消费者。工业宦官的需要就是对货币的需要。相反,文明的阴沟成了劳动者的生活要素。对于十三亿人来说, 违反自然的满目疮痍,日益败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存在,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形式存在。
在改革开放中,政治经济学家们对人的需要归结为对于货币的需要。没有货币,任何需要都是空谈。“关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增长如何造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这一问题,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家是这样论证的:(1),它把劳动者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起码、最可怜的物质生活,而把劳动者的活动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因而他说,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乐方面,都再没有任何其他的需要;因为国民经济学家甚至把这样的生活都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2),它把尽可能贫乏的生活(生存)当作自己进行计算的尺度,而且是普遍的尺度:所以说是普遍的,是因为它适用于大多数人。国民经济学家把劳动者变成没有七情六欲的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正像它把劳动者的活动变成撇开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一样。因此,劳动者的任何奢侈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而一切超出最抽象的需要的东西——无论是消极的享乐还是积极的活动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因此,国民经济学家这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关于自制、贫乏和节约的科学,而实际上他甚至教训人把清洁的空气或肢体的运动的需要都节省起来。这门关于惊人的勤劳的科学,同时也是关于禁欲主义的科学,而它的真正理想则是禁欲的然而进行重利盘剥的吝惜鬼和禁欲的然而从事生产的奴隶。它的道德理想就是把一部分工资存进储蓄所的劳动者,而且他甚至为它所欣赏的这种理想发明了一种奴才的艺术。人们还怀着一种感伤的情绪把这种理想搬到舞台上去。因此,国民经济学,尽管它具有世俗的和富于情欲的外衣,实际上却是道德科学、最最道德的科学。它的基本教义是:自制,对生活和一切人的需要的摒弃。你越是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是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能积攒的越多,你的既不致为蛀虫所蚀也不致为盗贼所夺的宝藏,亦即你的资本,也就越大。你存在得越少,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就有得越多。你的外化了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了的本质也积累得越多。国民经济学家把从你那里剥夺去的那一部分生命和韧性,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而你自己所办不到的一切,你的货币都能够办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上剧场,能旅行,能为自己获得艺术、学识、历史珍品和政治权力——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它能够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但是,尽管货币就是这一切,货币却除了自己本身外不能创造任何东西,除了自己本身外不能购买任何东西,因为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奴仆,而当我占有了奴仆,我也就无须再去追求主人的奴仆。因此,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淹没在发财欲中。劳动者只有权拥有他为了生活下去所必需的那么多,并且只有权为了拥有这么多而生活下去。”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异化。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变成了仅仅为了货币的需要。这种需要,给货币所有者或者说给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带来了利己的满足,带来了利己的幸福。相反却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了痛苦,带来了贫困。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货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劳动者
2009.3.2.
