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道德”中的哲学和文化

火烧 2017-01-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探讨道德中蕴含的哲学与文化,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强调阴阳五行与横向认知的结合,推动科学与文化相互融合与提升。

     提要】通过对“道德”二字的追究可以看出,中西方哲学与科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优长与不足。它们的优长分别是,中学擅长于“纵向”的绝对运动(阴阳),而西学擅长于“横向”的相对运动;而其不足则是,西学缺纵,中学弱横(即对现实存在〈五行八卦〉的认知存在着偏差)。从思维角度讲,西学缺“智”(知太阳之阴阳也,明万物阴阳之本,即理性认知),中学弱“慧”(慧:感性认知)。道与德,纵+横,或经+纬,这是认知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由此,中西科学与文化迎来了一个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改造与提高的历史机遇,也为中国文化的进化提供了参考。

 

最近与网友Liubell的讨论中谈到了“道德”,由此而查阅了网上“道德”等最新修订的词条,从而与前文《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产生了联系,并萌生了撰写这篇稿子的冲动。这既是对前文的一种补充,也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差别,有益于它们相互取长补短,推动其相互融合与发展。

同时,本文也有意探索一下中华之道,为下文中共对文化的不断探索做一下预热或铺垫。

 

1 “道德”释义与经纬哲学

 

“道德”这两个字,我们都司空见惯,其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甚广,但在自然科学中,却鲜见其应用。

1.1“道德”释义

对于“道德”的释义,存在着入世与出世或狭义与广义之别。

1.1.1 “道德”的入世与出世或狭义与广义

1)“道德”的入世与狭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德”在意识形态中的释义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而“道德”的释义则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可见“道德”一词在通俗意义上指的是“德”。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仁义道德”并列,意即做人做事要仁爱和正义,要品行端正。

很显然,这种通俗的解释局限于社会科学,是一种入世和狭义的解释,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儒学入世所致。

由于儒学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迅速,在中国文化中取得了强势地位(如“国教”),从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道德”的含义偏向了社会科学。由于当时没能将人性与劳动相联系,所以儒学“以人为本”的立论基础存在着偏差,致使其“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空洞性。

2)“道德”的出世与广义。然而,按照古代(如道教)的广义解释,将“道”与“德”分开来,它则涵盖着自然科学,360百科对其的释义为: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3)“道”与“德”的关系。在“道德”的出世与广义释义中很明确地反映出,“道”既是目前所称的宇宙观和人类观,也是其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宇宙观和人类观与其对立统一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宇宙观和人类观中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中也包含着宇宙观和人类观。由此可见其涵盖之广,意义之深。

而“德”,则是以“道”为基础,由“道”这一基础所派生的应用理论,这也毫无疑问。

由此也说明,“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

4)“无道”便“无德”。这个道理拿出来专门强调,是因为它与我国的思想史联系太紧,也与目前的思想界联系密切,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通过以上“道德”的广义解释,它既需要出世,也需要入世;既需要其广义的解释,也需要其狭义的解释;既需要将其作为基础理论,也需要将其作为应用理论。

结合前文《试谈中国特色理论原理》中“‘0’的妙用:万法归一”,其核心就是按“有道”或“无道”标准进行甄别。其结果是,能够与0相互衔接并能够从0诞生对立统一运动,能够符合“道”的理论只剩下大爆炸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合理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自然将许多无根理论和空谈学说都排除在外。再结合前文《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所谈,目前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除以上三种理论外,其它都属于“无道”理论,因为它们都属于缺失基础理论的应用理论(现代西方科学也属于应用理论)。

由此,西方科学和文化基本都缺失阴阳或对立统一规律,都与0相距遥远,与其隔着相当大的一个距离,缺失着一个明显的层次,都属于“无道”理论。而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相当多的成分(中医药合理部分除外),虽然也阐述的都很有些道理,但都不够准确。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由于其没能与劳动之根发生关系,缺少劳动性,也带有一定的悬浮性。

9月份,习近平在杭州G20峰会的致辞中,针对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提到了“清谈馆”问题,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存在着这一现象,许多人都是在“清谈”或空谈,比如有些人大谈“真善美”,似乎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真谛,但如果其“真善美”与社会运动的实际 劳动脱节,你“真”在哪里?“善”在哪里?“美”在哪里?你不属于“清谈”或空谈是什么?

