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的统一是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条件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放弃意识形态输出。国外缺少朋友,国际上由于缺少发声渠道,中国的声音无法自由发出,西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曲解中国的正面的社会活动,放大,吹毛求疵的不利中国的行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中国领导人开始重视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和文化的输出大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西方标准还太远,有必要整顿一下国内资源,选取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文化,包装,全权推出走出世界。
在目前的世界文化输出上,中国是防御的的角色,或者热血的一种说法,中国是文化的一个新生的开拓者。最好的防御的是积极的进攻。蝎子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毒刺伤人,所以,中国文化想走出去,想取得世界的话语权,也必须必须找到自己的长处,找一种进攻的文化,有生命力的文化,能够获得世界大部分人认可文化。文化斗争其实就是政治斗争,要找到对方的弱点,分化瓦解之。把自己的人团结的越多越好,对方人分化瓦解后越少越好,以绝对的力量把反对的力量歼灭。
既然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场文化战争,就需要按照战争,进行庙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并且需要遵循“修道而保法”“不败而后求胜”“专权专责”“致人而不致于人”
解放后的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毛泽东主席的——进攻型,意识形态输出的文化,一种是邓小平先生的——防御型,“韬光养晦,低头发展”文化。两种文化何好何差?且看历史给出的答案。毛泽东主席的意识形态输出文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先利用前苏联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后利用美国破解苏联对中国的围堵和封锁。以非洲,东欧中东南亚拉美地区,悠游地游走在美苏之间。利用独立自主的外交资源,把台湾赶出联合国,换上我们,美国为了和中国交往,迫不及待,外交关系都没有的情况下,美国总统访问中国。
邓小平先生的战略收缩防御型外交呢?银河号被美国军舰拦截,翻箱倒柜,时任外交司副司长沙祖康回忆此事,连用十七个“窝囊”,不堪回首。南海撞机的屈辱,南联盟使馆被炸……算了,不说了,说多了会被人骂娘的!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的不知多少倍的牌,被邓小平先生打成这个结局,除了摇头,叹气真的无以言说啊!可让人气愤的是,国内竟然,竟然有大批人说邓小平外交高明,不知道这是哪个星球的标准。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文化不用说在外面攻城略地了,就是内部,分裂的鸿沟都难以抿合。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先生各有拥趸者,而且两方势如水火。造成今日这种态势,政府难咎其责,我们教科书功不可没。但即使邓小平先生的高层支持者都不得不说,邓小平那一套糊弄不了人了,必须改革才可以。据说网上纪念堂,毛泽东主席有1.2亿的纪念者,邓小平先生只有区区四百多万人,这四百多万还有两百来万是来骂人的,说毛泽东主席好话的。一个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满意的文化,可以代表中国走出去吗?一个给中国人带来耻辱的文化,你有脸面拿出去代表中国吗?
看样子能够可以代表中国走出去的文化非毛泽东莫属。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深重时刻,底层的人群没有希望时间。美国华尔街的游行示威打出1%人群和99%的鲜明对比时间,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掀起“毛主义”热潮的时刻,中国适时推出“毛泽东主席”意识形态输出绝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比“孔子学院”不知好多少倍,而且还不像“孔子学院”又花钱,又不落好。
习近平主席在上任之初提出“不争论不折腾”的文化政策,说实话,我心里有点腹诽的,尤其是想左右通吃,落“老好人”,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但习近平主席的外交强势则是改革开放后领导人中的异例。他的文化输出有点儿“扮猪吃老虎”感觉。中央曾有哲人说,为什么中国能够“大一统”流传下来,历代的中国政府只要稍微安定下来,有两件事不分年月的持续的做,一是“修路”,二是“水利”。“路”修到哪里,中央政府的影响就到哪里,越是路顺畅的地方,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就越深。水利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只要有吃有喝,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就言听计从。所以秦朝一统一,就在中国修建当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在全国兴修水利。这一做法,被历代中国政府完美的继承,包括现在的中国。你可以看看,目前的路网建设,路网的畅通,中央政府对边疆统治是否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路”和“水利”的建设,没有浪费一说,修的越多,社会越安定,也越发达。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的构想”,就是以中国为中心路政建设,“路一通,人心通”,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硬件条件。这个构想是非常值得大书一笔的。
既然中央政府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既然中国的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不匹配,中央政府又想改变。那么国内必须先舍弃邓小平先生的思想,否则,犯了兵家大忌,——内讧,令出多门。想胜利,不多见。所以,想“文化走出去”,达到预期设想,统一思想是必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