学习《手稿》的体会(18)
——改革开放中资本家的状况
改革开放的财产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履行了私有财产的职责。为了方便恕我用资本家这个名词。
资本家把私有财产的代表——货币,作为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用钱赚钱的活动,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是资本家的唯一的活动方式、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赚钱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竞争的关系 。
首先,资本家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资本的那种无可抗拒的购买力。“资本是对别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人凭借资本(例如继承的大笔财产)可以获得什么呢?可以获得这笔财产赋予它的那种力量是购买力,也就是说,是对于别人的一切劳动和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因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它的个人的或人类的特性,而只是由于它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力量就是它的资本的那种无可抗拒的购买力。”
“资本的盈利和工资完全不同。资本的盈利首先按照工资抽取盈利,其次按照预付原料抽取盈利。最低的盈利率是按照除了补偿资本的任何运用都可能遭到的那种偶然的损失以外略有剩余,这个余额就是盈利,亦即纯收益;最高的盈利率是在大多数商品中完全吞没了地租并且把供应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工资降到最低价格,使之仅够维持劳动者在劳动期间的生活。”
“促使资本所有者把资本投入产业、商业的唯一动机是,追逐利润的观点。他从来不想计算一下,资本的这种运用会动用多少生产劳动,或者会使他的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品价值增加多少。劳动的最重要的运用都是按照投资者的规划和盘算来调节和支配的。而投资者通过这些规划和运用所知秋的目的是利润。这就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其次,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必然要消灭资本家。“资本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资本的盈利的上升象复利一样影响着商品的价格,那么竞争就是对抗资本家的唯一手段。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竞争及对工资的提高,也对商品价格的下降发生有益于一般消费者的影响。但是,只有当资本扩大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是可能的。多数的资本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能出现,因为资本照例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要转化为单方面的积累。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着资本的积累。在私有财产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自然周转,这种积累就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趋向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更为自由的道路的。
资本的盈利是同资本的量成正比的。撇开竞争不说,大资本也会依照他的量而比小资本积累得更快。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的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资本的增长和大量资本的存在以一国的财富的日益增进为前提。在财富达到极高程度的国家里,通常盈利率非常低,从而这个盈利容许支付的利息是如此之少,以致除了最富有的人以外都不可能再靠利息过活。因此,所有的中产者都不得不亲自运用自己的资本,用它经营某一企业,或者参加某一商业部门。这种状态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最欣赏的状态。
在竞争扩大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的增加,附利贷款资金的数量必然必然日益增长。随着这种资金的增长,货币利息会日益降低,1,因为一切物品的市场价格随着这些物品数量的增长而降低,2,因为随着一国资本的增加,新资本越来越难以找到有利可图的运用。于是不同资本之间就产生了竞争,而一个资本的所有者千方百计地想把其他资本所已经攫取的企业据为己有。在这种情况下,小资本家必须在下述二者中选择其一:(1),或者是由于他已经不能靠利息过活而把自己的资本吃光,从而不再是资本家;(2),或者是亲自经营企业,比更富有的资本家卖的贱些而买得贵些,并且支付较高的工资。既然市场价格由于预计会有的激烈竞争而本来已经很低,那么小资本家自然要陷于破产。反之,如果大资本家想挤掉小资本家,那么他就较之小资本家有着资本家作为资本家对劳动者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对他来说,较低的盈利可以由较大数量的资本来补偿;他甚至可以如此长久地经得住暂时的亏损,直至小资本家破产,直至它摆脱小资本家的竞争。他就是这样把小资本家的营利为自己积累起来。其次,大资本家总是比小资本家买得便宜,因为他的进货数量较大。所以,他买得便宜些也不致亏损。”
但是,如果说贷款利息的下降会使中等资本家由食利者变为企业家,那么反之亦然:企业资本的数目的增长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盈利的减少,会引起贷款利息的降低。大资本即使盈利低,也照例比盈利高的小资本增长的远为迅速。俗话说得好:钱能生钱。如果盈利低的一些小资本家与这个大资本家相对立,那么大资本家就会把他们完全打垮。
在这样的竞争下,正如在大城市中所看到的那样,商品的普遍粗劣化、伪造、假冒、普遍掺毒等等,乃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必然造成生产过剩,必然造成危机,先是金融危机,接着是经济危机。“正如没有资本的预先积累,劳动就不可能使生产力获得这种巨大发展一样,资本的积累也自然而然地导致这种发展。资本家力图运用自己的资本来生产尽量多的产品,因此他极力在自己的劳动者中实行最合理的分工,并且给劳动者提供尽可能好的机器。他能否在这两方面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资本的大小和这笔资本所能雇用的人数。因此,由于资本的这种增长,同一数量的劳动可以生产出多得多的产品。这就出现了生产过剩。”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家打倒资本家。这就是资本的扬弃,也就是私有财产的扬弃。
现在广大网民们揭露的资本、私有财产的事实佐证了上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家的状况的表述。
劳动者
2009.3.1.
