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浅谈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押韵

火烧 2016-04-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围绕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押韵问题展开,探讨其在古诗词中的特殊处理方式,如通押韵与转韵,分析其在诗词创作中的高深造诣与艺术表现。

  毛泽东诗词,以文采斐然、大气磅礴见称。词的水平,大致和苏轼、辛弃疾在伯仲之间。因为在文采和气势上无可指摘,黑子会带着放大镜,寻找毛诗词中每一处“讹误”。很快找到了,就是毛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押韵问题。

  《蝶恋花.答李淑一》写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么一首感情真挚脍炙人口的诗篇,居然“出韵”了。古诗词讲究严格的押韵,“柳、九、有、酒、袖”和“舞、虎、雨”显然不在一个韵部。这让黑子很“兴奋”,也让毛诗的爱好者“羞愧”。但是这一“特殊情况”,恰恰反映了毛泽东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

  古诗词还有一种押韵方式,叫通押。方言的读音、邻近的韵部等,偶尔被“借来”押韵。比如现在的en和eng,不同韵,但在古代偶尔也会拿来押韵。苏曼殊《步元韵敬答云上人三首》:“旧游如梦劫前尘,寂寞南州负此生。多谢素书珍重意,怜侬憔悴不如人。”

  我们来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和《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押韵方式,如出一辙。难道u和ou,在古代是可以通押的?当然不是。

  来看明代文坛领袖王士贞给《本草纲目》作序后,戏赠李时珍的诗:“李叟维梢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元宴先生序。华阳真逸欲临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付贤郎舄,羊角横搏上九天。”照此推理,难道u,ou,an等都可通押?那么继续寻找,最后的情况是,所有韵部都可通押,根本不存在押韵一说,呵呵。初唐四杰是格律诗的奠基者;王士贞是明代文坛领袖,主张“诗必盛唐”。他们对用韵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基本不会出现出韵这种低级失误。

  这里,涉及到诗歌押韵的一个特例:转韵,也叫换韵。前面所引的二首,都是对用韵要求非常严格的格律诗。古体诗的转韵,就更普遍了,比如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至于长诗的转韵,大家更是习以为常,比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前面说的是诗的情况,再来看看词的转韵。词作高手,偶尔会用韵的转换,来表达感情和意境的转换。

  来看苏轼的《菩萨蛮.七夕》:“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再看温庭筠名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苏轼和温庭筠,他们都用韵转的方式,很好的表达了意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词的转韵,一般会出现一个“提示词”,如终、却、忽、况是、不似等,比如前面所述苏轼“终不羡人间”的“终”字。

  《蝶恋花.赠李淑一》中,转韵提示词稍稍延后,用了一个“忽报人间曾伏虎”的“忽”字。这和黄庭坚《次韵赵文仪》有些类似。黄词:“师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也有不提示的,比如温庭筠的那首。

  可见,毛泽东的《蝶恋花.赠李淑一》,在押韵上熟练运用了转韵的方法,用韵转很好的表达了意转,符合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这种方法,有多位名家的词作可以借鉴,完全符合诗词格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