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垄断竞争论》目录和序言

火烧 2016-05-0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围绕《垄断竞争论》目录与序言展开,探讨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的本质,分析社会主义学说的起源与发展,结合马克思诞辰纪念,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经济规律。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为何垂而不死,列宁有一些结论,之后的马列主义者也多在苦苦探寻答案。世界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或许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具体过渡到社会主义?此亦是笔者很感兴趣的课题。因此,在马克思诞辰之日,特将自己集几十年研究写成的《垄断竞争论》目录和序言传上,以纪念马克思。

  2016.05.05

  《垄断竞争论》目录

  序言

  第一章垄断、垄断资本和垄断利润

  第一节垄断

  第二节垄断资本

  第三节垄断利润

  第二章两种不同性质的垄断:一般垄断和社会垄断

  第三章社会垄断的两个发展阶段:帝国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分期

  第五章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国际平均垄断利润率及其决定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平均垄断利润率

  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及其与非垄断经济间的联系关系

  第四节对实际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资料的分析

  第六章过剩资本

  第一节过剩资本的概念

  第二节达到资本过剩时的垄断与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价值总量的比值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过剩资本的出路

  第七章竞争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规律

  第一节基本经济规律

  第二节商品价格规律

  第三节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第九章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节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四节人类史前时期的终结

  《垄断竞争论》序言 ­

  ­一 ­­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最先结束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愚昧与黑暗,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但是,对于广大劳动者阶级来说,它仍是用新的剥削制度取代旧的剥削制度,是给劳动群众套上的新的枷锁,因此,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人们的批判之中。 ­­

  人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探索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主义学说。回溯历史,最早在英国人道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8年)和意大利思想家多米尼哥·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623年)等书中,已经表达了人们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美好境界的构想。“社会主义”一词的来源是由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于1803年首先使用的,其原本涵义只是表达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此后,到19世纪30年代左右,法国和英国的空想主义者开始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其涵义有所发展,大体上是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对一种平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的憧憬。从那时起,社会主义就成为一种理想、学说和运动的滥觞。 ­

  从莫尔、康帕内拉,一直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经历了几个世纪。在他们的著作中最引人瞩目的东西,不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空想描绘,而是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从而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他们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而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人类理性”、“永恒正义”的体现,是单纯思维的产物,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因此,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空想的。­

  二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不仅如此,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关于自然的理论、关于社会的理论和关于人类认识的理论三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独立完整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另两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社会理论主要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实的科学;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合乎逻辑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行动科学,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核心。 ­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人类社会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的构成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统一构成生产方式,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内在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个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适应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将逐渐变得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就必然要求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更引起经济基础的变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而当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变得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时,又会被更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从而促使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加深,它必将被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所取代。 ­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的。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即“资本是货币” [1],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商品交换中并不会增大价值。而作为资本使用的货币则不同,在投入生产和流通后会带来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只有货币被资本家投出后能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这时的货币从商品交换的媒介变成了资本家剥削的手段。资本家所以能得到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从市场上买到了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因此,剩余价值只能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所以要生产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的劳动力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也归资本家所有,所以,资本家绝不能只让工人生产补偿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必然会迫使工人除了要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外,还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劳动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2],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以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以便生产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带给资本家全部财富的唯一源泉,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 ­