学习《手稿》的体会(17)
——改革开放中劳动者的地位
由于改革开放的劳动是异化劳动,首先,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所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劳动者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的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制的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劳动者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的活动也不是他自己的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其次,劳动的产品不是归劳动者所有,而是归别人所有。所以,“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能力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的世界也正比例地落价。劳动不仅生产商品:他还生产作为商品的自己本身和劳动者,而且同它生产的一般的商品成正比。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最后,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劳动者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生活的手段。“ 在异化劳动条件下,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的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在改革开放中劳动者为别人打工仅仅为了挣得工资。劳动者就和别人形成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总是对劳动者有害的而对别人总是有益的。首先,“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是属于资本家的。首先,资本家没有劳动者,要比劳动者没有资本家活得更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习以为常的并切是有效果的,劳动者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且会给他们招来恶果。其次,土地所有者和货币资本家还可以把产业收益加到自己的收入里去,而劳动者则除了劳动所得以外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劳动者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因此,对劳动者说来,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是致命的分离。”其次,“当资本家盈利时劳动者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则劳动者一定跟着吃亏。”最后,在劳动者和资本家同样遭到损失时,劳动者苦恼的是他的生存本身,而资本家则苦恼的是他的死钱财的盈利。劳动者不仅要为物质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要为谋得职业,亦即要为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由于改革开放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由于劳动者和别人处于这种关系,所以劳动者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就表现为痛苦、贫困。
首先,“在社会财富正在增长的社会里,这是唯一对劳动者有利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劳动者的需求超过了劳动者的供给。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劳动者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是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是不得不牺牲更多的时间,以致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娈者从事奴隶般的劳动。这就缩短了劳动者的寿命。第二,社会只有在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才会处于日益富裕的状态。但是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是可能的:1,通过大量劳动的积累,因为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从而,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被越来越多地剥夺,通过他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与他对立,而他的生存和活动的资料越来越多地积聚在资本家手中。2,资本的积累扩大着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劳动者人数;反过来说,劳动者人数的增加扩大着分工,同时分工又增加着资本的积累。一方面随着这种分工的发展,另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劳动者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3,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货币利息生活。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经营某种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商业。这样一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资本的积累就会增强,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样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因此,工人等级中的一部分人必然陷于行乞或饿死的境地,正象一部分中等资本家必然沦为工人等级一样。
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
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最后,正象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这就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即财富正在增长、增进的状态所产生的后果。”
其次,“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和,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最后,“在社会财富处于减退的状态下,劳动者所受的痛苦最大。亚斯密说:没有一个阶级象劳动者阶级那样,因社会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综上所述, 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由此可见贫困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现在网上广大网民,关于改革开放中劳动者的所有描述都可以作为劳动者的上述地位的佐证。
劳动者
2009.3.1。
学习《手稿》的体会(16)
——给网民的一封信
广大的网民同志们:你们好!
