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武:中国远征军能算国军?
前几年热播过一个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让不少人变成了花粉,至少是让很多原来不了解远征军的人感觉很“震撼”,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会。大陆虽然确实宣传自己比较多,拍了很多共军抗日的电视剧、电影啥的,但是国军的其实也没少拍。以前大家都觉得,只要放开了,就会还原真相,把国军的战绩表现出来,这也是个误会。其实,真正在共军与国军的战绩表现方面,完全失衡的并不是在很多人觉得还不够开放的1980年代,而恰恰是市场化已经宣布到来的1990年代。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看过不少这种电视剧和书,比如有名的讲台儿庄战役的一个电视剧,里面的国军就跟共军差不多艰苦,抗日也差不多坚定。书也是一样,上大学之前,我对共军的了解也远比对国军要少,小时候就看过一个不记得叫啥名字的书,里面讲到200师戴安澜,就感觉很佩服。
回头来说说远征军本身。
首先,从性质上说,这个不能算是国军,这是个很重大的问题。远征军是作为盟军的一部分出现的,组成方式是,国民政府出人,由美国出武器和指挥。而且,蒋介石之所以派部队到印度支那,也不是出于什么国际主义的考虑,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广州沦陷后,本来就只剩下西南一隅的国民政府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保住印度支那这个最后的国际通道;其次,在印度支那开辟战场是盟军国际战略的一部分,如果国军不去,美军就得去。对美国来说,当时的重点在欧洲,亚洲的重要性在欧洲之后,所以美国并不愿意抽调部队到亚洲来参加作战。而当时英国人在东南亚的表现也非常糟糕,简直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因此,与其让美国出人出枪出钱来亚洲打鬼子,还不如让美国出钱出物资,让国民政府出人,这样美国就可以将兵力集中在欧洲战场,尽快结束欧洲的战争;再次,委员长认为,只有满足美国的这个要求,才能得到美国的继续支援,否则别说是五大国地位,就是美国的援助也不一定能得到了。所以,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交易;最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原因了,委员长实在是跟史迪威搞不到一块去,史迪威待在蒋介石身边,觉得很憋屈,所以想另外开辟个战场一展身手,蒋介石自己也看史迪威实在是不爽,不如把他支走。
从编制上来说,国军当时的全称一般是国民革命军第XX军,比如八路军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是远征军并不隶属于这个编制体系,而是直接编制为中国陆军第XX师,比如第22师,就是从原来的国民革命军第22师改编为中国陆军第22师了。这自然是为了与当时英美的编制体系对接,因为国民革命军名义上师国民党的“党军”,在当时还没有进入宪政的时期,中国政府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指定人选组成,军队也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指挥。所以,严格来说,国军在1948年之前,从法律上讲,国军都不是国防军,而是革命军队,要服从于国民党的革命任务。
从指挥体系上说,蒋委员长在指挥远征军的时候,是以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身份进行的,当时的国军指挥体系不能指挥远征军,而另外成立了一个陆军总司令部,由张发奎担任总司令。这些接受美援的部队,名义上都由陆军总司令部管辖。当然,说到底,都是蒋委员长的部队,“朕即国家”嘛。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说,不管怎么样,中国远征军也都是中国人,他们打鬼子也是为中国人打的。
再说远征军的战绩。远征军在印度支那的作战,总体而言,还是有成绩的,因为装备实际上比日本鬼子要好一些,全副美式装备,美式训练。但是,跟许多果粉的吹嘘相比,远征军的勇猛程度还达不到。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东线,一个是西线,一个由史迪威直接指挥,一个由委员长遥控指挥,而打仗打得比较好的却恰恰不是委员长指挥的这部分,而是史迪威指挥的那部分。而且,正当史迪威指挥着部队取得了一点胜利的时候,委员长也正在直接指挥长沙保卫战,结果是史迪威取得了一点胜利,而长沙保卫战虽然付出了沉重代价却还是归于失败了。所以很多花粉都喜欢说的昆仑关大捷委员长却评价非常低,而且认为是个耻辱。原因很清楚,委员长自己指挥的失败了,而他不喜欢的人指挥的却胜利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委员长的指挥能力有问题,所以他很不高兴。
