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庆:从李慎之先生的“天问”说起
李慎之先生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创建者和首任所长,被视为中国自由主义的旗手。李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二中的讲话中说:
有几位司局长一级的知识分子干部,主张要大民主,说小民主不过瘾。他们要搞的“大民主”,就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度,学西方的“议会民主”、“新闻自由”、“言论自由”那一套。他们这种主张缺乏马克思主义观点,缺乏阶级观点,是错误的。不过,大民主、小民主的讲法很形象化,我们就借用这个话。……我们是爱好大民主的……现在再搞大民主,我也赞成。你们怕群众上街,我不怕,来他几十万也不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大民主也可以用来对付官僚主义者。我刚才讲,一万年以后还有革命,那时搞大民主还是可能的。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凡是出了这类事,第一要说是好事,我就是这样看的。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3页)
毛所说的“司局长一级的知识分子干部”,就是指的李先生。当时,李先生是新华社国际部的负责人,兼任周总理的国际事务秘书,陪同总理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要外事活动。当时李先生33岁,已经是党内的重要国际事务专家,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李先生与家父谢韬是曾经共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挚友。李先生去世后,家父曾撰写了35000字的长文《风雨同舟60年》,回忆与李先生的交往。40年代,两人曾共同参与反蒋的学生运动,曾共同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教书,同住一室。后来,又一道任职延安新华社。两人共同率领新华社的一个分队撤离延安,李先生担任分队长,家父担任分队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后20年,李先生是家里的常客。经常来家里与家父聊天。家母不在家的时候,我曾多次下厨做饭招待李先生。
世纪之交的时候,李先生曾问朱学勤先生:“这个体制究竟是刚性的,不可改变的?还是有弹性,可以渐进改变?倘若是前者,就只能看着一场革命来推翻,玉石俱焚,生灵涂炭,我们束手无策;倘若是后者,我们责无旁贷,还需要苦心呼吁,争取渐进的改革。”朱先生回答说:“此为‘天问’,无解,主动权不在我们这里。”
李先生和家父都属于他们那一代“20后”中的佼佼者。他们毕生梦想着建设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梦想着在中国建设一个“没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赌博、娼妓和小老婆”的健康社会。为此,他们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为此,他们各自都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坎坷。他们将成为自己后代效仿追随的楷模,他们的梦想将会成为他们后代的梦想。
但是,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这代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不足。他们这代人相信普遍真理,科学真理,客观真理,普世价值,他们相信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信“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相信“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历史规律”,相信历史必然性,他们生活在一个“必然王国”。李先生的“天问”,突出体现了他们这代人的局限性。
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先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先辈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同时,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具备更多一些的审辩式思维。我们尊敬那些不断追求真理的人,但我们对那些宣称自己掌握了普遍真理的人保持警惕。我们不再相信普遍真理,科学真理,客观真理,普世价值。我们不再使用“真理”、“物质—精神”、“主观—客观”这些已经被20世纪的物理学、数学和哲学扬弃的陈旧概念。我们不再相信“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历史规律”。 我不相信上帝已经安排好了人类的历史,不相信上帝会将一个光明的未来恩赐给人类。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有种种可能,可能毁于文明冲突,可能毁于利益集团之间的互相残杀,可能毁于核战争,也可能毁于自然被掠夺之后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自己去创造。我们认识到,人不是历史的工具,人是历史的目的;人不是历史舞台上的道具,人是历史舞台的编剧和导演。人不是“历史规律”的奴仆,人是历史的主人。我们不再以“遵循和顺应历史规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们的追求是“创造未来”。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的一次读书会上,一位同学说:“我对中国的未来很悲观,看不到中国的希望。”我对他说:“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应是‘中国是否有希望’,而应是‘我能否使中国有希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人几乎可能通过努力改变任何事情,但有一件事情是你永远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你生在中国,生为华人,这是你的宿命。你永远无法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完全切割,你永远无法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完全切割。关于中国的希望,我们不应以一个观众的眼光去客观地判断,我们应以一个演员的身份去主观地选择。中国将因我,因我们,而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怎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做好手边事,爱好身边人。”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