现在,这种“清谈”或空谈仍大有人在,他们在继续轻视劳动创造(表现为轻视或敌视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行类似宗教的那种所谓的信仰,甚至有人还做起了“圣人”梦,继续倒行逆施。

由此可见,在“道”与“德”的基本关系中,包含着很强的政治性。它不但涉及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涉及中西方文化的问题,涉及人类进化的问题,对此绝不可以轻视。

 

2 “道德”中的哲学和文化

 

“道德”究竟是什么?由于古代一直没能搞清楚宇宙和人类社会之根,对其的认识实质上一直是模糊或“混沌”的。严格来讲,古代对“道德”的认识和阐述,倒不如说其是一种思维,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只是在哈勃发现了宇宙膨胀后确立了大爆炸理论,才使得这一问题渐渐清晰了起来,从而使这种思维或哲学与宇宙和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实际从根上结合在了一起。

2.1 古代“道德”既模糊又清晰

西方曾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而事实上,“道德”中就含有很深的哲学。

1)古代“道德”的模糊。古代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所共仰。其原本分为《德经》与《道经》(注:《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是由后人将其合纂而成。通过这一介绍也说明,中国古代的“道”与“德”原本是分开来解的,并且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但由于古代无法区别无机界与有机界,是故将其两者混在一起予以阐述,同时也产生了后人一直称道的“天地人”之说,更由此派生出了“观天象知人事”以及一些“玄学”,从而也导致许多人始终摆脱不了这一羁绊。即便现代,我们的科学也并没有彻底摆脱这一束缚(比如化学“取消无机与有机界限”的做法)。

正是由于古代的《道德经》无机界与有机界不分,故本文不去寻章摘句,而主要体味其思维。

2)古代“道德”中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通过先《德经》后《道经》以及《道德经》合纂反映,中国的古代哲学和思维,也是先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而后又从这种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而西方哲学和思维,目前还停留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能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是比较后所产生的一种基本的现实。

尽管中国早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但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其感性认知不足(指当时科技没能充分发展),致使其理性认知也有些“混沌”(但其思维框架却堪称完美)。而西方由于一直停留于感性认知阶段,所以其对现实事物的认知便较为充分,由此导致其在现代的物质科学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占据了领先地位。

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然后又由理性认知统帅并指导感性认知,这便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维的形成过程。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远远超出了古代科学,由此才导致了其思维与当时的科技既有些模糊又有些清晰的现象。

2.2 “道德”中的哲学和“道体德用”

前文多次强调,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并不单纯属于思维的产物,它是依托于自然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其本身就属于自然和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属于抓总的一门学问。

1)“道”的现代解释。“道德”或《道德经》,一直是国学的热门,在此不妨多说一点。

《周易·系词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对“道”的解释。结合对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考察,“阴阳”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从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层面讲,它始发于0,并延续至今,属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纵向运动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其性质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线”。这与上面对“道”的解释是一致的。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的自然科学一直没能对绝对运动作出解释,所以也就没能揭示出对立统一规律运动的真实含义,反而不如中国的阴阳解释得透彻。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让我们参考一下《道德经》词条中对“道”的现代理解和认识: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片面解释成“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物质世界是由“道”的运动所派生的,宇宙是先产生了“道”,然后才在其运动基础上产生了“德”即我们“可见”的物质世界,并且“道”仍在“不可见”的暗中左右着物质的运动。

而“道”在暗中的这种运动,其实就是现代科学中所称的绝对运动。

2)“德”的现代解释与“道体德用”。“德”,根据以上解释,毫无疑问正如我们前面考察中所说历史运动的“横截面或模块”,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应用理论,“道”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横截面或模块”所组成的。