  剩余价值直接产生于生产物质商品的产业部门,但不能由产业资本家独占,而要在参加资本循环过程的各类资本之间分配,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要由各个资本家集团共同瓜分。除产业资本外,商业资本分配的部分为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分配的部分为利息,银行资本分配的部分为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分配的部分为农业利润,土地所有者分配的部分为地租。各类资本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再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进行的。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等、资本周转速度相等的情况下,各自的利润率是不等的,而追求较高利润率的竞争必然会使它们不同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就是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在各类资本分配的剩余价值中,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利息是由职能资本家从平均利润中分配给借贷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除它们之外,余下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均要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而形成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或者说,就是全体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全体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的事实,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整体对抗的经济根源。 ­­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无限扩大的再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必然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危机期间,剧烈的竞争和吞并,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资本家在国内转嫁危机的损失,使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陷入困苦的深渊,激化了阶级矛盾;资本家向国外转嫁危机的损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一切矛盾,动摇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它一切矛盾冲突和危机的总根源。因此,要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消除造成经济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就客观上要求,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更现实地揭示了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必然性,二者共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则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出发,深刻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创造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列宁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新的历史时代,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矛盾,创立了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理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的最重要著作,列宁的这一著作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它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建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垄断。垄断是由垄断组织实施的,在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中,银行起了很大作用,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以及日益集中于几家大银行,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它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产地。”[4]在银行垄断发展的同时,垄断的银行资本与垄断的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发展为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即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的方式实现自己对经济的统治。不仅如此,垄断组织还直接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使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交织在一起,利用国家的职能和权力直接为金融寡头服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是垄断组织在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内发展的最高形式,又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和国民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就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在帝国主义时代,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能消灭自由竞争,而是与自由竞争并存,因而造成了社会中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在帝国主义阶段,商品输出仍然存在,但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在少数积累了巨额资本的最富的处在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而这些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各国垄断资本争夺世界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来愈激烈,这就自然地使它们之间达成世界性协议,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并通过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由于金融资本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达成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都是“按资本”、“按实力地位”进行的,一旦出现实力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必然会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展开新的斗争。在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帝国主义大国必然会在政治上结成同盟,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进行斗争。­

  寄生性和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首先,垄断统治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一方面,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范围内,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它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也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次,由于货币资本大量聚集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里,终日游手好闲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大大增长起来,而资本输出更加使食利者阶层完完全全脱离了生产,因而,“给那种靠剥削几个海外国家和殖民地劳动为生的整个国家打上了寄生性的烙印。”[5]列宁同时指出,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寄生性和腐朽的总趋势,其实质是相对于在帝国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所应当具备的经济发展趋势而言的,它本身并不排除帝国主义经济在局部范围、在某些阶段有迅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如此,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进步,从绝对上讲,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比以前任何历史阶段都要快得多。­

  垂死性是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表现。列宁说,根据对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6]因为垄断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已经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进一步成为与其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因而,帝国主义阶段距离完成资本主义历史过渡的日期更近了,帝国主义的到来已经使资本主义处于垂死状态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疱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7]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提出的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可以划分为国外殖民地和国内殖民地两种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列宁认为,在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垄断资本不仅要通过剥削国外民族或国家而形成国外殖民地,而且要通过剥削国内其他民族而形成国内殖民地。这个理论表明:即使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了,即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外殖民地不存在了,但它的国内殖民地仍然存在,帝国主义也就仍然存在,而垄断资本是必然不会让国内殖民地消失的。­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著名论断。列宁指出,由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成功,而只能首先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取得胜利。同时,首先取得胜利的国家不一定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可能是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 ­

  列宁不仅创立了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理论,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他还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化为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最先在俄国变为了现实,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列宁理论的指导下,继十月革命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又诞生了新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建立,充分证实了列宁的理论和论断的正确性。­

  三 ­­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处在高度发展的阶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关于垄断的论述,但与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一般灭亡的理论。到了列宁的时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初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总结,是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理论。 ­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论述认为,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处于垂死状态或者说处于腐烂状态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并且认为这个阶段可能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迹象表明,这个时期可能会很长。这就使当代资本主义似乎呈现出一种“垂而不死”的表象,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当代,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大大缩小,更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然而,表象终归是表象,不管社会主义遭受到何等挫折,不管资本主义作怎样的垂死挣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

  从列宁之后到当代,垄断资本主义有了充分的发展,其发展规律也有了充分的表现,这就给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道路,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过程,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关于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即帝国主义可能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的原因,列宁认为是可能受人为因素的拖延,其主要是受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的影响,当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包括垄断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作的适当的适应性调整。但是,这些都只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且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在于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的历史道路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垄断资本主义还要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

