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隔代遗传阴影下的北宋秘史

火烧 2015-12-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围绕北宋历史谜团展开,重点解析隔代遗传对皇位继承的影响,涉及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杯酒释兵权等关键事件,揭示宋太宗与宋皇后制造的隆贾之谜。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猜谜史。早些年,求人办事,领导会说“研究”一下,于是你知趣的送他“烟酒”。这些年,领导习惯日后再说,也要想办法满足。生活的事如此,政治和历史更是如此。曹操在大门写了一个“活”字,杨修领会领导意图,把门改小;曹操很喜欢杨修,但考虑杨修会猜到曹操墓葬在哪儿,死之前借着继承人问题,把他杀了。

  曹操和杨修有一次路过曹娥碑,看到背后刻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两个人猜了一番,最后确定谜底是“绝妙好辞”。黄绢,色丝,绝字;幼妇,少女,妙字;外孙,女儿的儿子,女子,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捣器,受、辛两字合写,是繁体的辞字。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所以,研究历史的第一要务,是必须会猜谜。上面这些哑谜看懂了,接着我们来看宋史,解开谜团就很容易了。

  北宋早期,历史之谜不胜枚举。着名的有: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杯酒释兵权。其中,最着名的是“烛影斧声”。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暴死、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据传宋太祖暴死之前,和弟弟赵光义单独喝酒,期间烛影摇晃、斧声铿锵,宋太宗躲来躲去。是晚太祖暴卒太宗登基,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其次是金匮之盟,是宋太宗兄死弟袭的合法依据。史料记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生母的生母)临终时,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金匮之盟发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一开国就发生了;同年7月,发生着名的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其时还连年征战,被释兵权的石守信等人盔甲未卸,让人迷惑。这些谜团看上去纷繁复杂,注定会成为历史悬案;其实你看,所有的谜团,只有一根主线:继承人问题!

  金匮之盟发生的时间最早,说的是杜太后强行破坏继承法,搞隔代遗传;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预防一些人对第一继承人的干预;烛影斧声,是对赵光义第一继承人合法性的质疑。拎着这根主线一抖,金匮之盟是所有北宋历史之谜的基础和起因,杯酒释兵权是对金匮之盟的果断回应,烛影斧声是金匮之盟的最后结局。这样,宋史就变得非常清晰。

  一、烛影斧声暗藏宋太宗和宋皇后制造“隆贾(龙假)之谜”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之死,非常简单:“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正史的刻意回避,使人们更愿意相信野史的说法。“烛影斧声”于是深入人心。

  “烛影斧声”来源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叁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文中并没有直接的“烛影斧声”一词,但是流传时,大家都只说“烛影斧声千古之谜”。这段记载,和同时代司马光的记载是有冲突的。来看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隆”乃“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贾德玄”乃“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唿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唿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大家仔细看,这二份记载是有矛盾的。一份记载说,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在场;一份记载说,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不在场。我们该相信谁呢,会不会有一种极端情况:两个人说的都是真的?文莹是文学家、教育家、高僧,出家人不打诳语;司马光不但能砸缸,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严谨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个人都不会在这种严谨的事情上瞎BB。

  司马光的记载,只错了二个字,但二个字错的非常离谱:隆、贾!居然搞错了人名,而且一错两个,是从不能错的地方错了,这和我们听到“研究”一样,勐醒:龙假。赵光义第一继承人的合法性有问题!

  于是我们对文莹产生怀疑。仔细看“烛影斧声”一文的记载,明显造假,却故意漏出破绽,让人看出造假。烛,是手持的火把。赵匡胤兄弟屏煺左右,却持着火把喝酒,可能吗?蜡烛也不可能,蜡烛需要时时修剪,兄弟俩从黄昏喝到叁鼓,两个醉汉谁剪烛?要知道北宋宫中的照明工具,是宫灯!柱斧是一种兵器,《涑水记闻》记载太祖曾用它打落大臣牙齿。一手拿火把一手拿柱斧喝酒,不累?宋太祖口中的“好做”一词,并非汉语的习惯用法。赵光义留宿皇宫,也是不可思议。现在的大学,有的里面有五星级宾馆,据说还有女学生陪睡。皇宫比大学有“道德”,即使兄弟也不能留宿。