“德”始终是以“道”为基础的,并且始终受其总规律的规定和制约,始终以“道”为本,体现“道”的具体运动,由此而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道体德用”的基本含义。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文人墨客在历史上曾借“道德”大做文章,大谈“真善美”,都将自己描绘为道德的化身,但其充其量只不过是对“道德”那种狭义的理解,并没有真正理解其真实的含义。

2.3 “道德”与近现代发现

如果放在前些年,对“道德”的理解会让人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也让许多崇尚并弘扬国学的人士颇费脑筋。但随着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与暗能量及其运动,从而使我们能够解释阴阳的绝对运动,破解了现代科学之谜。由此,它使得我们的国学又找到了新的依据,并对中华文明的复兴焕发出了新的热情。

大爆炸理论,虽然属于现代科学发现的,但它却是与现代的物质科学在原理上不相一致的,它不但解释了国学“有生于无”的问题,其暗能量与暗物质也与阴阳相通,这使得国学弘扬者们不仅可以用近现代发现解释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哲学,而且也矫正了国学的偏差,弥补了其不足。

中国文化与近现代科学发现相结合,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物质思维,从而会推动现代的物质科学发生一次深刻的革命,促使其升级换代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节约篇幅,在此就不将科学考察结果复制过来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本人《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等考察稿,对比一下这些理解和认识,它们与考察结合何其相似?!

这非常明确的说明,“道”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宇宙观”及其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运动,指的就是宇宙的绝对运动,并且万物的运动是由它来推动的。“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本质,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属于“道”运动变化的结果。

1)“道”指的是宇宙观和人类观及其对立统一规律。前面讲过,中国古代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在一起的。虽然其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却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抹杀了,从而也抹杀了它们各自的存在和运动规律。

宇宙观和人类观及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和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认为前人都将其确定了,自己只是跟着权威或专家们之乎者也一番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大爆炸理论的出现,对西方科学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而这一新的答案,将撼动西方现代科学大厦的根基,原有的一些理论不得不重新予以审视。经过考察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追究,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如下:

①自然科学:宇宙观:(大爆炸)能量。对立统一规律:正负能(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运动。

②社会科学:人类观:劳动。对立统一规律:人性与动物性(劳动性与寄生性)的运动。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道”所包含的内容,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这些内容逐步明朗了起来。

2)“道德”与纵横或经纬哲学思维。通过对于“道德”的考察,使我们进一步清楚了它与现代哲学的联系,其实它就属于我们前文中所说的“纵向与横向思维”,也属于古代的经纬思维。

“道”= 经线(对立统一运动),而“德”= 纬线(普遍联系)。

由此也就清楚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受外来文化的多次入侵,但它们都只在“德”的层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都没有左右中华之道,其原因就是,中华之道是高于它们的一种理论和文化,它们的文化中本质上都“无道”。

3)“道”属于基础理论,“德”属于应用理论。“道”属于现代的基础理论,它属于一种我们常说的文化和指导思想,而“德”则属于应用理论,包括目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应用科学。

通过对“道德”的深入追究,也同样追出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统合国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等,会产生有益的作用,并会助推它们共同升级换代,共同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4 “道德”与中共文化

上面曾提到,通过“‘0’的妙用:万法归一”的排除法,将许多无根理论和空谈学说都排除在外,在古今中外理论中只剩下大爆炸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合理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在前文《简谈中国特色》中曾通过“伟人的思维”一节谈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其思维都具有着对立统一的“阴阳”特征。在其它文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毛泽东与邓小平等都反对“本本主义”,都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此才领导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原因就是,中共文化属于一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它含有中华之道。

既遵循中华之道,又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具体事物的处理采用“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将“道”与“德”结合在一起,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但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展现出光明的前途。

所以,那些“本本主义”者们读不懂中共,也读不懂中共文化,因为他们脑中没有中华之道。

这个问题在此稍微提一提,不将其作为本文重点,接下来会对中共在文化方面的不断探索进行专门的探讨。

 

3 自然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杀尾巴”现象

 