  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即把垄断资本主义统称为帝国主义;然而,确切地说,从狭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相对低级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我认为,从资本主义垄断的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垄断可以区分为一般垄断和社会垄断两种不同性质的垄断,而社会垄断又可区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相对的发展阶段,其低级阶段就是列宁所称的帝国主义,就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高级阶段称为世界资本主义,它是指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只是部分国家资本主义即处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上的某些发展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则是整个资本主义和其它一切剥削制度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或最终阶段,它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开始走上了最终彻底灭亡的历史道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之所以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在帝国主义之后,垄断资本主义还要向它的高级阶段即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缘故。

  《垄断竞争论》是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最终彻底灭亡的具体历史道路的论著。它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特征,从而得出资本主义最终彻底灭亡的一般结论。包括帝国主义理论和世界资本主义理论两个主要的方面,而其中世界资本主义理论是它的核心、最终结论和归宿。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可以概述如下: ­

  垄断的本质是集中,垄断是由集中引起的由少数大企业或少数人(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经济,同时也操纵、控制多数人的反自由竞争的一种经济现象。垄断资本就是垄断的股份资本或垄断的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股份资本和金融资本是三位一体的,股份资本是实物形态的表现,金融资本是内在职能的反映,垄断资本才是本质特征。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主要由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小商品经济体系三种成份组成,垄断利润主要来源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身的剩余价值和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此外,垄断资本还通过通货膨胀攫取居民货币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垄断利润的来源,已成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特征。垄断统治下的其它经济成份和社会居民统称为垄断资本的殖民地(与列宁的“殖民地”概念涵义不同)。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与竞争同时并存,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垄断的社会,又是竞争的社会,是垄断与竞争相互相存的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垄断与竞争的对立统一体。垄断利润规律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由于垄断与竞争同时并存,因而必然会产生垄断利润平均化为平均垄断利润、非垄断利润平均化为平均非垄断利润的趋势,这就使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价格规律表现为:在社会中存在着垄断生产价格和非垄断生产价格两条一高一低的生产价格平线,而垄断生产价格高于非垄断生产价格正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国际平均垄断利润率决定公式,揭示了国际垄断资本剥削国际工人阶级和其它社会经济成份以及全体社会居民的内在秘密,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统治下的全球经济最基本的联系关系,被称为全球经济方程式。­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再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即世界资本主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增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资本的过剩,产生过剩资本,而过剩资本的国际扩张必然要建立起垄断资本的国际统治,从而使帝国主义发展到世界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它包括当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世界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经统治了全世界的任何角落,它已经没有扩张的出路了,世界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顶点,标志着真正开始了人类史前时期的终结。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一般意义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国际垄断资本与殖民地的矛盾,国际垄断资本的殖民地包括国外殖民地和国内殖民地,在世界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存在着与殖民地内的各个阶级、各个集团以及全世界广大民众之间的极其广泛的社会矛盾,这将有利于他们之间结成广泛的联盟而组成最终埋葬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的社会物质力量。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斗争的最终结果,必将会燃起全世界民众革命斗争的最后的熊熊烈火,而烧尽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必将是资本主义和其它一切剥削制度的彻底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在世界资本主义阶段,由于仍存在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转嫁以及帝国主义的争霸斗争,因而,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战争必然造成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削弱,从而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机遇,国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

  世界资本主义理论并非中性的学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是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利益服务的,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世界资本主义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与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特别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列宁关于金融资本的理论、关于垄断和竞争的理论等是它的理论基石,所以,在本篇序言中,我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果不能否定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的基本原理,也就不能否定世界资本主义理论的基本结论。当然,世界资本主义理论同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一样,并非终极真理,它只是开辟了一条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途径,它必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完善、发展和前进。 ­  ­

  作者 ­

  ­ 2002年12月18日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7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21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95页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23——24页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89页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114页

  [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114——115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