尤其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国军失败的实际上并不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这样的正面战斗中,而是在溃败之后。远征军在去印度支那之前,英国人承诺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分成三个战线,远征军当两面,英军抵挡一面。但仗还没打起来,英军就跑了。而且,英军跑之前没有通知远征军,等跑完了才通知远征军。这样,远征军的侧翼暴露在日军面前,治好仓皇撤退。在回国的路上,远征军又变成了国军,像所有的国军一样,打顺风仗的时候还好,一旦要撤了,就直接溃散。在翻越野人山的时候,被日军小股部队追击、杀伤了不少。这也就是这个电视剧里刚开始的时候,从缅甸回国的原因。
最后剩下的也就是这个电视剧里说虞啸卿是东方巴顿。毫无疑问,这个说的就是孙立人。孙立人在今天的果粉中,差不多都是偶像级大神了,其实也没那么神,他之所以后来名气大,是因为美国人欣赏他、支持他。而他能得到美国人的赞赏,也没什么别的特殊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指挥不是完全服从。在印缅作战失利之后,国军奉命回国,这时候,孙立人却径自跑到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去了,蒋介石对这个事情也非常的光火。后来,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太过欣赏孙立人,所以蒋委员长对孙立人始终不大信任,最后以图谋发动政变的理由将孙立人抓起来了。古人云,“信美国,掉坑里”。信哉,诚不我欺。
顺便说,被果粉们吹得是神乎其神的国军抗战军神薛岳,其实也是因为不听蒋介石的,才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了一些战绩。战后,蒋介石命令薛岳向西撤,薛岳推辞说没收到命令,直接撤到江西去了。
但是这个电视剧里还是有些东西比较好的,就是远征军的武器实际上比倭寇要好,因为远征军的武器是美国给的嘛。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拼了老命争取的也就是这个。
最近,电影《开罗会议》上映前做宣传,引起不小的争议。其实这个会议的作用也有点被夸大了。罗斯福拉上蒋介石,就是希望他能继续牵制日本人,为欧洲战场争取时间。所以,每当蒋介石要什么的时候,罗斯福如果不给,蒋介石就说,那我们要和日本人谈判。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又向罗斯福提要求,增加物资供应。罗斯福说,因为碰上雨季,所以他们的运输不可能达到蒋介石要求的数量。宋美龄当时充当翻译,她解释了半天,也说不通委员长,两个人都吵起来了,罗斯福问咋回事,宋美龄只好说,蒋介石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雨季这回事。
蒋介石比较狠,还问米帝要坦克等武器。罗斯福也没说不给,只是回答说,给你们坦克你们也用不了,因为你们中国的道路、桥梁什么的,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个设计,负重能力达不到要求,有坦克也用不了,是白费。但委员长还是坚持要坦克。著名果粉黄仁宇后来为委员长辩解说,其实是因为米帝不明白天朝做事情的方式,在委员长的概念里,不是先有桥后有坦克的,而是先有坦克再有桥的。只要有了坦克,道路、桥梁不行,可以拆了重修嘛。
以前抗战没爆发的时候,蒋介石不肯抗战的理由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国军武器不如日本鬼子。但远征军的武器比倭寇好了,结果怎么样呢?远征军的战绩这里就不多说了,到后来罗斯福干脆放弃了从大陆反攻的计划,一度准备用陈纳德的计划,直接用空军轰炸解决问题。这应该很能说明问题了。
远征军的主力,后来演变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也就是廖耀湘和郑洞国指挥的两个师演变而来。这两个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在东北战场初期表现尚可,欺负共军当时比较乱,武器也糟糕,所以打了一些顺风仗。但是共军开始反攻后,结局很悲惨,完全是被林副帅用打乱仗的方式给歼灭的。最后灭亡的时候,这两个军的表现也没比其它国军部队强多少,同样是一败即溃,到处乱跑。所以有些军迷说,新一军新六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实际战斗力还不如桂系第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