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和对左翼的启示
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和中国左翼现阶段行动纲领
张文茂
苏共是列宁缔造的伟大的党,苏联是列宁缔造和斯大林建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变化,苏共在1991年亡党亡国了。这一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有些什么教训呢?社会主义真的终结了吗?新形势下中国左翼应该坚持什么行动纲领?这里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苏共的亡党亡国
关于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分析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斯大林的理论缺陷和历史的局限性
斯大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列宁逝世的早,而斯大林虽然在实践上带领苏共将前苏联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形成与西方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在对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上的理论创新明显不足,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普遍性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阶段经济和政治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估计不足,没有形成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经济问题上,斯大林晚年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还要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但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改革,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等问题,仍然没有突破。当然,社会主义是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无产阶级先取得胜利以后,还面临一个赶超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所以,情况就远比马克思预见的要复杂的多,必然需要理论上的新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斯大林自身的局限性,这一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这就为后来的苏共党和国家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和三个世界划分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正是针对斯大林的理论缺陷和后来赫鲁晓夫的背叛,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2、赫鲁晓夫的背叛
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在政治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个进退无度、不断折腾的机会主义者(这很像我们的某位好动的前领导)。对外,开始时对西方强硬,搞出危机,后来又妥协投降,搞三和一少,鼓吹议会道路;对内,取消阶级和阶级斗争,搞全民党之类的东西,形成修正主义理论思潮。这就使苏共在政治上解除了武装,在思想理论上陷入混乱。赫鲁晓夫的背叛,也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思想理论上的混乱和恶劣影响,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也标志着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领头羊的地位开始衰落,成为苏共亡党亡国的起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接力棒不可逆转地传到了中国。中国党对苏共修正主义的论战和批判,毛泽东主持的九评,以及后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实验,都是在探索社会主义新的出路。
3、勃列日涅夫的不改革
勃列日涅夫吸取赫鲁晓夫的教训,坚决不折腾,墨守成规,绝不改革,以致成为典型的经济停滞和政治沉闷的时代。官僚特权阶层迅速膨胀和等级化、凝固化,特权和腐败更加肆无忌惮。勃列日涅夫成为特权阶层的最大的保护伞,表面上是最团结、最稳定的时期,但实际上社会结构已经高度板结固化,完全失去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建设上,产业结构严重畸形,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各类物资短缺,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过去总结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人们批判赫鲁晓夫和戈尔儿巴乔夫的很多,这无疑是应该的,但往往忽视了勃列日涅夫的不改革和官僚体制的固化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利于正面总结经验教训。
4、戈尔儿巴乔夫的西化改革
面对这种已经僵化和板结的体制和社会,戈尔儿巴乔夫最初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毫无效果。结果他却选择了投入西方的怀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推进“民主化”、“公开化”,抹黑苏共的历史,抹黑斯大林,对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无情批判和全面否定,在舆论上大张旗鼓地谴责党政官僚阶层,最终形成国内和国际的反苏倒共的大合唱,终于搞臭了苏联共产党,他也完成了由总书记向总统的转变。但是,他搞臭了苏共,搞乱了人们得思想,加剧了社会矛盾,却解决不了任何经济和社会问题,使本来已经久病的苏共和苏联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只待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最后一推,苏共亡党亡国以不可避免。
社会主义是人类进入新的文明的伟大实践。这种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曲折和反复,只有在反复中,人类才能不断成熟起来。苏共的亡党亡国,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的终结,只是暂时的曲折而已,只能说明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感觉到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认识偏于简单化,似乎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然后很快就要向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过渡。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也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经过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并提出过社会主义还要区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的设想。我们党现在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正确判断,可以避免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倾主义错误。
根据苏共亡党和苏东解体的历史教训,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可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建立和巩固阶段。
是指一国或数国的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迅速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在本国巩固和成熟起来。
这些首先取得政权的国家一般是世界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资本主义在国内还没有充分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必然有一个在经济上迎头赶上(也可以说是某种补课)的历史任务,同时,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以保证不被帝国主义所消灭。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利用高度集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自己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包括核武器,以保障足以威慑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发动侵略战争。前苏联在二战前,我国在毛泽东时代,基本都实现了这一阶段的目标。如果苏共不亡党亡国,仍保持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发展势头,那么,现在就是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相持阶段。
2、战略相持和赶超阶段。
完成前一阶段的历史任务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与帝国主义的相持局面。社会主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赶超阶段。这一阶段的矛盾特点是,帝国主义已经不能(不是不想,是不敢)采取简单的军事手段消灭社会主义,而是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威慑和各种不择手段的颠覆和和平演变。而社会主义国家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根本的任务是在经济上全面赶超帝国主义,最终达到赶上和超过帝国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被帝国主义所颠覆或演变。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自身必然需要对第一阶段形成的高度集体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用市场机制和学习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以达到加快经济发展,赶超资本主义的目的。达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就会不断扩大,并形成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态势,随着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的增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力量对比会逐渐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这样的发展态势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内部经济危机的深化和最终爆发,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总决战的到来。