改革开放出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例如:劳动者(包括大中专毕业生)为什么找工作那么难?人们为什么总是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家庭矛盾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为什么会不景气甚至破产?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等等。如何认识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这不仅是主流媒体的责任,而且也是广大网民的责任。因为十三亿人都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弄明白这些矛盾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广大网民责无旁贷的责任。
马克思说:德国的国家制度产生的社会问题“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结果发生片面的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的矛盾。”把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和改革开开放联系起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经济制度产生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和改革开放的制度的结果发生片面的矛盾,是不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的矛盾?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答案。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认识到改革开放出现的矛盾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生产方式是资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的生活方式是打工挣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是资本,生活方式就是雇佣劳动。
2007年以来,我在网上发表了说明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这里的原因是,第一,我的说明还不彻底。第二,仅仅从理论上说明问题。所以不会被网民们接受是自然的事情。
自去年以来我学习了《手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资本是私有财产的最高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说明改革开放的问题。
我的认识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是以资本为前提,实质上就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改革开放的前提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实质上就是以异化劳动为前提。
这样做我就把人们不理解的很有争论的理论问题,变成了实践的问题,变成了十三亿人都可以进行判断的事实问题。这个实践,这个事实就是:改革开放的劳动是不是异化劳动?改革开放的财产是不是私有财产?全国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我们也就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实质。
网民们可以看出,我写的学习《手稿》的体会 1——15语言晦涩,逻辑混乱,错误缺点百出。这是因为我有无法摆脱的困难,我实在没有时间,只是每天用一个小时写作。但是我基本上把我的观点亮出来了。我的目的就是弄清改革开放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得了病,就必须弄清是感冒还是癌症,感冒就用治感冒的办法,癌症就必须用治癌症的办法。这就是寻找原因。一个社会有了病,也就必须弄清病的根源,这就需要进行判断。如果找到了病根,我们就有办法了。如果找不到病根,那么必然就是乱投医,结果就会把社会治死。
我已经把我对改革开放的病根告诉了网民们,为了中国社会不再带病运行,为了劳动者像人一样生活,我期望广大网民们对我的判断进行批评甚至批判。
劳动者
2009.2.28。
学习《手稿》的体会(15)
——改革开放中的货币
马克思说:“ 对于个人和对于那些以独立本质自居的、社会的和其他纽带说来,货币也是作为这种颠倒黑白的力量而出现的。她把坚贞变成背叛 ,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邪恶,把邪恶变成德行 ,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
既然货币作为存在着的和活动着的的价值把一切事物加以混淆和替换,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了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既然是这样,那么取消货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货币是什么?是价值的尺度,是交换的手段。这是货币的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价格决定的,不是由价值决定的(全部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费用决定的,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商品的生产费用可以人为的变化,因此商品的价格就可以随意的变化。在用钱赚钱的活动中,涨价是为了赚钱,降价也是为了赚钱。货币可以购买一切商品,谁掌握的货币越多,谁掌握的财富就越多。由此可见,货币在改革开放中,已经变成了物质财富的代表。
在改革开放中,万恶的求金欲,成了每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追求货币的方式不同,获得财富的多少也就不同。打工挣钱是一种方式,这个方式是广大劳动者的方式。用钱赚钱也是一种方式。这个方式是有钱人的方式。打工挣钱就是雇佣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用钱赚钱就是资本,就是私有财产。在改革开放中,用钱赚钱是经济发展的领导者,是统治者,打工挣钱是经济发展的被领导者,是被统治者。
资本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在改革开放中,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用钱赚钱,也就是说都可以成为资本家。但是,只有钱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资本家。异化劳动者也想成为资本家,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为了赚钱劳动者异想天开的期望天上掉馅饼,因此,也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剩余工资,进行赌博——股市、彩票、购买基金等等,但是结果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由于货币是人们追求的对象,所以,股市、彩票,商业、一切生产都是用小钱赚大钱,因此都是赌博。因此改革开放就是在赌博中发展经济,这样,赌博的规律就成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的规律。
关于货币我劝同志们看看《货币战争》,哪里边把货币的本质,分析得淋漓尽致。知道了货币的本质,我们就知道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就知道了必须取消货币的理由。
劳动者
2009.2.27.