  照明工具“烛”不对,使用“柱斧”喝酒不实在,所说的话语“好做”不合习惯,留宿行为荒唐无据,喝酒时间实在太长,无人陪侍不可思议!这么短的篇幅,出现如此多错漏,据此认定,这段记载完全是编造的。

  文莹和尚大声喊着“烛影斧声、斧声烛影”,一个根本不可能说假话的人,对着你谎话连篇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他在暗示什么。难道,烛影斧声是一个谜语?恍然大悟之后,用开篇那点谜语知识,轻易一解,谜底就解开了,两个字:炅、宋。烛影,火光,是个炅字;炅,火光。斧声,说明附近有木头可伐,住宅附近的木头,是个宋字;宋,从宀从木,本义是住宅附近的木头。这比“绝妙好辞”的难度,低得多了,很容易猜。于是,拿着这个谜底,去对照周围的人。一对,果然有:赵炅和宋皇后,和赵匡胤关系最亲密的人,兄弟和老婆。

  二、金匮之盟的理论基础是隔代遗传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宋是不是宋皇后呢?文中说了,“好做”,女子做,很简单的谜。能接近赵匡胤的女子,只有宋皇后。司马光和文莹,一个说“龙假”,一个坐实是“炅、宋”,烛影斧声这段公案昭然若揭:赵炅和宋后,在第一顺位继承人问题上造了假。文莹和尚故意示假,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世看破“烛影斧声”的“炅、宋合谋”之谜。这和司马光《涑水记闻》的“龙假”互相印证,反映的是文人在封建时代的生存状况。他们努力想要告诉人们真相,但是真相却是那样的遥远,遥远到要以“千年”为单位。带着司马光和文莹联手揭示的“炅宋合谋”的提示,回头我们看宋史,一目了然。

  史料记载,宋太祖患有严重的“睡眠—唿吸综合征“,平均每小时睡眠唿吸暂停、低通气或唿吸紊乱次数超过5次,很可能猝死,俗称“打鼾死”。“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最后就是打鼾死的。因此继承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按照《继承法》,第一继承人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赵德昭(948年—979年),母孝慧贺皇后。《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记载:“太祖孝惠贺皇后,开封人。右千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也。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

  濒死的杜太后,偏偏想“隔代遗传”。隔代遗传的办法,是先由自己叁儿子赵光义继承皇位,然后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匡胤的儿子。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记载: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杜太后如此扯淡,为什么呢?《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第一》记载:“孝明王皇后...事杜太后得驩心。生子女叁人,皆夭。”大媳妇贺皇后生前“动以礼法”,儿子赵德昭脾气也很执拗,不为杜太后所喜。杜太后的二媳妇王皇后“事杜太后得驩心”,当时她儿子赵德芳二岁。杜太后于是想了一个妙招搞隔代遗传。赵匡胤死后,先让叁子赵光义接班;赵光义比赵匡胤小整整十二岁,死时估计赵德昭老了做不动皇帝,就可以让自己喜欢的二媳妇的儿子赵德芳继位。“隔代遗传”是金匮之盟的理论基础。

  三、杯酒释兵权是派系斗争的结果,目的是阻止赵光义上位

  母亲逼着赵匡胤写“金匮之盟”,太祖肯定是不舒服的。但老太婆如此折腾,弟弟也颇有一些势力,不想闹翻,他也只能得过且过虚与委蛇。金匮之盟的直接影响,就是后世引为君臣相处典范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果断出手,把金匮之盟的影响降到最低。杯酒释兵权,主要拿掉了几个人的兵权: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

  史书记载,“宋建隆元年(960)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治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闻宋代周,结北汉叛。宋以石守信,高怀德,率军讨之。”可见,被释兵权前,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还在征南唐平北汉。高怀德大太祖一岁,却是太祖和赵光义的妹夫;石守信小太祖一岁,是太祖义弟、光义义兄。大宋刚刚建国,正在用人之际,怎么就要释了这些人的兵权?张令铎和赵彦徽后来早死,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在太宗朝都曾重用,甚至随太宗出征。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是因为这些人和赵光义关系太好,好到赵匡胤一旦死去,会认真的执行金匮之盟,不拥戴赵德昭,而拥戴赵光义做皇帝。而这,正是宋太祖的心病。所以杯酒释兵权,无非是一次预防为主的平常的派系斗争,没什么崇高的思想。