3、世界范围的决战阶段。
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相持阶段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将不断爆发和深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爆发,或者是危机引起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危机引起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由社会主义制止战争。总之,通过反复较量,最后达到社会主义在全球居于主导的地位,帝国主义的全球霸权垮台。
4、社会主义全球一体化阶段。
资本主义土崩瓦解,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全球一体化阶段。这一阶段,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开始退出人类历史舞台,和平和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主题。届时,联合国可以保留一定规模的准军事部队,类似独立国家的警察部队,用以应付一些突发事件。社会主义的全球一体化已经不再是靠军事扩张和资本金融霸权的手段来实现,而是靠社会主义原则制定的规则,靠协商与合作,促进人类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最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人类新的文明。也可能这一阶段就是全世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从世界形势来看,现在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第二阶段,即赶超和相持阶段。但还会有很多变数,在社会主义内部,如我国,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巨大风险,也可能出现反复。在另一方,资本帝国主义也已经陷入危机,正在寻找新的出路。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重大转折的十字路口。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和俄国。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适当左转,还是改旗易帜投靠美帝国主义,将会对全世界产生比苏共亡党亡国更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最低行动纲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年,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上走入低潮,为以金融资本为寡头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使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寄生性和腐朽性发展到顶峰。但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同时孕育着自身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逻辑。以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为标志的、源于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经济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美、欧的金融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已经彻底丧失,帝国主义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开始向大的动荡、变革的局面转变,美国一超独霸局面已经出现危机,走出危机的出路取决于能否继续绑架中国这样的国家继续向其输血。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在经济上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并且深度融入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体系,国内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正在和国际垄断资本相互勾结,积极谋划在政治上夺取国家最高权力,并企图牺牲中国人民的巨大利益,施救于限于垂死挣扎中的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内的健康力量和社会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各派政治力量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局势开始出现左转的趋势。邓派的统一战线已经出现分裂的迹象,其中一部分开始向社会主义回归,向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回归(尽管是有限的);另一部分则与汉奸卖国势力合流,企图最终推翻共产党,彻底颠覆社会主义,充当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提出现阶段正确的行动纲领,才能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的最低行动纲领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2、打黑除恶 反腐倡廉
3、面向内需 聚焦民生
4、反修防变 正本清源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是现阶段第一位的、压倒一切的行动纲领和口号。汉奸卖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阶段最主要的危险。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司法、外交等领域已经产生一批汉奸卖国贼,窃取了国家的部分权力,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出卖中国的主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的领土(领海)安全、经济主权(金融和实体产业)、信息安全、农业和食品安全(如主粮的转基因种植)等受到了巨大威胁。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包括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已经成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前最主要的政治目标。这一目标不能实现,其他任务都难以完成。
打黑除恶、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维持社会稳定和缓解官民矛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打黑和反腐是紧密相连的,哪里有黑恶势力,哪里必然有腐败,反之亦然。打黑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反腐才能收拾人心,重新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从打黑除恶、反腐倡廉做起,是重新回归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执政为民理念的基础,也是凝聚民心的基本手段。重庆的经验就是全国榜样。
面向内需、聚焦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在经济发展上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经济上的最低行动纲领。重新回归独立自主的方针,由出口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真正提振内需,首先要聚焦民生,旗帜鲜明地发展公有制经济,靠工业化和集体经济体制支撑的城镇化带动内需。解决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回归,最终还是要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但由于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现在的格局,转变的任务相当艰巨,况且目前在理论上的准备仍然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统一认识。所以,目前不宜提出过急的口号,避免造成大的社会震动。而面向内需、聚焦民生,提倡共同富裕,是能够最大限度争取群众支持认可的口号。
反修防变、正本清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在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上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党内路线斗争的行动纲领。党内修正主义已经是客观存在,不是“防”的问题了,而是“反”的问题了。反对党内修正主义在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党的最高领导权和省部级重要岗位被修正主义分子篡夺,是防止党的最终变质和国家被分裂的根本保证。而反修防变的根本手段是正本清源,真正回归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理论建设的任务,包括对汉奸卖国思潮的揭露和批判,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如民主社会主义等;包括全面、系统地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还新中国前30年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也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各种理论和思想的总结清理,并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
国际国内的形势已经证明,不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都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整个世界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开始进行垂死的挣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将被危机、动乱、战争和革命所取代。而社会主义能否复兴,关键取决于中国的走向。只要中国第一自己不乱,第二与美帝国主义适当切割,第三着手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第四做好最后一战的准备,那么,社会主义的回归将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