学习《手稿》的体会(14)
——改革开放中自然界的异化
关于自然界马克思说:“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够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存。人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变成自己的生活资料,劳动因此使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具有同一内容,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既然整个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那么,按照自然的规律,服从自然的规律,通过生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的生存服务,同时避免自然规律给人带来伤害,就应该是对自然界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自然界的态度却不是这样。人为了赚钱,把自然界变成赚钱的手段,乱砍乱伐森林,造成了沙漠蔓延,造成了水土流失,造成了滑坡,造成了气候的变化,造成了河水泛滥。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有水快流浪费了地下资源,断绝了后代的生存资料。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生产有毒有害的产品,并不采取措施,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把工业集中到工业区,工业最需要的纯净的水变成了污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忘记了水利建设,遇到旱灾,束手无策。遇到水灾,大量投入人力物力。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忽视了地震带上的房屋不抗震,导致了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为了赚钱,扩大城市建设,占用大片良田,破坏了人们的自然环境。
等等等等。
改革开放是在毛泽东时代的自然界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时代的自然界是:把沿海的工业分散到内地去。利用集体劳动治江治河,要让高山低头要让河水让路。限制城市建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工业建设农业建设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切生产都是全体劳动者自觉参加的生产。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劳动者的生产方式。鞍钢宪法是劳动者管理企业的方式。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大搞群众运动,既是克服自然困难的法宝,也是克服社会弊病的方针。等等。可见毛泽东时代的自然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界。
改革开放的自然界是把工业集中到沿海集中到城市,从而扩大了城乡差别。放弃了大江大河的治理,以致使得农业生产不得不受自然灾害的破坏。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用来扩大城市建设。为了蝇头小利不惜破坏森林植被,不惜造成环境污染,有水快流大量浪费地下资源,断绝了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料。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不是为了全国人民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赚钱。一切生产都成了打工劳动者的专业工作,分工继续扩大,有钱有地位的人认为劳动是下等人的事。大寨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庆的三老四严的作风,被看作是傻子作风。鞍钢宪法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手段。等等。可见改革开放的自然界和毛泽东的自然界正相反对。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自然界已经变成了异化的自然界,变成了不是适于人的人的生存的自然界,而是是俞异化的人生存的自然界。
为了把自然界变成适于人的人的自然界,首先就要消灭赚钱的活动,其次要把异化的人,变成作为人的人。
劳动者
2009.2.27.
学习《手稿》的体会(13)
——改革开放中消费的异化
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生产就不可能进行。消费有两种形式:直接的消费和间接的消费。所谓直接的消费,就是生产者把产品直接地用于生产用于生活。所谓间接消费就是把产品先变成商品,然后经过交换再进入消费。生产消费是这样,生活消费也是这样。直接消费是人类几十万年的消费形式,间接消费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就成了社会的消费形式。
消费无疑是决定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产品,消费方式就是直接消费,生产方式是生产商品(交换的产品),消费方式自然就是间接消费方式。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一辈子都要生产,一辈子都要消费。任何一个人的生产都企望为自己生产,不希望为别人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是自己的,直接消费那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当生产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别人生产的时候,产品就不是归自己所有,因而消费就是间接消费也是自然的事情。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为别人生产,产品不是归劳动者所有,所以消费就必须间接消费。
从人的本质来说,生产是人的生命活动,那么消费也就表现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和生产分不开的一部分。人作为人,想吃饭,是拿来就吃好呢?还是用钱买好呢?想穿衣,是拿来就穿好呢?还是用钱买好呢?想住房,是搬来就住好呢?还是用钱买好呢?想上学,是直接去上好呢?还是交钱上学好呢?想看病,是直接去看好呢?还是交钱看病好呢?等等等等,我想没有一个人选择用钱消费!
我以为,以人为本的概念就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来安排生产和消费。这样看来,用钱消费的消费方式是和人的本质对立的、矛盾的。
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产品都变成了商品,一切商品想要消费都必须用钱购买。这种消费方式显然不是人作为人的消费方式,而是人作为自我异化的人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产生的根源就是生产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别人生产。由此可见,异化的生产方式是异化的消费方式的根源,异化的消费方式是异化的生产方式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存在的矛盾绝大部分表现在消费领域。例如,工资的提高赶不上商品价格的提高;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就是因为钱少;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哭穷,没有钱;劳资矛盾、生产停滞、破产都是因为钱;家庭矛盾、父母子女反目,都是因为钱;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偷抢杀人放火,都是为了钱;掺假制假、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都是因为钱;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社会弊病,并不是人的本质有多坏,而是因为社会把钱作为经济活动的本质所致。
钱是私有财产的本质,是私有财产的所有者的命根子,社会迎合了私有财产所有者的欲望,把全体劳动者陷入私有财产的所有者的赚钱的活动中,是产生上述消费领域里的矛盾的根源!