杀猪杀脖子还是杀尾巴?这是大家在生活中当笑话说的一个小幽默。然而,在近现代科学思想界,却正上演着一场“杀尾巴”的闹剧,并且人们对这场闹剧竟毫无察觉。

说得通俗一点,中西方哲学思维的区别,就是杀猪杀脖子还是杀尾巴的区别,也就是顺序思维与逆序思维的区别。

3.1 自然科学中的“杀尾巴”现象

由于西学东渐,中国学界也往往将中国的古代哲学努力套说为“辩证法”,用西学解释东学,将其解释为“朴素的辩证法”,使其尘封的尘垢越积越厚。然而,这一套路却无法掩其真髓。

说的简练一点,道与德的关系,就是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的关系,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关系。自然和人类社会纵向的绝对运动决定着其横向的相对运动。 

根据对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考察反映得很清楚,物质是在宇宙能量运动基础上诞生的,它属于后来者,并不属于宇宙的本原。它并不能反映宇宙的绝对运动,只能反映绝对运动基础上的相对运动。而通过相对运动解释绝对运动,那是徒劳的。

为进一步通俗易懂,也为使老百姓能够看明白,运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顺序,并不属于从宇宙的老祖宗研究过来,而是一直在研究宇宙老祖宗子孙的一个分支 物质(不包括暗物质与暗能量)。所以,只研究宇宙现在的一部分子子孙孙就想搞清楚其最初的老祖宗,那是难上加难。

同时,现代科学研究的也属于宇宙的一堆“纬线”,并且这堆“纬线”越往一起堆越混乱,致使现在已经乱成一团,出现了许多难于解释的困惑或矛盾。

为明确“道德”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可参考前文中的图1和图2,它们分别表示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道经》与《德经》。

3.2 社会科学中的“杀尾巴”现象

其实,目前社会科学中所反映的问题与自然科学是一样的,比如都集中于研究资本、价值、货币等这种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子子孙孙,都在这方面下功夫,也属于一种“杀尾巴”现象,也难于研究出人类社会之根和其本质。所以,无论从现有物质观著述中学得再多(很多都属于物质思维),如果不改变思维,那也不会搞清楚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根本问题,搞不清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圣贤文化之所以讲“道德”讲了这么多年而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同样是“经线”(道)有些模糊或不够完善,缺少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 劳动。在 “经线”模糊的情况下,再多的“纬线”(德)交织在一起,越多越乱,始终成不了主导社会存在和运动统一的指导,始终缺乏为老百姓所能够理解并掌握的实用性或可操作性,由此而难于普及,也难于供社会共同自觉的遵循。

 

4 结论

 

通过深入追究看出,“道德”这两个简单的字,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精炼,只用这两个字,就概括了中国文化基本的特色。它不但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区分得明明白白,也将两者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

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探究,进一步说明了科学需要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必要性,同时它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现代科学的困境在哪里。这为我们研究的深入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道德”二字的追究可以看出,中西方哲学与科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和缺欠,所以它们不应该互相抵触,而是应该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促使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与进步。

从现实方面讲,西学缺纵,中学弱横,即西学缺少纵向的绝对运动思维,而中学则对现实存在(五行八卦)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也影响了其横向的相对运动。

从哲学和思维方面讲,西学缺“智”(本解:知太阳之阴阳也,明万物阴阳之本,即理性认知),中学弱“慧”(慧:感性认知)。

道与德,纵+横,或经+纬,这是认知运动规律的基本思路,“纵”意味着绝对运动,而“横”则意味着普遍联系中的相对运动。

遗憾的是,由于近现代西学东渐,我国知识界受西方科学和思维的影响较深,现在人们(包括我们的科学界)许多已经习惯于逆序或反向思维,企图通过现实宇宙和人类社会解释其历史和一切,导致越说越乱。由此,目前一些宗教学说也沉渣泛起掺合进来,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也进一步督促我们要加快研究的步伐,尽快形成既合乎实际又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以填补这一理论空挡。

本人所一直探索的基础理论,其实质就是中华之“道”,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进化与发展,与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孜孜以求也是统一的。在社会科学问题上,中共也已发出号召,要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属于应用理论,只有先解决基础理论问题,才能解决应用理论问题,由此,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属于我国目前所急需。

时代在召唤,希望业内众多学者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理论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