  和贺皇后死后立即娶王皇后不同,宋太祖的第叁次婚姻,来的较晚。此时,“炅、宋”之一的宋氏,12岁,迫切的想嫁给赵匡胤,进皇宫见了赵,但赵无情的拒绝了她。太祖的婚姻状况,可以用“叁个皇后二次绯闻”概括。叁个皇后:塬配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二段绯闻:千里送京娘,封花蕊夫人为贵妃。

  赵匡胤年轻时,在一个强盗窝里,救下被强盗掳来的美貌女子京娘。好人做到底,送京娘回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手里。期间,赵和京娘兄妹相称。京娘对赵,是芳心暗许屡次勾引;赵对京娘,义字为重不为所动。京娘回家后,家人欲把京娘许配赵。赵虽然也对京娘有意,但考虑有人会误解他当初送人的初衷,拒绝了。绝望的京娘,为示名节,上吊自杀。

  赵匡胤和花蕊夫人的故事,则更富传奇。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对慧妃费氏的封号,“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是唐朝一流诗人。“叁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她的诗,反映她的青春活泼,恰如一股暖流,敲击着爱读书的赵皇帝心扉。恰巧此时,赵匡胤的第二个老婆死了。这一次,他没有了塬配死后心急火燎的娶第二个妻子的心情,他要寻求他的精神伴侣。公元963年,赵匡胤攻打后蜀,965年正月后蜀灭亡。相传赵匡胤让投降的孟昶携家带口进见,偷偷一看,花蕊夫人哪像四十岁,比十多岁的花姑娘还粉嫩啊!花蕊夫人15岁进宫,和孟昶生活22年,此时年近四旬。赵匡胤故作沉静,让花蕊以“亡国”为题,哼哼几句。花蕊不卑不亢,口占一绝,吟出流传千古的名篇《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这真是我的梦中情人啊!很多人认为,花蕊夫人是被赵匡胤强奸,无奈嫁狗随狗。宋太祖这个人,个性比较羞涩。陈桥兵变,那么大的事,他能做到“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没有强着来,而是“顺其自然”、“黄袍加身”。和京娘朝夕相处,也没占这点小便宜,说明他是非常守规矩重礼数的。我们合理想象一下宋太祖是怎么把花蕊夫人抱上床的。

  通过初步考察,花蕊夫人完全符合自己梦中情人的想象。这一天,宋太祖穿了便衣,约出花蕊夫人,在某处花阴下,泡了一壶茶,两人天南海北的闲聊。赵匡胤虚心向花蕊夫人讨教诗艺,接着畅谈对文学的理解。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向政治,交换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赵匡胤总结人生经验,简要回顾成功道路,花蕊夫人对此表示赞叹。赵不失时机的对花蕊夫人进行赞美,表达了倾慕之情爱慕之意仰慕心态,花蕊夫人心房砰砰直跳如小鹿乱撞,低下了头。花蕊夫人以四十高龄,能从亡国之君孟昶改嫁开国之君赵匡胤,岂不愿意?当下嘤咛几声,有不胜之状。

  赵匡胤觑准时机,偷偷摸了一下花蕊夫人的小脚,花蕊夫人乘势一倒,倒在赵匡胤怀里。赵匡胤妻子死了二年多,早已按耐不住,郎有情妾有意干柴烈火,掏出那条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熟铜棍,虎虎有声。花蕊夫人不慌不忙,祭起千锤百炼的乾坤袋;赵匡胤舞动硕大的熟铜棍一试,居然宽紧合适,两个是鱼水之欢、欢欢喜喜、喜欢得紧、紧锣密鼓、鼓舞士气、气荡肠回一发不可收拾。几天后,孟昶不幸“酒精中毒”死去,花蕊夫人被封为大宋贵妃。

  乐极生悲,花蕊夫人被告发抄袭。前朝王承旨诗曰:“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于是她想生个儿子巩固地位。史载一次花蕊夫人,在寝宫跪拜一副神像,宋太祖进来看见,问跪拜何人?花蕊夫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就是张仙送子的结果,父亲苏洵《题张仙画像碑》写到:“洵自少豪放,尝于庚午重九玉局无碍子肆中见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数年乃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之言不吾诬也。故识其本末,使异时子孙求读书种者,于此加敬焉。”可见,张仙送子的科技含量,相当的高。