现在党和政府想尽千方百计,为了社会的和谐,解决上述矛盾,结果总是达不到目的。其原因就是只从消费领域里解决问题,消费方式是生产方式的结果,因而只是从结果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生产方式解决问题,生产方式是消费方式的原因,因而不是从原因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生产的异化,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由于消费的异化产生了改革开放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个矛盾现在还在扩大。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异化劳动变成自由劳动,把私有财产变成集体财产。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把生产变成人的生命活动,把雇佣劳动变成自由劳动,只有这样社会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以人为本的社会才能够出现。
劳动者
2009.2.26.
学习《手稿》的体会(12)
——改革开放中的生产的异化
生产是什么呢?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加工原料使其变成产品的过程。生产既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生产社会一天也不能存在,生产也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类。生产的重要性可见而知。
1,人类的生产经历了自然生产和异化生产。自然生产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在这种生产中,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就是自然及其物质。异化生产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一切生产的运动的感性的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的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由此可见,人的本质、人类的本质就表现在生产生活中。社会生产,不仅改造自然界,也改造人本身,把自然界和人改造成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人类的生产是从农业发展到工业。“我们知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认识了工业的本质,我们也就了解了人的自然的本质。
“通过工业而生成——尽管以一种异化的形式——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的意识和感性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它才是真正的科学。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需要所做的准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中国解放以来,工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工业为人的生存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越来越适于人的需要的、不断提高的、千变万化的、大量的吃、喝、穿、住、用、玩的生活资料,不断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工业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越来越减轻人的劳动的手段——机器、电脑、机器人等等;工业给人们提供了把自然界变成最适合于人的生存的环境的物质基础,通过这些物质基础,人们可以建造抗地震的抗震房屋,抗天灾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从把不适于人生存的深山老林,环境恶劣的地方迁移在适于人生存的居民点。人们可以把工业分布于全国消灭城市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为人的自由劳动建立基础,为消灭分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生活,不再局限于当工人、当农民、当科学家、当演员、当律师、当资本家等等。一句话就是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需要所做的准备。
因此,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全部归社会所有,由全体劳动者经营。只有把生产的目的作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不是为了赚钱。只有把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的原则变成生产的原则。只有把生产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作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一句话,就是生产要把人作为人的人。
2,自从劳动异化以后,特别是异化劳动变成雇佣劳动以后,私有财产变成了资本。从此以后,资本就变成了实现其对人的统治,并以其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史的力量。这就是网民提出的异化的人、异化的世界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说:“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当作人类商品、当作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来生产;它适应这个规定把人当作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了的存在物来生产。——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不道德、退化、愚钝。——这个生产的产品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和自我活动的商品,人类商品。李嘉图、穆勒等人较之斯密和萨伊的一大进步,就在于他们把关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这个商品的或高或低的生产率的问题,宣布为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从他们的观点看来,生产的真正目的不是资本养活多少劳动者,而是资本带来多少利息,也就是说,每年总共积攒多少钱。同样地,现代英国国民经济学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巨大进步是,它把劳动提高为国民经济学的唯一原则,同时十分明确地阐明了工资和资本利息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指出资本家通常只有通过降低工资才能提高自己的收益,而反之则降低收益。它认为,不是对消费者揩油,而是资本家和劳动者双方间彼此揩油,才是正常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作为劳动的人类活动的生产,以及与自身、与人和自然界,因而也与意识和生命表现毫不相干的活动的生产;是人仅仅作为劳动的人的抽象存在(因此这种劳动的人每天都可能有自己的充实的无,沦入绝对的无,沦入自己的社会的因而也是现实的非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人类活动对象的生产;在这里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了,在这里私有财产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性质(因而也丧失了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幻想,并且再也不与任何表面看来似乎是人的关系牵扯在一起),在这里同一个资本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存在中始终是统一的,而不管它的现实内容如何。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已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整个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高峰、顶点和灭亡。
一起财富都成了工业财富、劳动财富,工业不过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即劳动的展开了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的形式一样。
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实现其对人的统治,并以其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史的力量。”
资本作为私有财产的结果,把货币作为私有财产的唯一代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全面的本质的揭露。这个本质就是:第一,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第二,劳动就是劳动者在资本家赚钱的活动中出卖的是劳动力。通过这种出卖,资本家无偿地得到了剩余价值。第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变成资本,息息不止地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改革开放的生产,就是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一切商品都是经过市场经济进行交换,从而为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提供了利润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仅造成了私有财产的所有者的富裕,也造成了劳动者的贫穷,不仅保证了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成为生产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也保证了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得翻三番,保证了亚斯密的国富民裕。
这就是改革开放的生产的异化!
劳动者09.2.26。
学习《手稿》的体会(11)
——改革开放中人的自我异化
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或者说经济制度是:起初是以商品经济为中心,后来发展为以资本为中心。所谓资本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正是这个经济制度,形成了人的自我异化,一切人都是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发生自我异化,每个人都是以自我异化的人存在、活动、生存、并走完人的短暂的一生。四亿多家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十三亿人人人都有一条难走的道。根本原因就是人的自我异化!正是这个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生产的异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都是在社会生产的异化状态下,产生、发展、壮大、停滞、危机中活动、生存。每个生产企业高举利润的旗帜不断地循环地经过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的原因就是社会生产的异化!正是这个经济制度,形成了自然界的异化,社会为了赚钱,把社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把人员,把资金等等集中到城市,集中到沿海,集中到交通方便、通讯方便的地方,造成了人为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城乡分离。社会为了赚钱,造成了环境污染、造成了气候的异常变化、造成了沙漠不断地扩大,造成了城市缺水、交通拥挤,人满为患。造成了交通运输的紧张现象等等。其根本原因就是自然界的异化!
现在的党和政府是在用钱赚钱的活动的高峰已经过去的条件下执政的。因此,他们只是承担了消防员的作用。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就是现在的政策取向。胡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为的和自然的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行动,确实令人敬佩,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许。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是单相思一心情愿。良好的意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改革开放中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满足的和稳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这个阶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唾弃的状况下对这种状况的愤慨,这个阶级之所以必然产生这种愤慨,是由于它的人类本性和它那种公开地、断然地、全面地否定这种本性的生活状况相矛盾。
“由此可见,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人的自我异化在改革开放中表现为:劳动者把自己异化为雇佣劳动者阶级、无产阶级,或者说异化劳动者阶级。不劳动者则把自己异化为资产阶级、有产阶级或者说异化不劳动者阶级。这是改革开放的两大对立的阶级。小资产阶级是过渡阶级发展的结果不是上升为资产阶级(这是少数)就是降低为无产阶级。就拿农民或者小手工业者来说,他们虽然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他们也在完成用钱赚钱的活动,也在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他们就事实上把自己看作资本家,同时也把自己看作雇佣劳动者。因此,他们的劳动带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异化劳动的性质,他们的财产带有资本的性质、私有财产的性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发财致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财致富的洪流中,他们有可能变成资本家,但是大多数却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农民工就是铁的事实。由此可见,在小资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把自己自我异化为无产阶级,小部分把自己自我异化为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管理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等等)也是把自己自我异化为雇佣劳动者或者说异化劳动者。没有工作的无产阶级的下层人员(乞丐、卖淫者、罪犯、等等)毫无疑义,是属于异化劳动者阶级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者阶级首要的表现就是为别人劳动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必须要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所以异化劳动者总是在找工作上发愁。他们期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工资较高的工作。成年劳动者是这样,大中专毕业生也是这样。这里困难最大的就是妇女。由于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所以劳动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工资,接收工作,甚至在一定的时候还得委曲求全。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
我期望广大网民们,认真读一下《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描述,看看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的困难呢?
劳动者
200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