  《铁围山丛谈》记载:“花蕊夫人随昶归宋,昌陵亦惑之,晋邸数谏不从。一日从猎苑内,花蕊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说的是花蕊夫人眼看着怀孕了,生了儿子可能要封皇后,宋氏的皇后要做不成了,于是父亲宋偓不得不求助赵光义。赵光义二话没说,射死花蕊夫人,说:“哥,您就从了那姑娘(宋氏)吧。”

  宋氏此时16岁。她出身显贵,妈妈是公主,奶奶也是公主,她做不成公主,只能追求做皇后。宋代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宋氏16岁,已经算剩女了。《宋史》卷242列传第一记载:“乾德五年,太祖召见,復赐冠帔。时偓任华州节度,后随母归镇。孝明后崩,復随母来贺长春节。”乾德五年是967年,孝明皇后死于963年,这段记载时间先后有出入,但能证明她二次见赵匡胤,努力做皇后的努力。花蕊夫人的存在,使她从12岁熬起,熬到16岁才嫁出去,内心对赵匡胤的怨恨,是常人无法猜度的。

  花蕊夫人死后,开宝元年(968)二月,时年十七的宋氏册封为皇后。不久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为防止以后外戚专权,在969年,赵匡胤制造了杯酒释兵权2.0版。赵匡胤把和宋皇后父亲宋偓要好的节度使,都给撤了。他们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夫妻关系,一直持续了8年,直到烛影斧声的那个风雪之夜。

  四、赵匡胤死于宋皇后见死不救

  婚后因为生不出孩子,宋皇后苦闷的心情更是无法排遣。那一夜,喝多了酒的赵匡胤沉沉睡去,唿噜声时断时续。突然,赵匡胤唿吸停顿了超过半分钟,太监王继恩想要叫醒他,被宋皇后制止了。宋皇后一直等着,一分钟,十分钟、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一个时辰过去了,赵匡胤还是没有唿吸。宋太祖死了!怎么死的?打唿噜死的。此时,宋皇后一声冷笑,叫王继恩速去叫来第二继承人赵德芳,而不是第一继承人赵德昭。这两人谁做皇帝,对宋后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德昭大她一岁,他总不能以太后的名义要权吧;德方就不一样了,当时只有十七岁,自己干预朝政方便,甚至有废帝自立、做武则天第二的希望。

  太监王继恩一出宫门,值班医官程德玄从暗处跳将出来,一把扯住他,软磨硬泡,居然把王太监拉进了晋王府。程德玄劝王继恩说王公公啊,宋皇后想要做武媚娘知不知道,公公这个职业要淘汰,您要失业的。王继恩一想也对,跟着程德玄去了晋王府,如此这般交代了经过。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唿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叁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

  赵匡胤死了,第一继承人是赵德昭。宋皇后为了一己私心,让王继恩去叫赵德芳。结果王继恩被程德玄拉着去进了晋王。事情全乱套了!但赵光义心一狠,在宋皇后因为自己的私心不得不妥协的情况下,索性跳过第一继承人赵德昭和第二继承人赵德芳,自己做了皇帝。

  至此,宋初几个历史之谜完全解开,综述如下:初登大宝的赵匡胤,有着顽固的睡眠唿吸暂停综合症,随时可能睡死过去。母亲杜太后和儿媳贺氏与孙子赵德昭不和,却与儿媳王氏关系甚好。杜太后巧心设计金匮之盟,希望通过叁儿子赵光义转手,隔代遗传给孙子赵德芳。金匮之盟,是大宋风雨的闪电。

  杜太后一死,希望传位给儿子赵德昭的赵匡胤,制造第一次杯酒释兵权,下放了亲近赵光义的石守信等人,把金匮之盟的潜在危害减小到最低。赵德芳之母王皇后死后,赵匡胤拒绝了和节度使宋偓宋氏的婚姻,转而追求真正的爱情,并最终和花蕊夫人结成伉俪。由此产生了炅、宋(赵炅和宋家)第一次合谋,花蕊夫人死于非命,宋氏得以做皇后。

  为了把外戚专权的风险降到最低,赵匡胤制造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把和宋家由瓜葛的节度使,卸了兵权。怀恨在心的宋皇后,放任丈夫赵匡胤打唿噜死去,这便是烛影斧声的秘密。烛影斧声,是大宋风雨的雷声,也为大宋历次政治斗争打下基调。赵匡胤死后,炅、宋再次达成协议,赵光义称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